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社会时代的呼唤,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主动发展的教育。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文化学科,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该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因而该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落实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优化课堂结构首先必须打破传统“满堂练”“背结论”的机械性模式,而应以“发展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的思想指导下,灵活应用“自觉投入——参与探究——灵活应用”的模式,从而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一、自觉投入
这是课堂的起始阶段,它是指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为新知识的探究作好充分准备。它在课堂结构中体现在复习和导课两部分中。
l_复习上应注重“联”和“趣”。“联”是指联系。数学科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一般都要花费一定时间做新知识的铺垫,在安排复习内容时必须重视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性,量不能多,所用时间不宜过长;“趣”是指兴趣,即要尽可能挖掘出內容中的趣味性,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自觉投入的目的。例:教学六年制第十二册《工程应用题》时,可以进行这样设计:有600吨货用运输队10天单独运完,乙运输队15天单独运完,现甲乙合运多少天可运完?让学生自行练习,先做得出6天的答案,从而复习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相互关系(做到“联”);然后由学生随意改变工作总量(“600吨”),而教师都快速讲出答案,“天啊!老师怎么厉害?”,让学生顿觉奇怪,再顺水推舟,讲出其中的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听讲,自然就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做到“趣”)。
2:导入新课应注重“激”和“疑”:“激”是指导人课的导语具有激励性,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亦能强烈地吸引学生认知能力;“疑”,是指布下疑问制造悬念,如上例工程应用题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怎样为什么如此快算出结果吗?”这话具有“激”的作用又有“疑”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教学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二、参与探究
它在课堂结构中主要体现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是课堂中重心部分。素质教育要求新授中必须打破传统中“背公式、用公式”机械模式,而应以实现知识内化为目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而获新知识,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协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如:教圆的面积时,学生对“面”的理解较抽象,又易与周长混淆。在教学时不妨让学生观察圆片教具,引导学生在实物中摸出“面、周长”,然后再板演一些平面图形,让个别学生用红粉笔描出周长,用其他彩色笔涂出面积,通过“模、描、涂”这一情境设计,学生就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面”了。
提供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新授时应多提供直观材料,引导学生用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通过观察、操作等手段参与而获得感性知识;然后进行讨论、探究而主动积极获取理性知识。总之,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应多采取“参与一一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最佳结合,使素质教育特征之一“内化”得到落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灵活应用
素质教育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也要发展各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它在课堂结构中体现在“练习和小结”中。
1.练习应重视“精”和“活”,课堂练习是深化、巩固新知识,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课堂时间短,因而设计习题时要做到“精”,即所设计习题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又要有一定的坡度、一定的针对性和顺逆性。如,教完分数除法应用题[12册第二三单元)设计一些基本题后,可设计逆向思维及乘、除法应用的比较,从而对除法应用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习题设计应做到“活”,即习题设计应突破“套公式”等一些套子;在题型上也应多样化(如填空、判断等),形式上也应避免单一(如:板演、口头、书面等)
2.课堂教学应重视“跳一跳摘果子”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灵活的训练和发展。
例:教完圆的面积,
可设计如图
三角形面积3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这道题必须通过三角形面积求出:半径r的平方=3×2=6平方厘米;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求出圆的面积S=3.14×6=18.84平方厘米;最后再用圆的面积一三角形的面积即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18.84-3=15.84平方厘米。
