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水罐非常神奇的句子。谁来读一下?
(学生依次出示句子,教师点学生朗读。)
师:谁来读第一句,并说说这个句子神奇在哪儿?
生:原来空空的水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很神奇。
师:这个变化出其不意呢,所以故事中就用了一个——
生:“竟”字。
师:真神奇啊!那其他的几个句子,你能不能也找找关键词,想想它的变化,然后用朗读来展现它的神奇呢?大家一起来练练吧!
(学生朗读第二个句子,朗读第三个句子……最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童话故事里的语言是有情感、有生命力的,执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了解和体验。最后的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初步体会水罐越变越神奇的演变过程。
二、借导图,梳理拓展文本
童话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常会在故事中出现情节的递进式反复,本课就是如此。教学中,导图的使用对揭示这一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思维导图先后展现了三次演变:平行呈现说明水罐的变化过程,梯状分布说明了水罐变化的特点,结合阶梯状的箭头对应变化原因。如此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的构段特点。如: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故事。现在,谁能借助黑板上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地给我们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学生概括故事。)
师:真能干,把故事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的。大家能说吗?看着图,自己试着说说吧!
(学生自由说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看着图你发现这个故事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次都是先发生了一件事儿,然后水罐就产生了变化。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
师:大家归纳得很棒!其实,这种讲述方式在童话故事中是经常用到的。选读课文中的《七色花》也是如此。请大家快速地把书本翻到150页,默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吧!
(学生默读课文《七色花》。)
这样,思维导图既可帮助梳理情节,又巧妙揭示了构段特点。同时,它还可起到迁移运用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导图,自己读懂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巩固学习成果。
三、议一议,解读文本思想
于漪老师说过,“文本是作者的第二生命。但是文本的生命内涵必须在读者的情感浸润和理性关照下才能得到释放”。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水”的意义。很显然,水罐里的水在大地一片焦渴的情况下,就被列夫·托尔斯泰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生命。水是如此重要,让“水”就是让出“活下去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设置背后都是托尔斯泰给文中人物设计的关于“爱”的选择题,在这样的选择中,读者看到了“爱”的艰难与痛苦、“爱”的广博与崇高;“爱”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代价越大,爱就越高远。这才是作者真正要阐述的道理。
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读懂内容到品味语言,再到关注童话的结构特点,挖掘其中深藏的道理,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叩开童话的大门,徜徉在童话的美丽世界里。
(作者单位: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水罐非常神奇的句子。谁来读一下?
(学生依次出示句子,教师点学生朗读。)
师:谁来读第一句,并说说这个句子神奇在哪儿?
生:原来空空的水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很神奇。
师:这个变化出其不意呢,所以故事中就用了一个——
生:“竟”字。
师:真神奇啊!那其他的几个句子,你能不能也找找关键词,想想它的变化,然后用朗读来展现它的神奇呢?大家一起来练练吧!
(学生朗读第二个句子,朗读第三个句子……最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童话故事里的语言是有情感、有生命力的,执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了解和体验。最后的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初步体会水罐越变越神奇的演变过程。
二、借导图,梳理拓展文本
童话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常会在故事中出现情节的递进式反复,本课就是如此。教学中,导图的使用对揭示这一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思维导图先后展现了三次演变:平行呈现说明水罐的变化过程,梯状分布说明了水罐变化的特点,结合阶梯状的箭头对应变化原因。如此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的构段特点。如: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故事。现在,谁能借助黑板上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地给我们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学生概括故事。)
师:真能干,把故事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的。大家能说吗?看着图,自己试着说说吧!
(学生自由说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看着图你发现这个故事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次都是先发生了一件事儿,然后水罐就产生了变化。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
师:大家归纳得很棒!其实,这种讲述方式在童话故事中是经常用到的。选读课文中的《七色花》也是如此。请大家快速地把书本翻到150页,默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吧!
(学生默读课文《七色花》。)
这样,思维导图既可帮助梳理情节,又巧妙揭示了构段特点。同时,它还可起到迁移运用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导图,自己读懂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巩固学习成果。
三、议一议,解读文本思想
于漪老师说过,“文本是作者的第二生命。但是文本的生命内涵必须在读者的情感浸润和理性关照下才能得到释放”。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水”的意义。很显然,水罐里的水在大地一片焦渴的情况下,就被列夫·托尔斯泰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生命。水是如此重要,让“水”就是让出“活下去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设置背后都是托尔斯泰给文中人物设计的关于“爱”的选择题,在这样的选择中,读者看到了“爱”的艰难与痛苦、“爱”的广博与崇高;“爱”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代价越大,爱就越高远。这才是作者真正要阐述的道理。
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读懂内容到品味语言,再到关注童话的结构特点,挖掘其中深藏的道理,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叩开童话的大门,徜徉在童话的美丽世界里。
(作者单位: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