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古代教育就强调问题意识在人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结束的。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是推行问题式教学的重要平台。小学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同样要倡导问题式教学,贯穿问题导向,以问题为牵引,以发现问题为突破口,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通过课题巧设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文字精练,内涵丰富,或透露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包含文章的重点,具有统摄全文、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通过课题巧设问,就能立即抓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为全文的阅读教学开一个好头。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巧设问的课题,如《幸福是什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等。其他课题,同样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布置同学们提前预习,引导他们进行阅读理解。如《山中访友》,围绕课题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为什么选择在山中访问这位朋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唯一的听众》则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而围绕《难忘一课》所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难忘的是什么课?”“这一课为什么难忘?”等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课题来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课堂讨论交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针对重点善解问
课文中的重点句,一般来说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最容易生疑的句子。针对重点句尤其是中心句来设疑解惑,就能更好地激發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引导大家集中思考课文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例如《景阳冈》一课,其中有这么一个重点句子:“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疑惑:“这儿为什么用‘闪’而不用 ‘躲’呢?”老师就可以顺着同学们的疑惑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有的说“‘闪’字可表现武松的勇敢,而‘躲’字则显得胆小无能”,有的说“‘闪’字显示出武松的动作敏捷,而‘躲’字则比较慢”,还有人说“‘闪’字可以看出武松在边动作边思考,有勇有谋,而‘躲’字就没有英雄气概”,等等。学生们围绕重点句的疑问大胆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智慧火花竞相绽放,理解和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又如《草船借箭》一课有这么一个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针对这一中心句,同学们可以提出很多疑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个‘真’字和一个‘!’可以看出周瑜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尤其是中心句来找出疑问,设计教学,开展讨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疑促思,以思促学,通过学思结合以提高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围绕重点句来答疑解惑,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课文的重点来分析思考,可以保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整个阅读教学也显得紧凑高效,可避免支离破碎。
三、围绕矛盾多质问
疑自矛盾始,问从矛盾起,有了矛盾就有了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这也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更是课文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结果冻死了,《丑小鸭》中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等等,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围绕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找疑问、巧设问,让同学们贵有疑、善作解、敢于答,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怀疑精神和解答能力。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就有这么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围绕“焦急”和“耐心”这么一对似乎前后矛盾的词语,先通过问题“拴住”同学们的心,此时教师可联系当时的情景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引导大家探究和分析,这两个词语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反而能够更加体现人民爱戴周总理、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围绕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来寻找疑问,引发思考,开展交流互动,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而且使整个阅读教学也显得有张有弛,活泼自然。
四、抓住结尾再追问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题目、文中重点句和矛盾句等的理解与把握之外,最终结尾也尽可能坚持问题导向。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的结尾都是言有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如果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中,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再加追问,可以使整个阅读教学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凡卡》这篇课文结尾处写道:“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教师可以抓住这句话来设计课堂问题或课后思考题:“通过阅读全文,大家想想,小凡卡甜蜜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或者在全文的阅读教学即将进入尾声时进行追问。例如,“刚才阅读完了《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原来真理的发现离不开追问、离不开好奇、离不开探索,同学们,面对学习内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你们的脑袋瓜到底装了多少个问号呢?”
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头到尾,始终贯穿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让师生在问题中产生质疑,引发兴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大冲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一、通过课题巧设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文字精练,内涵丰富,或透露文章的内容,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包含文章的重点,具有统摄全文、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通过课题巧设问,就能立即抓住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为全文的阅读教学开一个好头。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巧设问的课题,如《幸福是什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等。其他课题,同样可以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来布置同学们提前预习,引导他们进行阅读理解。如《山中访友》,围绕课题可以这样设计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为什么选择在山中访问这位朋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唯一的听众》则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而围绕《难忘一课》所设计的主要问题是:“难忘的是什么课?”“这一课为什么难忘?”等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课题来巧妙设计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课堂讨论交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二、针对重点善解问
课文中的重点句,一般来说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学生最容易生疑的句子。针对重点句尤其是中心句来设疑解惑,就能更好地激發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引导大家集中思考课文所蕴含的中心思想。例如《景阳冈》一课,其中有这么一个重点句子:“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先就泄了一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疑惑:“这儿为什么用‘闪’而不用 ‘躲’呢?”老师就可以顺着同学们的疑惑引导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有的说“‘闪’字可表现武松的勇敢,而‘躲’字则显得胆小无能”,有的说“‘闪’字显示出武松的动作敏捷,而‘躲’字则比较慢”,还有人说“‘闪’字可以看出武松在边动作边思考,有勇有谋,而‘躲’字就没有英雄气概”,等等。学生们围绕重点句的疑问大胆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的智慧火花竞相绽放,理解和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又如《草船借箭》一课有这么一个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针对这一中心句,同学们可以提出很多疑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个‘真’字和一个‘!’可以看出周瑜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尤其是中心句来找出疑问,设计教学,开展讨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疑促思,以思促学,通过学思结合以提高素质能力;另一方面,围绕重点句来答疑解惑,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课文的重点来分析思考,可以保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整个阅读教学也显得紧凑高效,可避免支离破碎。
三、围绕矛盾多质问
疑自矛盾始,问从矛盾起,有了矛盾就有了问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这也正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更是课文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卖火柴的小女孩”结果冻死了,《丑小鸭》中的丑小鸭最终变成了漂亮的白天鹅等等,语文阅读教学重点围绕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来找疑问、巧设问,让同学们贵有疑、善作解、敢于答,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怀疑精神和解答能力。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就有这么一个看似矛盾的地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围绕“焦急”和“耐心”这么一对似乎前后矛盾的词语,先通过问题“拴住”同学们的心,此时教师可联系当时的情景和课文的具体内容来引导大家探究和分析,这两个词语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反而能够更加体现人民爱戴周总理、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围绕课文中的矛盾之处来寻找疑问,引发思考,开展交流互动,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而且使整个阅读教学也显得有张有弛,活泼自然。
四、抓住结尾再追问
语文阅读教学除了题目、文中重点句和矛盾句等的理解与把握之外,最终结尾也尽可能坚持问题导向。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目的结尾都是言有尽而意未穷,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如果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中,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再加追问,可以使整个阅读教学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凡卡》这篇课文结尾处写道:“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教师可以抓住这句话来设计课堂问题或课后思考题:“通过阅读全文,大家想想,小凡卡甜蜜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或者在全文的阅读教学即将进入尾声时进行追问。例如,“刚才阅读完了《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原来真理的发现离不开追问、离不开好奇、离不开探索,同学们,面对学习内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你们的脑袋瓜到底装了多少个问号呢?”
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头到尾,始终贯穿问题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让师生在问题中产生质疑,引发兴致,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大冲乡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