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困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学业、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和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困难、遭受失败与挫折,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厌学、惧学、过度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正常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促使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善学习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其中,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自卑、自我否定等,外部心理环境包括周围人的歧视、排斥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儿童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启发诱导他们寻找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失败,分析其疑点和问题的症结,找出影响自己学习的各种不利因素,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推翻错误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在优势。要通过强化训练,矫正其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对学习产生兴趣。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对学困生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歧视,要真心地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们,巧妙地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消除疑惧心理,使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愿意接近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和鼓励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要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学困生自尊心特别敏感,又十分脆弱,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保护他们极其稚嫩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挫折忍受力,增强自尊心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正确面对现实,耐心地向家长传递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儿童健康的心理基石。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改变他们的心理现状。一是要认真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学校除了针对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以外,还应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现状,帮助他们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二是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设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学困生的心理档案,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动态,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活动。三是要对学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其内容包括:
①厌学情绪的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兴趣之所在,创设机会让他们实现自己的兴趣。②注意力缺损的辅导: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集中,很难持久。教师应设计一套训练方案,教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增强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能。③意志薄弱的辅导:学困生常常会因成绩不好而感到愧疚,对学习缺少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学习任务的难度,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教师应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期望目标,树立事在人为的信念和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决心。④过度焦虑的辅导:学困生的焦虑表现在学习不安和惧怕考试上。教师对这些学生应采用压力较小的作业、测验和考试,适当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同时还应指导他们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和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地、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习上,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因难,改变他们的学习境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和关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并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同他们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如把要求他们按时上学、专心听讲、坚持及时完成作业等与实现自己的理想联系起来,引发他们明确学习的社会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其实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成分。教育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很快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再就是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少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的甚至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尽管学困生在学业上有种种困难,在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但他们仍有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教育引导得法,他们业已存在的心理障碍就会消除,潜伏在他们心里的愿望就会变为动力,“学习困难”就会转变为学习成功。
一、改善学习的心理环境
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大方面。其中,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自卑、自我否定等,外部心理环境包括周围人的歧视、排斥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意识水平。自我意识是儿童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儿童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良好的个性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启发诱导他们寻找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失败,分析其疑点和问题的症结,找出影响自己学习的各种不利因素,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推翻错误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潜在优势。要通过强化训练,矫正其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对学习产生兴趣。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良好的心理氛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调动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积极性。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对学困生不能一味地埋怨、指责、讽刺、挖苦甚至歧视,要真心地爱护、关心和帮助他们,巧妙地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羞耻心,消除疑惧心理,使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愿意接近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和鼓励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要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学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要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学困生自尊心特别敏感,又十分脆弱,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保护他们极其稚嫩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挫折忍受力,增强自尊心的自我保护能力。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家长正确面对现实,耐心地向家长传递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充分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儿童健康的心理基石。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应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改变他们的心理现状。一是要认真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学校除了针对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以外,还应针对学困生的心理现状,帮助他们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教会他们进行自我心理保健。二是要设立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设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并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学困生的心理档案,掌握他们心理发展的动态,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活动。三是要对学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其内容包括:
①厌学情绪的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兴趣之所在,创设机会让他们实现自己的兴趣。②注意力缺损的辅导:学困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集中,很难持久。教师应设计一套训练方案,教给他们一些解决问题的技能,增强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能。③意志薄弱的辅导:学困生常常会因成绩不好而感到愧疚,对学习缺少信心,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与学习任务的难度,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教师应指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困难,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己的期望目标,树立事在人为的信念和勇敢、坚毅、不怕困难的决心。④过度焦虑的辅导:学困生的焦虑表现在学习不安和惧怕考试上。教师对这些学生应采用压力较小的作业、测验和考试,适当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同时还应指导他们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和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地、愉快地进行学习。
三、消除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习上,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因难,改变他们的学习境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要,学困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鼓励、表扬和关怀。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恰当的要求,并注意把抽象的道理同他们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如把要求他们按时上学、专心听讲、坚持及时完成作业等与实现自己的理想联系起来,引发他们明确学习的社会意识,端正学习动机。其实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成分。教育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很快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要和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分配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因材施教,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焕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再就是要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少学困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有的甚至最基本的学习方法都不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尽管学困生在学业上有种种困难,在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但他们仍有自身发展的需要,只要教育引导得法,他们业已存在的心理障碍就会消除,潜伏在他们心里的愿望就会变为动力,“学习困难”就会转变为学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