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提高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减少传统手术后遗留感觉性大便失禁、肛门狭窄等缺陷,采用内扎外剥保齿术,对50例环状混合痔进行治疗,治愈率达98%。随诊1年未见复发,该术式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愈合快。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内扎外剥保齿术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环状混合痔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岁;病程3~35年。其中伴肛缘水肿10例,血栓外痔15例,结缔组织外痔15例,内痔脱出前嵌顿5例,中度贫血1例。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禁饮食,肛门区备皮,清洁灌肠。选用鞍麻。患者取截石位,用0.25%碘伏常规消毒手术区域皮肤,肛管、直肠下段,铺消毒巾单。扩肛、使肛门松弛满意。检查痔核所在位置、大小,合理设计内扎外剥的位置(多选择3、7、11点母痔区),用4把组织钳分别夹提2、4、7、11点外痔皮肤,向外牵拉,显露内痔。先从下部内痔结扎,用16号弯钳于齿线上0.3cm纵行夹持内痔基底部,0号肠线贯穿缝扎痔上动脉区2针,再用10号丝线将内痔8字缝合贯穿结扎,勿伤及齿线。同法缝扎其他部位内痔痔核。一次可结扎4~5处,结扎内痔核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痔核间留有正常黏膜,以防术后肛管及直肠下段狭窄。内痔结扎完毕后松开组织钳,纱布轻柔外痔部分,使外痔皮肤复原。合理设计外痔切口,绕肛门作放射状线形切口,可选择3~5处。切口上端距齿线下0.3~0.5cm,下端超出外痔约0.5~1.0cm,钳夹切口皮缘略作外翻,用组织剪分别向两侧潜行剥离皮下曲张之静脉团及血栓,活动性出血点予以结扎,必要时修剪切口皮肤,使保留的皮肤能平整覆盖创面。手术完毕后取亚甲蓝长效麻醉剂于创口周围点状注射,以减轻术后疼痛感,再次检查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肛管狭窄及外痔皮瓣内翻。肛内及创面置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手术后6小时开始进流质饮食,次日改进半流质饮食,3日后进普通饮食。术后抗感染治疗1周。若疼痛剧烈可口服双氯酚酸钠胶囊每次0.1g,12小时1次。术后第1天湿润烧伤膏换药,更换敷料,以后排便后用中药煎剂或硫酸镁坐浴,换药时继续用湿润烧伤膏以润滑创面,促进创口愈合。
结 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愈合,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50例病人治愈49例,治愈率98%,术后肛门赘皮残留5例,无肛门狭窄及感觉性大便失禁。创口愈合时间14~22天,平均18天。
讨 论
齿状线对排便生理具有主要意义,该区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是肛门反射中的重要的感受装置。齿状线区大约在齿状线上0.9cm内,为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之间的过渡区域特征ATZ上皮。齿线区是高度特异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带,是排便运动的诱发区[1]。当粪便由直肠下段达肛管后,刺激齿线区,通过感觉神经到达大脑,产生排便感,如此区破坏,排便感即消失,直肠内的粪便则产生瘀滞现象。混合痔手术保留齿状线,可有效地避免术后排便失禁,黏膜外翻及肛门畸形等后遗症的发生。术中我们选择以下要点:①手术麻醉选择鞍麻、良好的肛门松弛状态有利于手术操作,有利于痔核的完全暴露,可减少术后肛缘水肿,减少术后痔的复发。②术前的充分扩肛,既有利于手术操作,又有利于预防术后肛门狭窄。③首先采取内痔高位结扎,使下移之肛垫恢复上移1~2cm,肛垫上移后外痔明显减小,再处理外痔时创面明显缩小。④选择3~5处线形切口[2],其损伤面积较V形切口明显减少,组织愈合快。术后疼痛程度主要取决手术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损伤大,疼痛越重,疼痛重则易致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加重伤口水肿。肛门狭窄大多是由于手术损伤肛门组织严重,感染和药物腐蚀,瘢痕增生等原因使肛门直肠软组织弹力降低,使肛管腔径缩小。术后肛门口径与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和保留皮桥数量有关,肛门切口开放,可扩大肛门周径。