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道德行为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edao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左右脑分工和脑科学的原理以及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和双系统加工理论,我们知道,道德压力与无意识行为之间存在反变关系。当道德压力加强时,无意识行为的冲动会减小;反之,当道德压力减少时,表现生物本能的无意识行为的冲动就会增强。因此,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由于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会形成强烈的无意识行为,新的道德行为模式以及特征也会随之形成。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虚拟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性质也彻底改变。网络和虚拟技术不仅创造了虚拟对象,还将现实世界虚拟化。面对这些改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而应积极面对,通过立法和建立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形成法律和道德的压力,抑制人们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无意识行为,从而形成更加自觉和规范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网络 虚拟 道德 行为 认知科学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04
  人类的心智和行为
  国际公认的认知科学学科结构如图1所示,这个图展示的是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关系,而不是认知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对象间的关系。认知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心智和认知,人类认知又是用人类心智来定义的,因此,认知科学的对象应该用人类心智的层级来进行划分。
  人类认知的五层级结构是一种科学划分,它决定了认知科学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划分,两者的关系如表1所示。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由心智决定,人类的心智有两种基本形式:意识和无意识。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即时被人感知到的心智状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其中,感觉、知觉、表象是心智的初级形式,称为心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是心智的高级形式,称为思维形式或逻辑形式。无意识(unconsciousness)也称潜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心智状态,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内心的秘密和恐惧等。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建立了关于无意识的理论,他将睡眠和催眠中的心智状态称为无意识状态。随着认知科学的建立和对心智状态的研究,人们对无意识的心智状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思维是无意识的”,这是认知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意识和无意识犹如两个舵,轮流掌控着人类的心智,从而掌握着人类的思想、道德与行为。
  意识与行为
  道德压力与无意识行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源自道德压力,如果没有道德压力,人们往往会采取不受压力约束的无意识行为。
  第一,弗洛依德的意识与无意识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研究无意识的第一人,也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并建立了精神分析理论,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精神分析理论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这些精神活动分别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意识(conscious)即自觉,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它属于心理结构的表层,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的无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无意识,使无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无意识进入意识,是一种“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无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又称潜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无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无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兼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无刻不在暗中活动,要求得到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本能的心理活动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是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但在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无意识之中。无意识虽然无法进入到意识层面,但其强烈的冲动可以以社会允许的形式得到发泄,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等。   第二,脑科学的发展和左右脑分工理论。20世纪,脑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最重大的发现是左右脑分工和协同工作理论。这一重大理论起源于美国心理生物学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1994)的裂脑实验,实验证实了“左右脑分工理论”,斯佩里由此获得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人的大脑有两个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外界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脑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大脑两半球在机能上有分工,对身体左右两侧进行交叉管理: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边的身体,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边的身体。
  所谓割裂脑实验就是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通过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活动,无法得知对侧半球的情况。1952至1961年这10年间,斯佩里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裂脑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从1961年开始,斯佩里把“裂脑人”作为研究大脑两半球各种机能的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经过斯佩里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左右脑的分工和协同工作原理。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和“逻辑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只有把右脑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无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
  实验表明,不仅人类的大脑具有左右偏侧化的分工,动物的大脑也是如此,只是比较简单罢了。由此,研究者们思考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什么是大脑的基本功能?又是什么原因使人类大脑进化到如此复杂而又明晰的分工?
