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在实际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人必须相互了解其文化,才能自如准确地运用语言,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障碍。根据2015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学科的要求,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就显得很重要。但由于高考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中仅有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语言文化的渗透往往被忽略,并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导致了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失败,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都出现相应的不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英语报刊阅读的教学现状;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报刊的特点和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报刊对英语文化进行渗透。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化范畴;英语教学;英语报刊;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
一、 引言
英语的新课程标准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英语学习者阅读大量的文本信息。而教材的单一、枯燥和绝对性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而英语报刊内容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学生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词汇量和拓展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通晓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非智力因素。这些是教材无法独立完成的。
二、 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英语的课堂教学过度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单项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这些技能的训练也相对单一,其中某些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机械性的做题和背诵,纯粹或是过多的信息强行输入,换句话说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略,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
根据2015年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学科本身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主要承担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人文性,主要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的初衷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式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但传统的英语课堂为了迎合高考应试教育的要求,远离了新课标的初衷,并且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是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文化教学的引入。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学生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入文化的哪些方面呢?文化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但其中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学生迫切需要知道的,通过对此类文化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习语言必然要了解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其文化,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
三、 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
当今,在高考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高考改革呼声强烈,并且在课堂教学形式中引入了走班制,这对中学英语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进文化教学进入课堂。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体现了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就阅读而言,我们都知道阅读文章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阅读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水平。有些学生虽已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依然对文章理解深度不够,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学生的语言知识不足,而是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而通晓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非智力因素。
(二) 写作
我们再看看写作,去年安徽高考启用了大纲卷,因日常教学中文化信息输入较少,考生在涉及应用文文体的考题中,无法圆满完成其基本的交际任务,体现在不能根据不同文体而选择准确得体的表达方式,往往文中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忽略了英语文章本身的行文逻辑性和用语的简单明了。例如,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叙述和描述的语言分不清,也就是fact和opinion 搞不清,导致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混为一谈,并且学生片面地认为使用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文章就能体现写作者的英语水平,其实不然,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往往用词简洁。
四、 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中学的英语课堂需要引入文化,那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渗透呢?众所周知仅靠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教科书上的内容无论是原版还是改编的,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原版文章语言情境逼真,但词汇和句法偏难。改编的文章则会失真。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英语报刊来实现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其原因有三,其一,英语报刊的语言地道,形似母语表达,有利于学生避开中式英语的“陷阱”,更好地接受地道英语的熏陶。英语报刊在选材和形式上更利于学生阅读,地道和精准的语言输入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Chinglish。
其二,英语报刊内容新颖,紧跟时代步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而教材的文章内容陈旧,在信息如此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足以满足当今学生的语言需求,而报刊的时效和新颖性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其三,难易适中,以报刊内容为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五、 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报刊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对于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有很大帮助的。克比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只有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英语报刊的用语地道和新颖性会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此外,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这个词,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新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母语与第二语言文化的冲击。在此冲击下学习者会有一些心理变化,体现出无助和焦虑。但这些负面的心理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是极其不利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在课堂内外提供充足的英语文化氛围,及时地消除因跨文化冲击而产生的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而英语报刊的引入弥补了课本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不足。
六、 英语报刊阅读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语报刊?就此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首先,把報刊上的文章与教材有机结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北师版Unit 15 Lesson 3. The road to success.讲述的是一位记者的成功之路。关于这一篇文章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但要相信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随后设置了一个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Besides what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else do you think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success in your English study? 在问题的讨论当中穿插了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同时结合21st Century中A版的文章,讲述成功人士背后的艰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与报刊相结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话题的必要拓展。
其次,根据英语报刊文章体裁的差异而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平时学生感觉比较难把握的文章,主要是说明文、议论文和夹叙夹议的记叙文。针对于这三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平时我在教学中试用了如下方法,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主要要求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划分文章结构,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再加工原创一些以主旨大意和推理推断题为主的阅读题,来加深学生对文章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而对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把它作为一篇精读文章体会文章的精准用词,时间允许的话会让学生改编此文为完形填空题,通过改编选词,体会文章的准确措辞。
再次,根据文章的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对文章的改编或是读后感,还有就是针对涉及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章,进行阅读后的讨论,从中发现和体会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例如有篇文章话题是utopia,学生对此理想化的社会大致了解后,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当时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古代谁也曾构想过此理想化的社会,大家想到了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学生们还诵读了一段经典段落。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对于一些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七、 总结
长久以来,英语课堂普遍存在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素养的现象。在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趋势下,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文化教学引入高中英语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引文化入教学上课堂,英语报刊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和手段。端木义万曾说:“报刊是大众媒体,它们在大量传递新闻的同时,也广泛传递了相关文化。”把文化引入课堂是个新话题也是一个难题,让我们思考每一节课,用好每一期报刊,慢慢摸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报刊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文化引入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1.
[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4] 端木义万. 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5] 李静.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641400.
[6] 励红根.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观察视角,2013(9).
[7] 唐 敏.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报刊阅读的实践与思考,541500.