外痔切口尽可能窄,潜行切开曲张的静脉团,切口尽量表浅以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从而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线状切口切口小,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小,切口开放,故无肛门狭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2002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内扎外剥保齿术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环状混合痔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岁;病程3~35年。其中伴肛缘水肿10例,血栓外痔15例,结缔组织外痔15例,内痔脱出前嵌顿5例,中度贫血1例。
手术方法:术前常规禁饮食,肛门区备皮,清洁灌肠。选用鞍麻。患者取截石位,用0.25%碘伏常规消毒手术区域皮肤,肛管、直肠下段,铺消毒巾单。扩肛、使肛门松弛满意。检查痔核所在位置、大小,合理设计内扎外剥的位置(多选择3、7、11点母痔区),用4把组织钳分别夹提2、4、7、11点外痔皮肤,向外牵拉,显露内痔。先从下部内痔结扎,用16号弯钳于齿线上0.3cm纵行夹持内痔基底部,0号肠线贯穿缝扎痔上动脉区2针,再用10号丝线将内痔8字缝合贯穿结扎,勿伤及齿线。同法缝扎其他部位内痔痔核。一次可结扎4~5处,结扎内痔核避免在同一水平面上,痔核间留有正常黏膜,以防术后肛管及直肠下段狭窄。内痔结扎完毕后松开组织钳,纱布轻柔外痔部分,使外痔皮肤复原。合理设计外痔切口,绕肛门作放射状线形切口,可选择3~5处。切口上端距齿线下0.3~0.5cm,下端超出外痔约0.5~1.0cm,钳夹切口皮缘略作外翻,用组织剪分别向两侧潜行剥离皮下曲张之静脉团及血栓,活动性出血点予以结扎,必要时修剪切口皮肤,使保留的皮肤能平整覆盖创面。手术完毕后取亚甲蓝长效麻醉剂于创口周围点状注射,以减轻术后疼痛感,再次检查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肛管狭窄及外痔皮瓣内翻。肛内及创面置湿润烧伤膏纱条填塞,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手术后6小时开始进流质饮食,次日改进半流质饮食,3日后进普通饮食。术后抗感染治疗1周。若疼痛剧烈可口服双氯酚酸钠胶囊每次0.1g,12小时1次。术后第1天湿润烧伤膏换药,更换敷料,以后排便后用中药煎剂或硫酸镁坐浴,换药时继续用湿润烧伤膏以润滑创面,促进创口愈合。
结 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愈合,未愈;症状体征无变化。50例病人治愈49例,治愈率98%,术后肛门赘皮残留5例,无肛门狭窄及感觉性大便失禁。创口愈合时间14~22天,平均18天。
讨 论
齿状线对排便生理具有主要意义,该区神经分布非常丰富,是肛门反射中的重要的感受装置。齿状线区大约在齿状线上0.9cm内,为单层柱状上皮与复层扁平上皮之间的过渡区域特征ATZ上皮。齿线区是高度特异化的感觉神经终末组织带,是排便运动的诱发区[1]。当粪便由直肠下段达肛管后,刺激齿线区,通过感觉神经到达大脑,产生排便感,如此区破坏,排便感即消失,直肠内的粪便则产生瘀滞现象。混合痔手术保留齿状线,可有效地避免术后排便失禁,黏膜外翻及肛门畸形等后遗症的发生。术中我们选择以下要点:①手术麻醉选择鞍麻、良好的肛门松弛状态有利于手术操作,有利于痔核的完全暴露,可减少术后肛缘水肿,减少术后痔的复发。②术前的充分扩肛,既有利于手术操作,又有利于预防术后肛门狭窄。③首先采取内痔高位结扎,使下移之肛垫恢复上移1~2cm,肛垫上移后外痔明显减小,再处理外痔时创面明显缩小。④选择3~5处线形切口[2],其损伤面积较V形切口明显减少,组织愈合快。术后疼痛程度主要取决手术局部组织的损伤程度,损伤大,疼痛越重,疼痛重则易致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加重伤口水肿。肛门狭窄大多是由于手术损伤肛门组织严重,感染和药物腐蚀,瘢痕增生等原因使肛门直肠软组织弹力降低,使肛管腔径缩小。术后肛门口径与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和保留皮桥数量有关,肛门切口开放,可扩大肛门周径。外痔切口尽可能窄,潜行切开曲张的静脉团,切口尽量表浅以减少瘢痕组织的形成,从而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线状切口切口小,肛管皮肤切除范围小,切口开放,故无肛门狭窄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乃健,主编.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 张东铭,主编.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