  研究发现,在生命进化过程中,左右脑分别管理生存的两种功能:捕食和防止被捕食。动物都是从右侧进攻和捕食的,这是左脑的基本功能;右脑则管理生存的另外一个基本的需要:防止被捕食。左右脑的其他功能根据相同功能在同一侧脑的进化原理,从基本功能进化而来。在过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处于食物匮乏的时代,所以左脑具有进化的优势和支配权,我们被左脑统治了几千年。那么,右脑是否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一个“附属脑”呢?这种推论和猜测被美国天才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推翻。
  第三,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及其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1937~1996)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艰苦实验和认真研究,发现人们在经济决策和风险投资中,不是以理性思维(数学计算和逻辑推理)为主导的,而是以心理直觉为主导的,由此他们建立了关于风险决策的“前景理论”。这一理论挑战了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卡尼曼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图3所示的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三是人们对于损失比收益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收益时往往是风险规避的,会小心翼翼、不愿冒险;而在面对损失时是风险偏好的,会很不甘心、愿意冒险。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遭受损失时的痛苦感(负的心理价值)要大大超过获得收益时的快乐感(正的心理价值)。
  从当代认知科学的观点看,道德与无意识行为有某种联系,进一步说,道德压力与无意识行为有特定的关系。我们假设两者是反变关系,即当道德压力增加时,无意识行为会减弱;反之,当道德压力减少时,无意识行为会增强。下面我们加以论证和分析。
  道德压力减少,无意识行为增强。第一,卡尼曼的双系统加工理论。2011年,卡尼曼在著作《思维:快与慢》中用两个代理人的隐喻即系统1和系统2,来描述人的思维活动。系统1是心理的、直觉的、自动的和无意识的,是快的思维系统;系统2是逻辑的、分析的、受控的和意识的,是慢的思维系统。卡尼曼认为,系统1在判断和决策中的作用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大,它是判断和决策的幕后主使(secret author)。③本书对这两个系统的工作方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做了细致入微、有理有据、引人入胜的分析。下面来看几个例子。
  例1 视觉偏差
  图4是一些视觉偏差(视错觉)的例子。其中,图形1~3中的两根线段是等长的,但你却无法将它们看作是一样长。图形4从左下到右上的线段是平行线,但在这些线段上加上不同方向的小斜线后,你无法将它们看成是平行的。在图形5的两个轴承中,中间的圆形是同样大的,但你会觉得右边那个轴承中间的圆形更大。图形6中间的正圆在四组不同方向的斜线背景中,不会再被看作为正圆。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视觉偏差?为什么这样的视觉偏差不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来排除?为什么在进化中人类要保留这样的视错觉?通过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我们会发现,这些视觉偏差都是在相同的情况下发生的,即在视觉目标上增加了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右脑的背景认知能力将产生主导作用,而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理性思维在这里失去了作用!如果在进化中人类不保留这样的视错觉能力,我们将失去将认知对象与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识别能力,这样的个体或种群将因为没有竞争优势而最终被淘汰。
  例2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你会马上回答:1美元和10美分。但正确的答案是:1.05美元和5美分。只要使用简单的计算,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解法如下:
  设:球的价格 = x
  依题意有:x 1 x = 1.1
  解之,x = 0.05
  可惜我们不会利用左脑做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计算,而是听任于右脑凭直觉得出一个答案,原因是系统1的直觉和启发式思维是快的,且节省能量;而系统2的逻辑和计算是慢的,且消耗能量。尽管系统1是易错的,系统2是准确的,但我们却宁愿任其错误而不愿费力思考。系统1为主的这种认知方式有进化优势吗?是的!因为在进化之初和整个进化过程中,大脑的认知资源是十分宝贵的,有时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所以大脑进化出这样一种认知策略:将系统1的直觉和启发式思维设定为缺省的认知方式,任其做出基本的决策和判断,只有当系统2发现系统1的错误时,它才出动加以纠正。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可以将宝贵的认知资源保留到最必要的时候才加以运用。
  例3 逻辑推理
  下面是一个三段论,请判断推理是否正确。
  所有的玫瑰都是花,
  有些花会很快凋谢,
  因此,有些玫瑰也会很快凋谢。
  大部分人会马上回答这个推理是正确的,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错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三段论的推理。根据逻辑学原理,这个三段论的中词“花”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大词“玫瑰”和小词“很快凋谢”失去了逻辑联系,因此不能得出结论。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系统地学过逻辑学,也不懂得三段论推理,只好任由直觉去得出结论,这是在系统2逻辑认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系统1的直觉和启发式认知得到的一个缺省值,它是易错的,这个例子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自弗洛伊德建立无意识心理和行为的理论后,经过斯佩里的裂脑实验和脑科学的发展,最终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和双系统加工理论得以建立,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我们知道,左右脑或两个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右脑或系统1:无意识的、直觉的、心理的、快的、易错的、节省能量;
  左脑或系统2:意识的、分析的、逻辑的、慢的、精确的、耗费能量。
  第二,道德压力与无意识行为的关系。将以上这些原理应用于道德和行为认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道德是一种符合社会家庭人伦规范的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方式,由左脑或系统2加以控制。当道德压力加强时,意识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也会增强,这样就会抑制右脑或系统1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从而减弱或消除无意识行为的冲动。反之,当道德压力减少时,左脑或系统2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右脑或系统1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从而表现生物本能的无意识行为的冲动就会增强。
