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篇中明确指出:“《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授之以渔,而不仅是授之以鱼”的目的。
一、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注重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式,就要求师生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过程也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同时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过渡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探究意识既是一种科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素质,探究意识的培养是优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能力差的现象,究其原因,缺乏探究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探究意识,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而没有探究的欲望,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探究能力的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兴趣。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应该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动力之一。例如:在“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实验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叶片标本的奇妙结构,引发学生亲手制作叶片横切面标本的兴趣,接着讲解制作叶片标本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刀片切取较薄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的技巧。最后,部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把两个刀片并排起来切取叶片的横切面标本的方法对大部分质地较硬的叶片效果虽然好,但是在切取菠菜等较柔软的叶片时,却难以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而如果在两个刀片中间夹一张小纸片,就能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了。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较强的动手欲和求知欲,学生在操作时就乐意探究并主动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渐渐的得以提升。
二、创设机会,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特别是在有时课本上原有的实验方案不一定是最佳的实验,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也许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对材料部位的选择和操作方法上不一定完全照搬书本,结果有的学生发现:(1)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以,用外表皮做材料也可以;而且外表皮如果是紫色的,不用染色就可以得到明显的观察效果。(2)撕取表皮时,按书本上的方法,直接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侧撕取一小块表皮,其实不太容易。如果先将鳞叶取下来,再掰断,只让表皮连接,再轻轻撕下表皮就非常方便。这些小发现尽管不是很科学,但从中却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实践中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实验材料都是书上指定的,老师只要按着书上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着书上的步骤去照着做就行了,这种实验学生是在机械的操作,限制了学生自由的发挥。而探究性实验就不一样了,提出的问题不一样,假设不一样,进行实验选择的材料用具也会不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就千差万别,需要哪些材料,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这种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平时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成绩不理想、回答问题很少,而探究性实验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的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都真正的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到了比书本上更生动、直观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参与的意识。例如: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两个问题:(1)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能得到较明显的效果?(2)实验前如果没有阳光,那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课前自主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果,课堂导入时可请同学说说自己实验后得出的结论,课程展开时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课前的实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并完成的,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得到了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直观印象。所以,一个成功的自主实验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失败中也有所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探究成功与否,对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也将成为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参与的一种确实可行且颇有成效的方法。
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够完善,许多的实验不要说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来完成,就是课本中所给定的条件有时都无法满足,那又能怎么办呢?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依据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体系,制订系统的、有层次的、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的传统看法》一文中指出:“用最平常的仪器作出最好的成果才算真本事”。生物实验学习应该课内、课外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尽量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实验材料,并尽量由学生独立筹划和操作,这样不但易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习惯。在这种探究实践中,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目标和选择仪器,而学生能查找的范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易寻的。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利用简单设备做好探究实验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较传统的实验教学有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它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探究更好的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一个成功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很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探究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正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所在。正所谓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了。
参考文献:
[1]张成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何柳,冯冉轩.师生互动挖掘潜能[N].中国教育报,2002-12-05.
[3]王文宁.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1).
一、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注重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成为“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形式,就要求师生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的过程也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同时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从长期以来形成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过渡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探究意识既是一种科学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素质,探究意识的培养是优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实验能力差的现象,究其原因,缺乏探究意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探究意识,就没有探究的欲望,而没有探究的欲望,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探究能力的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首先要培养兴趣。我国有句古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应该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动力之一。例如:在“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实验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叶片标本的奇妙结构,引发学生亲手制作叶片横切面标本的兴趣,接着讲解制作叶片标本的基本方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刀片切取较薄的叶的横切面标本材料的技巧。最后,部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把两个刀片并排起来切取叶片的横切面标本的方法对大部分质地较硬的叶片效果虽然好,但是在切取菠菜等较柔软的叶片时,却难以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而如果在两个刀片中间夹一张小纸片,就能切取比较完整的横切面标本了。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有了较强的动手欲和求知欲,学生在操作时就乐意探究并主动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就渐渐的得以提升。
二、创设机会,积极参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特别是在有时课本上原有的实验方案不一定是最佳的实验,如果让学生自己设计,也许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对材料部位的选择和操作方法上不一定完全照搬书本,结果有的学生发现:(1)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可以,用外表皮做材料也可以;而且外表皮如果是紫色的,不用染色就可以得到明显的观察效果。(2)撕取表皮时,按书本上的方法,直接用镊子从鳞片叶的内侧撕取一小块表皮,其实不太容易。如果先将鳞叶取下来,再掰断,只让表皮连接,再轻轻撕下表皮就非常方便。这些小发现尽管不是很科学,但从中却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在探究实践中闪烁出创新的火花。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实验材料都是书上指定的,老师只要按着书上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学生按着书上的步骤去照着做就行了,这种实验学生是在机械的操作,限制了学生自由的发挥。而探究性实验就不一样了,提出的问题不一样,假设不一样,进行实验选择的材料用具也会不同,设计的实验方案也就千差万别,需要哪些材料,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这种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尤其是后进生,他们平时很少有表现的机会,成绩不理想、回答问题很少,而探究性实验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的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去解决问题,都真正的在课堂上“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学到了比书本上更生动、直观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和参与的意识。例如: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两个问题:(1)选取什么样的材料能得到较明显的效果?(2)实验前如果没有阳光,那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课前自主讨论并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果,课堂导入时可请同学说说自己实验后得出的结论,课程展开时教师适当进行指导和评价,最终得出结论。课前的实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并完成的,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得到了在课堂中无法得到的直观印象。所以,一个成功的自主实验不仅有利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建立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当然如果实验失败了也要加以鼓励,帮助学生分析原因,让学生在失败中也有所得。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无论探究成功与否,对促进学习、提高学生素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也将成为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参与的一种确实可行且颇有成效的方法。
也许有的教师会认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够完善,许多的实验不要说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来完成,就是课本中所给定的条件有时都无法满足,那又能怎么办呢?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实际,依据不同的要求和方法体系,制订系统的、有层次的、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把学习方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设问,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的传统看法》一文中指出:“用最平常的仪器作出最好的成果才算真本事”。生物实验学习应该课内、课外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尽量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和实验材料,并尽量由学生独立筹划和操作,这样不但易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爱探究的习惯。在这种探究实践中,常常需要学生自己寻找目标和选择仪器,而学生能查找的范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易寻的。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配合学生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这不仅能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利用简单设备做好探究实验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探究性实验教学较传统的实验教学有着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它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通过探究更好的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一个成功的探究性实验在探究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很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探究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培养这样的人才正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所在。正所谓 :“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了。
参考文献:
[1]张成军.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何柳,冯冉轩.师生互动挖掘潜能[N].中国教育报,2002-12-05.
[3]王文宁.如何实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