[8] 袁少鹏.报刊阅读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0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中英语型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朱蓓蓓,安徽省合肥市168中学。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化范畴;英语教学;英语报刊;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
一、 引言
英语的新课程标准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英语学习者阅读大量的文本信息。而教材的单一、枯燥和绝对性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而英语报刊内容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学生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词汇量和拓展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通晓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非智力因素。这些是教材无法独立完成的。
二、 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英语的课堂教学过度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单项技能的训练,听、说、读、写这些技能的训练也相对单一,其中某些技能的训练变成了机械性的做题和背诵,纯粹或是过多的信息强行输入,换句话说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被忽略,直接导致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
根据2015年英语新课标的要求,“英语学科本身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主要承担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而人文性,主要承担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的初衷是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式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基础之上。但传统的英语课堂为了迎合高考应试教育的要求,远离了新课标的初衷,并且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是不足甚至是缺失的。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文化教学的引入。文化的引入有助于学生英语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入文化的哪些方面呢?文化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但其中的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学生迫切需要知道的,通过对此类文化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习语言必然要了解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其文化,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
三、 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阅读
当今,在高考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高考改革呼声强烈,并且在课堂教学形式中引入了走班制,这对中学英语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迫切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进文化教学进入课堂。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体现了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中。就阅读而言,我们都知道阅读文章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但阅读能力并不等同于语言水平。有些学生虽已掌握大量的词汇和语法,依然对文章理解深度不够,难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因为学生的语言知识不足,而是学生对文章所体现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而通晓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风俗是提高英语阅读的非智力因素。
(二) 写作
我们再看看写作,去年安徽高考启用了大纲卷,因日常教学中文化信息输入较少,考生在涉及应用文文体的考题中,无法圆满完成其基本的交际任务,体现在不能根据不同文体而选择准确得体的表达方式,往往文中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忽略了英语文章本身的行文逻辑性和用语的简单明了。例如,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中对于叙述和描述的语言分不清,也就是fact和opinion 搞不清,导致事实陈述和观点陈述混为一谈,并且学生片面地认为使用高级词汇和复杂句式文章就能体现写作者的英语水平,其实不然,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往往用词简洁。
四、 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中学的英语课堂需要引入文化,那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渗透呢?众所周知仅靠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并且教科书上的内容无论是原版还是改编的,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原版文章语言情境逼真,但词汇和句法偏难。改编的文章则会失真。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英语报刊来实现语言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其原因有三,其一,英语报刊的语言地道,形似母语表达,有利于学生避开中式英语的“陷阱”,更好地接受地道英语的熏陶。英语报刊在选材和形式上更利于学生阅读,地道和精准的语言输入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出现的Chinglish。
其二,英语报刊内容新颖,紧跟时代步伐,内容广泛,体裁多样,而教材的文章内容陈旧,在信息如此日新月异的今天,不足以满足当今学生的语言需求,而报刊的时效和新颖性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其三,难易适中,以报刊内容为补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五、 中学英语报刊阅读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英语报刊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对于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有很大帮助的。克比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只有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才能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的作用。英语报刊的用语地道和新颖性会促进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 此外,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这个词,他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在新的文化情境中,由于人们失去熟悉的社会交往的符号和象征而导致的焦虑。”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母语与第二语言文化的冲击。在此冲击下学习者会有一些心理变化,体现出无助和焦虑。但这些负面的心理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是极其不利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地在课堂内外提供充足的英语文化氛围,及时地消除因跨文化冲击而产生的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而英语报刊的引入弥补了课本上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不足。
六、 英语报刊阅读的课堂实践与思考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英语报刊?就此我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首先,把報刊上的文章与教材有机结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北师版Unit 15 Lesson 3. The road to success.讲述的是一位记者的成功之路。关于这一篇文章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但要相信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随后设置了一个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Besides what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 what else do you think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success in your English study? 在问题的讨论当中穿插了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同时结合21st Century中A版的文章,讲述成功人士背后的艰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与报刊相结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话题的必要拓展。
其次,根据英语报刊文章体裁的差异而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平时学生感觉比较难把握的文章,主要是说明文、议论文和夹叙夹议的记叙文。针对于这三种不同体裁的文章,平时我在教学中试用了如下方法,目的主要是训练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例如,说明文和议论文主要要求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划分文章结构,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再加工原创一些以主旨大意和推理推断题为主的阅读题,来加深学生对文章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而对于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把它作为一篇精读文章体会文章的精准用词,时间允许的话会让学生改编此文为完形填空题,通过改编选词,体会文章的准确措辞。
再次,根据文章的话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对文章的改编或是读后感,还有就是针对涉及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的文章,进行阅读后的讨论,从中发现和体会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例如有篇文章话题是utopia,学生对此理想化的社会大致了解后,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当时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古代谁也曾构想过此理想化的社会,大家想到了陶渊明及其作品《桃花源记》,学生们还诵读了一段经典段落。通过对两篇文章的比较,对于一些文化差异有所了解。
七、 总结
长久以来,英语课堂普遍存在重语言形式而轻文化素养的现象。在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大趋势下,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结合,文化教学引入高中英语课堂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引文化入教学上课堂,英语报刊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和手段。端木义万曾说:“报刊是大众媒体,它们在大量传递新闻的同时,也广泛传递了相关文化。”把文化引入课堂是个新话题也是一个难题,让我们思考每一节课,用好每一期报刊,慢慢摸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报刊作为高中英语课堂文化引入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1.
[3]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
[4] 端木义万. 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5] 李静.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641400.
[6] 励红根.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休克现象.观察视角,2013(9).
[7] 唐 敏.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报刊阅读的实践与思考,541500.
[8] 袁少鹏.报刊阅读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教学与管理,200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5年普通高中英语型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朱蓓蓓,安徽省合肥市168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