  另一方面,根据卡尼曼的双系统加工理论,在控制人类心智和行为的系统1和系统2中,系统1是缺省的。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的道德系统即系统2有任何的松懈或擅离职守,体现生物本能的无意识和直觉的系统1就会自动接管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权,这也会导致本能冲动的无意识行为。
  虚拟环境下的道德行为
  虚拟环境和虚拟现实。虚拟环境是指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模拟的环境。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近年来出现的计算机高新技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利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VR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虚拟现实是借助计算机生成对于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言的逼真实体;第二,用户可以通过头部转动、眼动、手势等自然技能与这个环境交互;第三,虚拟现实往往要借助于一些三维设备和传感设备来完成交互操作。近年来,VR技术已逐渐从实验室的研究项目走向实际应用,在军事、航天、建筑设计、旅游、医疗、文化娱乐及教育等方面的应用均有很大进展。
  VR技术的应用极为广泛。1993年,相关研究机构对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进行的805项VR研究项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目前在娱乐、教育及艺术方面的应用占据主流,达21.4%,其次是军事与航空方面,达12.7%,医学方面达6.13%,机器人方面占6.21%,商业方面占4.96%,另外在可视化计算、制造业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比重。
  在娱乐、艺术与教育方面,丰富的感觉能力与3D显示环境使VR成为理想的视频游戏工具。由于娱乐方面对VR技术的真实感要求不是太高,故近些年来VR在该方面发展最为迅猛。如芝加哥开放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型的可供多人使用的VR娱乐系统,其主题是3025年的一场未来战争;英国开发的被称为“Virtuality”的VR游戏系统,配有HMD,大大增强了真实感;1992年,一台被称为“Legeal Qust”的系统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使计算机具备了自学习能力,大大增强了趣味性,该系统获得了年度VR产品奖。另外,在家庭娱乐方面VR也显示出了很好的前景。④   可以预见,虚拟现实技术将会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观念、习惯与认知方式,并将深入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前面所说的虚拟环境和虚拟现实,统称为虚拟条件。在虚拟条件下,人类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使得人类社会产生本质改变,包括政治的多元化、经济的虚拟化、科学的数据化、技术的VR化、文化的全球化,等等。本世纪之交,由70多位美国一流科学家共同完成的“21世纪科学技术的纲领性文献”——《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预言:四大科学技术NBIC(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将“被用于加快技术进步速度,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的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⑤其中,信息技术,包括VR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道德行为成为当前科技发展与人文传统冲突的一个典型问题。目前,已经有大量著作和文章讨论在网络和虚拟现实条件下的道德伦理问题。例如,有研究认为,网络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网络伦理具有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自律性;显著的诚信性;强烈的公正性;明显的多样性。⑥还有研究认为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泛滥;道德冲突和失范现象严重;道德监督和评价困难;人际情感疏远;道德人格扭曲;道德水平下降;利用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⑦还有文章认为,在网络社会,虚拟化的交往导致虚拟与现实的困境,主要问题有:基本伦理价值的冲突;道德冷漠现象;人际情感冷漠和疏离;普世伦理与道德多元化的冲突;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等。⑧又有文章研究了网络技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认为网络技术有利的一面是:网络通过传播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引发个体道德冲突,促进其道德思维的发展;网络通过创造“网络群体”,有助于扩大个体交往的道德环境;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个体进行角色承担的情感体验。但网络对个体道德发展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道德认知的偏离;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弱化;道德行为的异化。⑨这些研究分析了网络和虚拟条件下道德行为的现象和特征,提出了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道德问题,但并未找到这些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认为,网络和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是形成这种新的道德行为的原因。
  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认识环境和对象都发生了改变,从现实的环境和对象变成虚拟的环境和对象。在这种认知条件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会发生变化。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例4 银行卡、电子货币、虚拟货币与消费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D. Kahneman)的前景理论,人们在经济决策中有强烈的“损失厌恶”心理倾向。当人们选择现金方式消费时,从口袋里掏现金,有“失去”的真实感,“损失”的感觉效应更强烈,因而消费时更加谨慎和克制。相比之下,通过银行卡进行消费时,消费者通常只需提供银行卡并输入密码或进行其他方式的身份确认即可,无实物现金的支出过程,“损失”的感觉相对较弱,因此容易实现消费冲动,最终扩大了潜在的购物需求。⑩
  比银行卡更灵活、使用范围更广泛的是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如手机支付、腾讯的Q币等。研究者使用前景理论和效用函数对虚拟货币的消费刺激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虚拟货币消费不仅能带来额外的交易效用,而且能减少消费成本,主要体现在两大心理规律:损失厌恶心理与现金偏好心理。同时,很多经验证据表明,人们在衡量不同类型的财富时对现金更敏感,即“现金偏好”。人们对真实货币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其他类型的货币及货币替代物。当人们面临收益时,持有真实货币的收益大于虚拟货币;面临损失时,持有真实货币的损失大于虚拟货币。?
