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扎外剥保齿术治疗环状混合痔50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2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减少传统手术后遗留感觉性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缺陷,采用内扎外剥保齿术,对50例环状混合痔进行治疗,治愈率达98%。随诊1年未见复发,该术式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愈合快。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内扎外剥保齿术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环状混合痔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岁;病程3~35年。其中伴肛缘水肿10例,血栓外痔15例,结缔组织外痔15例,内痔脱出前嵌顿5例,中度贫血1例。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禁饮食,肛门区备皮,清洁灌肠。选用鞍麻。患者取截石位,用0.25%碘伏常规消毒手术区域皮肤,肛管、直肠下段,铺消毒巾单。扩肛、使肛门松弛满意。检查痔核所在位置、大小,合理设计内扎外剥的位置(多选择3、7、11点母痔区),用4把组织钳分别夹提2、4、7、11点外痔皮肤,向外牵拉,显露内痔。先从下部内痔结扎,用16号弯钳于齿线上0.3cm纵行夹持内痔基底部,0号肠线贯穿缝扎痔上动脉区2针,再用10号丝线将内痔8字缝合贯穿结扎,勿伤及齿线。同法缝扎其他部位内痔痔核。一次可结扎4~5处,结扎内痔核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痔核间留有正常黏膜,以防术后肛管及直肠下段狭窄。内痔结扎完毕后松开组织钳,纱布轻柔外痔部分,使外痔皮肤复原。合理设计外痔切口,绕肛门作放射状线形切口,可选择3~5处。切口上端距齿线下0.3~0.5cm,下端超出外痔约0.5~1.0cm,钳夹切口皮缘略作外翻,用组织剪分别向两侧潜行剥离皮下曲张之静脉团及血栓,活动性出血点予以结扎,必要时修剪切口皮肤,使保留的皮肤能平整覆盖创面。手术完毕后取亚甲蓝长效麻醉剂于创口周围点状注射,以减轻术后疼痛感,再次检查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肛管狭窄及外痔皮瓣内翻。肛内及创面置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手术后6小时开始进流质饮食,次日改进半流质饮食,3日后进普通饮食。术后抗感染治疗1周。若疼痛剧烈可口服双氯酚酸钠胶囊每次0.1g,12小时1次。术后第1天湿润烧伤膏换药,更换敷料,以后排便后用中药煎剂或硫酸镁坐浴,换药时继续用湿润烧伤膏以润滑创面,促进创口愈合。
  
  结 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愈合,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50例病人治愈49例,治愈率98%,术后肛门赘皮残留5例,无肛门狭窄及感觉性大便失禁。创口愈合时间14~22天,平均18天。
  
