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考核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培养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势在必行。本文从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构建“一基两翼”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两大方面探讨研究了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研究
  当今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巨大,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脱颖而出,走向成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当今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就是沟通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指出:“现在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书面沟通方式上,有时写个通知都不清楚;在表达能力上,也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将使得他们在就业面试以及今后的工作中面临重重困难,而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将求职者面试时的沟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他们不仅要求求职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他们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获得这种能力,必须要接受正规的教育与训练,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美国口才训练大师卡耐基强调:“一个人的成功,有15%取决于人的技术知识,而85%取决于人类的工程——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在中国古代有着更精辟的论述:“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还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口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可见口才的历史源远流长。
  21世纪,沟通能力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我国,随着双向就业形势的发展,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都将求职者面试时的口才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障碍
  中国的大学生都经历了十年寒窗苦读,最终考取理想大学这样一个奋斗过程。在求学读书阶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校和家长看重的是成绩和高分,在课程设置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忽视对学生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当他们考入大学,在沟通方面存在障碍是必然的。
  1.心理障碍
  首先,许多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包括胆怯心理、自卑心理,在公众场所,当着数百人、数千人的面,站起来就浑身哆嗦,脑子里一片空白。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不会说话,在下面,在朋友面前,他侃侃而谈,话比谁都多,表达比谁都生动,但是一到重要场合,就脸红脖子粗,一句话也不会说。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想要达成流畅的沟通,就必须要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必要的勇气,树立必要的自信心。
  2.认知行为障碍
  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接受过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训练,也少有沟通交流方面的社会实践,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认知上,对沟通能力有关的课程以及相关社会实践,不够重视。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专业课,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也不怕,对待沟通类课程《演讲与口才》等,抱着混学分、得过且过的态度,因此,即使大学里面开设了培养沟通能力的相关课程,也由于学生们的认知障碍,导致了大学生沟通技巧欠缺,沟通能力薄弱等方面的行为障碍。
  3.家庭社会障碍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唯我独尊,个人意志、自我意识特别强烈,在人际交往沟通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从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不擅长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沟通。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提倡追求“里仁为美”的人际关系美,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竞争压力、生存压力加大,在激烈的竞争中传统文化中的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遭受破坏。在大城市,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人际关系冷漠,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的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另外,电子资讯、网络通讯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他们是时尚达人,创造了无数网络新词,沟通交流畅达愉快。但是,一旦回到无所遁形的现实世界,他们又成为不懂沟通交流的木讷之人。
  (二)沟通课程在国内高校并未普遍开设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欠缺已引起了一些大学的重视。在北大,面向各院系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的选修课程,各个年级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修。但是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通过文献检索和对一些大学课程设置进行调查,我们发现,部分高校开设了《演讲与口才》、《教师口才》、《医生口才》等课程,但大多是通选课,也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就重庆市高校课程设置调查情况来看,很多高校没有开设沟通交流相关课程。[1]
  整体来看,高校教育对沟通类课程的重视度仍然不够,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更是从上至下都没意识到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即使是已开设沟通类课程的院校,在课程的实际应用性、面向就业需求性、相关课程体系性等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与不足。因此,与西方大学教育相比,在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沟通能力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沟通能力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校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克服影响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障碍,以提高学生“说”和“写”这两方面能力为宗旨,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构建“一基两翼”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2]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这是衡量大学是否有能力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应该把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必备内容之一。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任何高等院校,不分文理,都应该转变观念,不再把沟通类课程看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课程,要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真正认识到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肩负起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一是开设沟通交流类相关课程,在全校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开设《演讲与口才》、《人际沟通与交流》、《社交口才与礼仪》等课程。二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网线平台的构建,保证沟通类课程能够运用科学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三是保证小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沟通类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实战训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只有小班教学,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各项训练,才能够实实在在的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从教师的层面来说,高校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过去的“满堂灌”的观念,不要把课堂变为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应该从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以学生练为主,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这样才能使沟通能力的提高落在实处。[3]
  (二)构建“一基两翼”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在高校教育中,可以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行重视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构建“一基两翼”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即以沟通交流类课程为基础,以全部课程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为两翼,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1.全面开设沟通交流类课程
  高等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充分认识到沟通能力不再是学生从事某些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是各个专业都需要培养的通用能力,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
  因此,不论是综合类大学或理、工、农、医大学,都应该在课程设置上,把沟通交流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面向各个专业层次全面开设沟通交流类课程,如《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交流》、《高品质的人际沟通》、《沟通与演讲》等课程,这是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基础,也是锤炼大学生沟通能力的主要阵地。