  以上是一些经济行为的例子。这些例子表明:使用银行卡、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进行消费时,消费者的心理压力会减少,损失厌恶感会降低,从而会产生更大的消费冲动。
  那么,在虚拟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否也会产生类似的变化呢?结论是肯定的。现在我们来看另一个例子。
  例5 色情刊物《花花公子》的网上访问
  《花花公子》是一本著名的美国色情杂志,专为满足男士的需要而设计。在美国和欧洲,这本杂志在路边的报亭里销售,并且往往陈列在角落和比较隐蔽的地方,为了防止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学生看到。因此,在报亭或图书馆里,这本杂志的访问量应该与其他杂志没有太大区别。
  在网络和虚拟环境下,情况大为不同。据调查,《花花公子》的网址一周内访问量高达470万人次,而著名的美国史密森博物馆的网址,一周的访问还不到30万人次,前者的访问量是后者的16倍!?这表明,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人们的道德压力会降低,从而在色情刊物的访问上就会更加自由放纵、随心所欲,而这种行为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虚拟条件对道德压力的影响。在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会导致更多的无意识行为,这种无意识行为是本能的,性冲动是其基本的表现形式。
  基于虚拟现实和现实的虚拟
  人类认知各层级的认知对象。人类认知五个层级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在神经认知这个层级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统称“五感”,即五种感觉)所感知的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神经认知的对象可能是虚拟的存在物,即在网络和虚拟环境中存在的对象,例如,用计算机技术合成的一张照片,它根本不是现实中任何人的照片。一些网络交友的诈骗行为常常用这种方法来进行。
  在心理认知这个层级上,心理感知和注意的对象,或是心理表象和记忆的对象,过去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这些心理对象也可能是只在虚拟世界中存在的对象。如前面所说的用计算机合成的一张照片,也可能被我们注意和记忆。其实,在网络和虚拟技术出现以前,这种虚拟的心理对象就已经存在了,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我们从小就被这些人物和生动的故事所吸引,终身难忘。在网络和虚拟技术出现以后,虚拟的心理对象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展了。   在语言认知这个层级上,虚拟对象的范围更加广泛。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语言符号的存在,表意的语言符号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承载了人类存在的希望和意愿。人类用语言符号来做一切事情,包括建构整个人类社会。?自从发明语言符号以来,人类就创造发明出各种类型的符号来保证经济、政治、社会的有效运行。例如,在经济生活领域,人类早就创造出货币和银行卡;?在网络和虚拟技术时代,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在教育、卫生、交通、通信以及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网络时代以前人类创造出宪章、法律、议会、选票;在网络和虚拟技术时代,人们又发明了短信、微信、微商、网购、京东、淘宝、支付宝、电子车票和电子机票,等等。
  在思维和知识这个层级上,由语言和思维形成知识,人类的认知对象从现实世界扩展到精神世界。在网络时代以前,人类思维的对象可以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由此形成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广泛的学科和知识群体。由于人类对自然、社会、精神和人文现象及规律的认知,我们有了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小学、中学、大学、书院;小说、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文学、历史、哲学;等等。在网络和虚拟技术时代,人们更创造出远程教育、虚拟医疗、虚拟设计、虚拟制造、虚拟展馆、工业仿真(汽车仿真、生产流程模拟、产品外观表现、食品生产仿真、机械仿真、虚拟维修、虚拟拆装)、虚拟楼盘和社区环境,等等。
  在文化和社会认知这个层级上,由于人所创造的一切皆属于文化,?而五个层级的认知是自上而下包含的关系,?所以,前面所提到的语言和思维层级的认知对象,也都属于文化认知对象,这里只说与前述语言和思维认知对象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认知对象。在网络时代以前,人类创造了石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铁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农耕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及机器时代的文化和社会。在网络和虚拟技术时代,人类创造出数字现实和虚拟现实、数字文化和虚拟文化。数字现实(Digital Reality)指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创造出来的认知对象,如在微信朋友圈中,很多朋友是你从未谋面的,在网络和虚拟世界里却成为好友,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是一种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新的现实存在对象。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军事训练和推演、工业设计和制造、文物古迹的修复等众多领域。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是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的文化形式,如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数字化艺术,等等。虚拟文化是新近出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的文化形式,例如,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保护和保存文物古迹;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复原已灭绝的古代文化;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满足人的审美和文化需求;等等。