  讨 论
  
  齿状线对排便生理具有主要意义,该区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是肛门反射中的重要的感受装置。齿状线区大约在齿状线上0.9cm内,为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之间的过渡区域特征ATZ上皮。齿线区是高度特异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带,是排便运动的诱发区[1]。当粪便由直肠下段达肛管后,刺激齿线区,通过感觉神经到达大脑,产生排便感,如此区破坏,排便感即消失,直肠内的粪便则产生瘀滞现象。混合痔手术保留齿状线,可有效地避免术后排便失禁,黏膜外翻及肛门畸形等后遗症的发生。术中我们选择以下要点:①手术麻醉选择鞍麻、良好的肛门松弛状态有利于手术操作,有利于痔核的完全暴露,可减少术后肛缘水肿,减少术后痔的复发。②术前的充分扩肛,既有利于手术操作,又有利于预防术后肛门狭窄。③首先采取内痔高位结扎,使下移之肛垫恢复上移1~2cm,肛垫上移后外痔明显减小,再处理外痔时创面明显缩小。④选择3~5处线形切口[2],其损伤面积较V形切口明显减少,组织愈合快。术后疼痛程度主要取决手术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损伤大,疼痛越重,疼痛重则易致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加重伤口水肿。肛门狭窄大多是由于手术损伤肛门组织严重,感染和药物腐蚀,瘢痕增生等原因使肛门直肠软组织弹力降低,使肛管腔径缩小。术后肛门口径与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和保留皮桥数量有关,肛门切口开放,可扩大肛门周径。外痔切口尽可能窄,潜行切开曲张的静脉团,切口尽量表浅以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从而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线状切口切口小,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小,切口开放,故无肛门狭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2002
其他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02年3月~2006年12月对我院132例经间接喉镜或喉头纤维镜除外恶性肿瘤的慢性咽喉炎患者,进行胃镜及其24小时pH监测检查。发现68例慢性咽炎患者存在胃食管反流。  132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71例,女51例,年龄23~67岁,平均47岁。症状:反复咽部异物感96例,(72%);咽喉痛21例,(16%),吞咽不畅15例,占12%。症状存在 至少3个月以上,最长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男20例、女18例,培养出致病菌10种30株。结论:糖尿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在治疗上控制血糖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应并重。  关键词 糖尿病 肺部感染 抗生素    资料与分析    2003年1月~2006年6月共收治糖尿病并发肺部感染38例,年龄30~65岁,女18例(47%),男20例(53%),
期刊
关键词 米非司酮 利凡诺 引产    利凡诺羊膜腔内注射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中晚期妊娠引产方法。由于中晚期妊娠引产者的宫颈不成熟,宫颈扩张的潜伏期延长,容易出现宫缩乏力、产后出血增多、宫颈撕裂伤等并发症。米非司酮是一种作用于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具有良好的促宫颈成熟和扩张作用,有利于孕产物的排出[1]。 我们对100例中孕引产者加用米非司酮口服,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低血糖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和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症反应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治经过。 结果: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低血糖症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有长期服用降糖药物的病史,发病前常有感染、入量不足或其他并发症而未及时调整用药等诱因,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不同形式的精神症状,及时补充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骨膜外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骨膜外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128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结果:手术前后X线变化及临床表现显示使用此治疗方法骨痂生长快,疗效满意。结论:骨膜外加压钢板内固定,保护了骨折断端血液供应,能促进骨折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股骨骨折 内固定 骨膜外    股骨骨折内固定,多年以来人们倾向于以切开剥离骨膜,行骨膜下放置
期刊
关键词 直肠癌 低位前切除 S结肠贮袋 排便功能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3~2006年度收治的低位直肠癌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2岁,行肿瘤根治术S型贮袋超低位吻合,对照组24例,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7岁,仅行根治术,其中男22例,女27例,年龄26~79 岁,平均年龄 60.8 岁。术后两组未进行放疗,无禁忌者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贫血对母儿的危害及干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328例妊娠期贫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贫血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无贫血组高5倍;手术产率比无贫血组高3倍;胎膜早破、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胎、死产、先天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发生率均明显高出无贫血组;妊娠期贫血与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子痫、产褥感染四大孕产妇死亡原因有直接关系。结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妊娠期
期刊
拔牙后创口出血和干槽症是拔牙后较常见的的并发症。干槽症为拔牙术后牙槽窝内骨质表面污染,多发生在拔牙术后2~3日,主要因为拔牙窝缺少血凝块或被细菌污染,拔牙窝内充满污秽腐败物或牙槽窝内空虚,导致骨面、神经末梢暴露,引起剧烈疼痛,且其疼痛呈持续性、放射性。自2003年以来,我科在处理阻生智齿拔除及复杂牙拔除术中及术后,均采用细致周到的处理,并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
期刊
摘 要 目的:总结产科胎膜早破诊治的临床效果。方法:22例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发生在临产前20例,早产2例。通过病史、症状、体检、羊水涂片镜检综合分析而确诊。结果:均入院给观察与综合治疗,临产前20例,阴道分娩8例,剖宫产12例,母子均安全出院。早产破膜2例,1例引产成功,1例剖宫产,母体良好,2例早产儿抢救无效未能存活。除此母子均良好,未发生严重并发症[1]。结论:胎膜早破原因较多,我们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对中期妊娠引产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中期妊娠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第1天、第2天分别口服米非司酮150mg,第2天同时经腹羊膜腔穿刺注射依沙吖啶100mg。观察:①宫颈成熟度。②羊膜腔注射至宫缩发动时间。③宫缩发动至胎儿娩出时间。④胎盘胎膜残留情况。⑤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引产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羊膜腔注射至宫缩发动时间及宫缩发动至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