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文化气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zhao2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认为小学语文课、英语课上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小学数学课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这正是数学课的“软肋”。正是缺少了这些训练,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尤其是“家常”的数学课总给人以抽象甚至呆板的感觉。因此,在数学课上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是最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专家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掌握有关知识点。例如,教学“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然后我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二年级和一年级一共借了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数学课外阅读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订阅数学类的报刊,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些益智类的书籍,如趣味数学、巧思妙解、头脑奥林匹克等。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1.听教师上课
  听教师上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如果听课的方法不当,将直接影响听课效果,导致成绩下降。因此,课堂上专心听讲,是确保高效听课、取得佳绩的最关键的环节。听课时要全神贯注,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讲授思路,细听教师所讲的每一个重要细节,看教师对难点和疑点是怎样思考、分析、推断与处理的。
  2.听同学发言
  学生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如我在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我先出示要求:(1)必须用乘法;(2)限用自然数;(3)不能用“1”。接着我写“4=?”,学生答“ 4=3 1”。我摇头,用手指指要求。学生思考后提出“4=2×2”,我满意圢点点头,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出示:6=2×3、8=2×4、9=3×3……接着我出示“3=?”,学生摇头写不出,于是我在3后写上“质数”?两字。最后我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特点?”此时由于长时间的沉默,学生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的欲望相当强烈,听得非常认真,我再及时归纳小结,得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数学学习中的“说”
  1.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听”,再让学生说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可以说教材内容,也可以说数学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还可以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如在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时,学生通过自学,基本理解和掌握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识别。因此,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可从定义、边、角、对角线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上台讲解,然后教师再进行恰当的点评。这样可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积极性,且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同时利于教师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如要学生总结关于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学生在叙述时常常丢掉“平均”两字,这时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画着几个圆,其中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另外的圆各分成不等的2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分成若干份”与“平均分成若干份”的不同,然后让说错的学生重新叙述。这样,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得到了训练。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以及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并把所看、所想汇编成一份高质量的数学小报(开学时评比)。这样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在讲了《爱迪生与阿普顿的故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想法?今后你再遇到陌生问题会怎么想?请你把它写下来。”这其实就是一篇数学小论文。教师只要引导及时,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就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写作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读、听、说、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才能让在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基本信息  书名:《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作者:荣新江等  ISBN:978-7-1080-6973-3  裝帧: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88元  页数:315页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10位专家立足于各自研究的领域,围绕着“什么是唐朝的‘世界主义’”“唐代的政治文明达到了怎样的高度”“唐朝有着怎样源源不断的民族融合”“唐诗的写作现场是怎样
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对文本潜价值的开发,教材广度和深度的挖掘与组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因此,学习材料的选择、组织与再利用成为实施教学的关键。然而,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有限的学习时间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学习成效呢?这就意味着学习材料不可过多,过多则泛,不能深入地挖掘隐藏其中丰富的内涵。  在一次学科骨干评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三位数学教师对新课程人教版“1000以内数的
教学案例:  1.出示主题图  师:图中有些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排列的?  生1: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每两块手帕中夹着一个夹子。  师:像这种两个夹子中间隔着手帕,两块手帕中间隔着夹子的排列,叫做间隔排列。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呈间隔排列的吗?(学生举例)  2.出示“手帕夹子图”  师:夹子、手帕各有多少?它们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2:夹子10个,手帕9条。  生3:夹子比手帕多1。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课堂中,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有教师对教的反思,就应该有学生对学的反思。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谈到反思的时候都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等,只是关注了教师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方面。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多重视教学内容,致使学生学会了
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数(量)时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测量,或为了先大概地判断、检验计算、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在精确计算、测量的前后所采取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数量关系做合理的大概推断,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培养数感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师
有幸听了两位数学教师执教“倒推策略”一课,他们对教材中例1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  案例A:  师:昨天,老师家来了两位客人,我女儿给他们倒了两杯果汁。(出示图片)大家看,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将果汁多的甲杯倒一些给乙杯。  师:这是个好办法。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出示: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你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介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降低了他们获取抽象数学知识的难度。但媒体演示最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罢了,终究代替不了学生必不可少的操作。最近,笔者聆听了本校某教师执教“圆柱的体积”一课,感触颇深,现将教学过程概述如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人教版第十册“分数与除法”一课。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重点,教材通过分蛋糕、分饼两道例题,让学生经历分的过程,从而揭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初次看这节课的内容,感觉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不困难,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非常理想。  初次教学:课堂陷入僵局  按照自己的教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变活跃、热闹了,学生用智慧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与感动,课堂因此成为师生、生生间智慧碰撞与心灵交融的舞台。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遭遇一些“不和谐”的提问,对此,教师该如何介入和应对?  声音一:“我已经会了!”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出示“8×44 8×56”后提问:“观察这道题,相同的因数是什么?”“有没有另外的算法?”“可以怎样计算简便,简便在哪里?”
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喜欢上公开课,并努力在公开课教学中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但我发现,个别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在公开课教学中作“秀”,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公开课实效性不容乐观。那么,怎样上公开课才能既“秀外”又“慧中”呢?我通过近几年自己上公开课的经历和听课的感受,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教学起点既要课前预设,更应适时调整  案例(一):“时、分的认识”  教师出示钟面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