  综上,五个层级的认知对象的虚拟化,改变了现实存在的范围和意义。人类不仅存在于现实的世界之中,而且存在于虚拟现实的世界之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之中,人类的道德行为会发生哪些改变,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行为又有哪些差异,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问题。
  虚拟的现实和现实的虚拟。虚拟现实的存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认知方式的影响,是否会影响和改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把现实世界也当成一种虚拟的存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有一段若梦若幻、动人魂魄的描写。断章摘句不恭,全文照录于兹: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去处有趣,我就在这里过一生,纵然失了家也愿意,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打呢。”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蹁跹袅娜,端的与人不同。有赋为证: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对联,大书云: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宝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略领略。”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注意太虚幻境进门牌坊上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袅娜仙姑;真假故事,曲演红楼。这一段描写,我们确实不知道是梦是醒,是假是真。——这难道不是今天的虚拟现实和现实虚拟的写照吗?   更令人奇异的是,三百年前的曹雪芹已经意识到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这不仅体现在太虚幻境的真假警句,还有书中的真假宝玉!一真一假两个世界,到底那个更真实?为何他要将真事隐去(甄士隐),用假语村言(贾雨村)敷衍出这段悲金悼玉的红楼梦?为何要写一假一真两个宝玉(贾宝玉和甄宝玉)?为何要讲太虚幻境?为何在太虚幻境的入口处的牌坊上会写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个警句?
  一个众所周知的原因是曹雪芹的家世和他当时的处境。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江宁织造曹顒的遗腹子,由其堂叔、后接任江宁织造的曹頫抚养长大。康熙帝死后,曹家失势。雍正五年(1727年),曹頫因骚扰驿站案、织造亏空案被革职抄家入狱,雪芹时年12岁。次年初,曹家回北京,住崇文门外蒜市口。此时曹家光景,按抄家后雍正七年的《刑部移会》里记载:“京城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间半,家仆三对,给与曹寅之妻孀妇度命。”可见当时曹家已经十分窘迫。乾隆元年(1736年),谕旨宽免曹家亏空,雪芹时年21岁。乾隆九年(1744年),雪芹开始创作《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这年他30岁。乾隆十二年(1747年),雪芹移居北京西郊,是年33岁。此后数年内他居处不定。此一时期,雪芹一家的生活困苦潦倒,靠卖字画和亲友的救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则云:“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因罪臣之后的身份,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在隐居西山时期,十年辛苦不寻常,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据胡适考证,《红楼梦》乃是曹雪芹“自写家事”。前述雍正五年和乾隆元年之事,在《红楼梦》中均有记述,即第一零五回“锦衣军查抄宁国府”和第一一九回“沐皇恩贾家延世泽”。可见,由于家庭的遭遇和当时的处境,亦为避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愈演愈烈因言获罪之文字狱,雪芹不得不“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来讲述他家的辛酸故事。
  另一个原因是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文学家的无意识思维和艺术想象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在《红楼梦》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证。例如,第五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是全书纲领,作者虚构出“太虚幻境”这个虚拟世界,借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交待了全书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命运。在本章中,贾宝玉由警幻仙子亲自指引,先进“孽海情天”宫,此宫“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宝玉依次看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正册中人物的画册和判语,作者借此交待了“金陵十二钗”人物命运。随后,警幻仙子赐宝玉饮美酒,听仙女演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歌曲以“开辟鸿蒙”为起始,以“飞鸟各投林”为结束,进一步交待红楼梦的故事并解析了人物命运。最后,警幻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警幻遂将宝玉推入房中,行所训云雨之事。以上三件事,皆是在太虚幻境中所为,对于全书是提纲挈领之作用,此后全书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均按此演绎。
  《红楼梦》的故事和人物命运在太虚幻境中交待,并在大观园中展开。全书演绎的故事影射作者的家世,但因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设置障眼法,就连乾隆皇帝也被蒙蔽,将《红楼梦》看成是“明珠家事”。?至于书中的真假宝玉,亦为障眼法而设。大观园的宝玉是假的,江南的宝玉才是真的,暗指贾家三代承袭“江南织造”的家世。一说甄宝玉是神瑛侍者,而贾宝玉不过是甄宝玉的化身。?红楼梦的故事如此扑朔迷离,难怪后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佳人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第五章写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由于发生在太虚幻境之中,读起来就非常合理自然。警幻仙子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宝玉被唬得无可不可。警幻仙子却说出一段类似催眠的话:“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时,宝玉处于完全放松和无意识的状态,与可卿成就那警幻所训之事,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性体验。《红楼梦》的故事也反映出虚拟条件下的道德行为: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会减少,从而引发人的本能和无意识行为。
