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制度建设不完善,学校师资力量水平低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适用于不同行业发展,并且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但是很多职业学校由于多种原因,在基本的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重视有效的教学方式应用到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当中。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有效教学方法 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7-01
前言:实质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不仅仅要求应聘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应聘者具备综合素养,其中就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应该正视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德育课堂教育之中。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认为德育教育没有必要开展,或者德育工作只需要班主任进行即可。以上的思想都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校良好风气的树立,因此学校有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学习的德育教育方式。
2.教师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中职学校很多德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会使用不恰当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厌烦德育课堂、参与德育课堂的积极性低等现象。因此说,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正确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3.教育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中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造成学生个体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德育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重视基本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是无法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还应该重视具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样才符合实际的人才需求。
二、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之中,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中职学校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应该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德育素质高的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进行统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引导。例如对于一些家庭具有特殊状况的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一些性格乖张、经常惹事的学生来说,要重视其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德育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应该将这些学生树立成典型,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整体的德育水平有一个提升,改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2.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职学校主要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常常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被忽视。因此首先中职学校要提高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在锻炼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于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德育教学方式。
例如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们参与德育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冷静理性思考,正确处理,最终使得问题顺利解决[2]。
3.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引用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念都会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来,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德育教育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与发展,因此要重视多种德育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德育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应该提高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运用专业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加适合未来的人才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郑杨.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考试周刊,2016,47:181-182.
[2]李卓.关于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J].青年作家,2014,16:235-236.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有效教学方法 问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7-01
前言:实质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不仅仅要求应聘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应聘者具备综合素养,其中就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应该正视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德育课堂教育之中。
一、中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很多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认为德育教育没有必要开展,或者德育工作只需要班主任进行即可。以上的思想都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对于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学校良好风气的树立,因此学校有必要提高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改进学习的德育教育方式。
2.教师的德育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中职学校很多德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就会使用不恰当的德育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学生厌烦德育课堂、参与德育课堂的积极性低等现象。因此说,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正确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1]。
3.教育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中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造成学生个体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德育教学中,如果教师长期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只重视基本教学内容的讲解,这样是无法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还应该重视具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样才符合实际的人才需求。
二、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应用
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之中,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重视,中职学校学生也是如此。因此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应该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做到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德育素质高的人才。
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学生群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重视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进行统一的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不同学生以不同的引导。例如对于一些家庭具有特殊状况的学生,教师应该重视孩子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一些性格乖张、经常惹事的学生来说,要重视其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德育表现出色的学生,教师应该将这些学生树立成典型,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学生整体的德育水平有一个提升,改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2.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中职学校主要重视培养专业人才,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常常在具体工作的执行中被忽视。因此首先中职学校要提高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在锻炼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对于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培训,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使用恰当的德育教学方式。
例如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们参与德育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得他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冷静理性思考,正确处理,最终使得问题顺利解决[2]。
3.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引用
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念都会在这一时期树立起来,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德育教育可能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与发展,因此要重视多种德育教学手段的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参与德育课堂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应该提高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运用专业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加适合未来的人才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郑杨.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考试周刊,2016,47:181-182.
[2]李卓.关于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J].青年作家,2014,16: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