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童话的世界里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xc8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水罐非常神奇的句子。谁来读一下?
  (学生依次出示句子,教师点学生朗读。)
  师:谁来读第一句,并说说这个句子神奇在哪儿?
  生:原来空空的水罐竟然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很神奇。
  师:这个变化出其不意呢,所以故事中就用了一个——
  生:“竟”字。
  师:真神奇啊!那其他的几个句子,你能不能也找找关键词,想想它的变化,然后用朗读来展现它的神奇呢?大家一起来练练吧!
  (学生朗读第二个句子,朗读第三个句子……最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童话故事里的语言是有情感、有生命力的,执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本,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了解和体验。最后的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初步体会水罐越变越神奇的演变过程。
  二、借导图,梳理拓展文本
  童话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常常会在故事中出现情节的递进式反复,本课就是如此。教学中,导图的使用对揭示这一特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运用思维导图先后展现了三次演变:平行呈现说明水罐的变化过程,梯状分布说明了水罐变化的特点,结合阶梯状的箭头对应变化原因。如此引导学生发现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的构段特点。如:
  师:我们又读了一遍故事。现在,谁能借助黑板上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话简单地给我们说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
  (学生概括故事。)
  师:真能干,把故事的内容说得清清楚楚的。大家能说吗?看着图,自己试着说说吧!
  (学生自由说故事内容。)
  师:同学们,看着图你发现这个故事在讲述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次都是先发生了一件事儿,然后水罐就产生了变化。情节看上去很相似,但是又有发展和变化……
  师:大家归纳得很棒!其实,这种讲述方式在童话故事中是经常用到的。选读课文中的《七色花》也是如此。请大家快速地把书本翻到150页,默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吧!
  (学生默读课文《七色花》。)
  这样,思维导图既可帮助梳理情节,又巧妙揭示了构段特点。同时,它还可起到迁移运用的作用,让学生借助导图,自己读懂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故事的表达特点,巩固学习成果。
  三、议一议,解读文本思想
  于漪老师说过,“文本是作者的第二生命。但是文本的生命内涵必须在读者的情感浸润和理性关照下才能得到释放”。课的最后,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水”的意义。很显然,水罐里的水在大地一片焦渴的情况下,就被列夫·托尔斯泰赋予了特别的意义——生命。水是如此重要,让“水”就是让出“活下去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设置背后都是托尔斯泰给文中人物设计的关于“爱”的选择题,在这样的选择中,读者看到了“爱”的艰难与痛苦、“爱”的广博与崇高;“爱”是需要我们付出代价的,代价越大,爱就越高远。这才是作者真正要阐述的道理。
  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读懂内容到品味语言,再到关注童话的结构特点,挖掘其中深藏的道理,由浅入深地步步推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叩开童话的大门,徜徉在童话的美丽世界里。
  (作者单位: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研读教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教什么”和“用什么教”,而运用“七问”教材研读策略能较好地理清这两个问题。下面以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剧本《皇帝的新装》为例,具体谈谈。  一问:文章写了什么  现行语文教材以文选的形式呈现,而这些选文原来并不是为语文教学量身定制的。这就决定了教材研读的起点要从一般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获取文章的原生价值,即整体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教师可以从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学期课程计划”即通常所说的小学语文学期教学计划,该计划是对一个学期内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具有统领作用,是一个学期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在高度重视“规划”的现代社会,制订和实施学期教学计划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制订规划,是教育专业工作的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改革学期教学计划切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改革的结果,可能不仅仅是改革计划本身,
晚自习,教室里像一片静谧的海,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或轻轻翻书页的声音。  窗外的风一阵紧过一阵,教室玻璃被吹得窣窣作响。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状态被破坏,每一阵风吹过总有几个学生抬头望望窗外,再望望我。我安静地站在讲台上,不动声色地注视着教室里发生的一切,一句话也没有说。学生们渐渐恢复了平静,重新埋下头专注地学习。  忽然,一阵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啪”的一声毫不客气地蹿开了教室的门。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起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目标上突出了二点:一是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全面认识母爱;二是学会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笔者以此为例,谈谈“三动五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明向  明向即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要做到“三不”:一不太多太杂;二不太难太繁;第三,时间不要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
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调整自我,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而且,在互相讨论和启发中,不断深入思考,加强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为确保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科学分组,合作互助  根据学生的动静喜好、反应快慢、兴趣浓淡和特长将其混合编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可以取长补短。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关心满足了归属需要,通过
新修订的课标(2011年版)强调了数学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经过多年研发,今年推出了小学数学全套教科书。相对于实验版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有哪些突出特点,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学习资源?
备读《囚绿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时,窗外的绿闯入我的眼帘。它们搅动了我的思维,让我对陆蠡笔下的“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绿是生命的颜色,“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正是因为发现“直径一尺左右”的窗外长着一片绿绿的常春藤,陆蠡才在“原有选择的自由”的情况下,“毫不犹疑”地选择了这间“高广不过一丈”,地面潮湿,而且还很炎热的房间,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事件或现象,将其加工成教学内容并运用于教学,能矫正思想品德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让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行的过程。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道德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点明了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对话”的重要性。笔者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思路  要与文本实现有效对话,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写法等方面入手。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
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平板电脑,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旅游攻略》教学为例,谈谈平板电脑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把握学情,追求实效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及时调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把握学情要求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