通过这样的练习,打破了学生只有已知圆的半径才能求圆面积的习惯思维,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3.课堂总结:这是一节课的收尾部分,这部分内容能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巩固记忆的作用。因而小结时应注重“准”和“释”,“准”是指扣准中心内容,例:圆锥体体积小结:圆锥体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释”是指能释疑问。例: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练习课时,可小结成:分数乘除法的区别在于单位“1”是否已知,而起到释疑作用。
[作者单位:诏安县郭寮小学 福建]
优化课堂结构首先必须打破传统“满堂练”“背结论”的机械性模式,而应以“发展为主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的思想指导下,灵活应用“自觉投入——参与探究——灵活应用”的模式,从而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
一、自觉投入
这是课堂的起始阶段,它是指让学生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为新知识的探究作好充分准备。它在课堂结构中体现在复习和导课两部分中。
l_复习上应注重“联”和“趣”。“联”是指联系。数学科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中一般都要花费一定时间做新知识的铺垫,在安排复习内容时必须重视新旧知识的密切联系性,量不能多,所用时间不宜过长;“趣”是指兴趣,即要尽可能挖掘出內容中的趣味性,用以激发学生兴趣,达到自觉投入的目的。例:教学六年制第十二册《工程应用题》时,可以进行这样设计:有600吨货用运输队10天单独运完,乙运输队15天单独运完,现甲乙合运多少天可运完?让学生自行练习,先做得出6天的答案,从而复习了“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相互关系(做到“联”);然后由学生随意改变工作总量(“600吨”),而教师都快速讲出答案,“天啊!老师怎么厉害?”,让学生顿觉奇怪,再顺水推舟,讲出其中的原理,这样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听讲,自然就自觉投入到学习中来(做到“趣”)。
2:导入新课应注重“激”和“疑”:“激”是指导人课的导语具有激励性,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亦能强烈地吸引学生认知能力;“疑”,是指布下疑问制造悬念,如上例工程应用题可这样导入:“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怎样为什么如此快算出结果吗?”这话具有“激”的作用又有“疑”的效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教学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二、参与探究
它在课堂结构中主要体现在新授这一环节中,是课堂中重心部分。素质教育要求新授中必须打破传统中“背公式、用公式”机械模式,而应以实现知识内化为目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而获新知识,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协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探究欲。如:教圆的面积时,学生对“面”的理解较抽象,又易与周长混淆。在教学时不妨让学生观察圆片教具,引导学生在实物中摸出“面、周长”,然后再板演一些平面图形,让个别学生用红粉笔描出周长,用其他彩色笔涂出面积,通过“模、描、涂”这一情境设计,学生就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面”了。
提供直观材料,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小学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新授时应多提供直观材料,引导学生用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知,通过观察、操作等手段参与而获得感性知识;然后进行讨论、探究而主动积极获取理性知识。总之,在新授这一环节中,应多采取“参与一一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最佳结合,使素质教育特征之一“内化”得到落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灵活应用
素质教育中学生既要掌握知识,也要发展各种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它在课堂结构中体现在“练习和小结”中。
1.练习应重视“精”和“活”,课堂练习是深化、巩固新知识,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课堂时间短,因而设计习题时要做到“精”,即所设计习题要切中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又要有一定的坡度、一定的针对性和顺逆性。如,教完分数除法应用题[12册第二三单元)设计一些基本题后,可设计逆向思维及乘、除法应用的比较,从而对除法应用有较深的理解;同时习题设计应做到“活”,即习题设计应突破“套公式”等一些套子;在题型上也应多样化(如填空、判断等),形式上也应避免单一(如:板演、口头、书面等)
2.课堂教学应重视“跳一跳摘果子”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灵活的训练和发展。
例:教完圆的面积,
可设计如图
三角形面积3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面积。
这道题必须通过三角形面积求出:半径r的平方=3×2=6平方厘米;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求出圆的面积S=3.14×6=18.84平方厘米;最后再用圆的面积一三角形的面积即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18.84-3=15.84平方厘米。
通过这样的练习,打破了学生只有已知圆的半径才能求圆面积的习惯思维,达到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3.课堂总结:这是一节课的收尾部分,这部分内容能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巩固记忆的作用。因而小结时应注重“准”和“释”,“准”是指扣准中心内容,例:圆锥体体积小结:圆锥体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三分之一。“释”是指能释疑问。例: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练习课时,可小结成:分数乘除法的区别在于单位“1”是否已知,而起到释疑作用。
[作者单位:诏安县郭寮小学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