  全面开设沟通交流类课程只是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第一步,怎样利用此类课程切实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我们认为,教师在讲授沟通类课程时,不应该照本宣科、夸夸其谈,而应该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实际培养和提高,应该将理论讲授和实战训练有机结合,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沟通与交流相关的理论知识,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技巧,并通过大量的课堂实战训练,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终极目的。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沟通交流类课程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变传统的灌输式为讨论法、训练法、情境法等,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想学”。
  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话题讨论,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分析问题,培养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训练法,如命题演讲训练、即兴演讲训练、课堂即时训练等,训练法应是沟通交流类课程最大量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此法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达到提高大学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
  情境法,在讲授中和训练中,可以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们有一种似曾相识、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角色扮演、现场参与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沟通能力训练。运用情境法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更易掌握基本技能,能在实际应用中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
  2.在全部课程教学中践行沟通能力培养
  高校开设沟通交流类课程是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基础和手段,但短短的几十个学时的学习还不足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局限于某几门课程或某一个阶段,而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时期,贯穿在全部课程的学习之中,这是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一翼。
  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该关注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不论是基础课老师,或是专业课老师,不论是文科老师,或是理工科老师,都应该把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表达能力贯穿在自己的意识和血液中,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大学课堂没有了中学课堂应试教育的束缚和压抑,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创新的、民主的课堂,应该闪烁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碰撞,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课程教学中,高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成果汇报、课堂演示等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即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讨论题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头查阅准备资料,在课堂上展开小组内讨论及小组之间讨论。小组讨论提倡争鸣与交锋,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必须清楚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还要求学生要善于思考与倾听。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还可以使学生在群体的交流沟通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展示或成果汇报,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布置任务,用任务驱动学生准备相关作业或材料,最后以课堂展示或成果汇报的形式,当众向大家展示。这种教学形式,对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3.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平台
  大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大学教育的特色,课外实践活动必然会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协作。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高沟通能力的平台,也是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两翼”中的另一翼。
  大学校园中的社团和学生组织众多,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如辩论赛、卡拉OK比赛、话剧节、诗歌朗诵会等大型活动。所有社团活动完全由大学生自行负责,从活动的策划、宣传、开展到对外协调、交流、联谊等各项事宜,都由社团成员共同协作完成。社团的发展壮大与每一个成员的付出息息相关。通过参加社团的组织、管理,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又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还可以为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做人、做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岳春梅.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及实施途径研究[J].好家长,2014(05).
  [2]刘雪峰.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
  [3]李丹.军事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与世界,2010(11).
其他文献
摘 要:委婉语作为一种礼貌,婉转,间接的表达方式,有效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它不仅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许多中外学者对委婉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委婉语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委婉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不了解会造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所以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出发,从礼貌原则下来比较中英委婉语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国家的有效交际。  关
摘 要:本研究以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口译中的方法和策略,提出了原形翻译词替代方法和“次原型”矫正策略,帮助口译者缓解压力的同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原形范畴理论;口译方法;口译策略  一、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具有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它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的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它成员及边界。原型是范畴的典型成员,
摘 要:特拉维夫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创立了翻译规范论,为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巫宁坤所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汉译本是国内的第一个译本,且流传度最广。原著与译文的创作都十分具有当时美国和中国的时代性,因此,文章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巫宁坤译本及其出版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旨在证实翻译规范对该译本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  作为描
摘 要:嘉靖时,俺答多次寻求通贡之机,均遭拒绝,庚戌之变后,明蒙双方再次回到战争状态,导致边患问题不断。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明世宗驾崩,穆宗继位,改年号为隆庆元年,明穆宗在执政的五年半中,一改世宗在位时的做法,整顿边防,促使明朝与蒙古之间实现了“隆庆和议”和“俺答封贡”等大事件 ,明蒙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开始出现和解。  关键词:隆庆;明穆宗;俺答  一、明穆宗之前的明蒙关系  明朝建立之初,
摘 要:《论语》作为一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典籍,其对中国哲学、宗教、艺术、教育、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它对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提高自我修养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著作,它在“仁”与“礼”的基础上蕴含许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个人修养观。本文分为三部分探讨《论语》中所蕴含的个人修养观,即对待他人与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从侍奉父母的“孝”,结交朋友的“信”两
北京大学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可以说是现行本科生学习古代文学史课程的
摘 要:当下对中国传媒领域的艺术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战略创新探索,是一个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教育课题。传媒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传媒教育和培养模式的不足,急需探索一种个性化与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法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式。而以“多元·互动·融合”为突出特点的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则是培养传媒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多元;互动;融合;创新能力  一、传媒
摘 要: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蜀主刘备因夷陵战败而退守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奉节)。蜀主刘备自知抱病将亡,特召丞相诸葛亮从成都赶往白帝城行托孤后事。在蜀汉政权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诸葛亮临危受命采取果断且行之有效的内外政策、力挽狂澜,使原本国力不足的蜀汉集团转危为安。  关键词:诸葛亮;永安托孤;蜀汉政权;内外政策  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属于国家版图最小、军事力量最薄、发展最迅速的集团,作为汉亡后
摘 要:边防问题,是困扰明王朝的重要问题。北部的蒙古势力长期与明王朝对峙,然又无法彻底消灭蒙古力量,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冲突的存在,又使之无法和谐共处。如何解决明蒙问题,成为明王朝历代君主首要之事。明初明蒙关系敌对,王朝采取抵御政策。然世宗时期,俺答几次要求通贡、互市。遭致世宗拒绝,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需求致使明蒙关系不断恶化,明朝边患问题不断。  关键词:明世宗;明蒙关系  一、明蒙关系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