  ——曹雪芹真的是太伟大了,中国除了一部《红楼梦》,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结论
  道德压力与无意识行为之间存在反变关系。一方面,当道德压力加强时,意识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也增强,这样就会抑制右脑或系统1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从而减弱或消除无意识行为的冲动。反之,当道德压力减少时,左脑或系统2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就会减弱,右脑或系统1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力就会增强,从而表现生物本能的无意识行为的冲动就会增强。另一方面,根据双系统加工理论,由于系统1是缺省的,因此,只要我们的道德系统即系统2有任何的松懈或擅离职守,体现生物本能的无意识和直觉的系统1就会自动接管对心智和行为的控制权,这也会导致本能冲动的无意识行为。
  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由于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会形成更强烈的无意识行为。已有的研究分析了网络和虚拟条件下道德行为的现象和特征,提出了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道德问题,但并未找到这些道德问题的成因。笔者认为,网络和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是形成这种新的道德行为的原因。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由于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新的道德行为模式以及特征会随之形成。网络和虚拟条件下道德压力的减轻和释放会形成更强烈的无意识行为。   网络和虚拟技术在人类认知五个层级上形成虚拟对象,并将现实世界虚拟化。在网络和虚拟技术出现以前,人类认知在心理、语言、思维和文化层级也有虚拟对象,但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虚拟对象的范围大大扩展,性质也彻底改变了。网络和虚拟技术不仅创造了虚拟对象,还将现实世界虚拟化。
  面对这些改变我们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该积极面对。道德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范畴,它会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适合的形式。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也产生了新的形式。这些新的道德行为模式,有些是积极的,具有历史进步的意义,应该大力提倡。而对于一些违反科学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行为,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而应该认真思考、积极应对,通过立法和建立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形成法律和道德压力,抑制人们在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无意识行为,从而形成网络和虚拟条件下的更加自觉和规范的道德行为。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和“汉字非字面语言大脑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15ZDB017、14ZDB154)
  注释
  蔡曙山:《论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学术界》,2015年第12期。
  Lakoff, G. 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Publisher: Basic Books, 1999, p.3.
  D.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中译本: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引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46655.html。
  [美]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蔡曙山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杨怀中:《“网络社会”的伦理分析及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刘斌:《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实事求是》,2003年第5期。
  陈翠荣:《论网络技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
  徐玉陇:《银行卡消费行为浅析》,《青海金融》,2015年第7期。
  李佩:《虚拟货币的消费刺激效应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11期。
  转引自:陈翠荣:《论网络技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第85页。
  Searle, John 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Free Press, 1997; Searle, John R.,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Basic Books, 1st edition, 1999.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20世纪初,银行卡由美国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发明。
  电子货币是指通过销售点终端执行支付职能、在两个设备间或者在诸如互联网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上直接传输的“储值式”或“预付式”的支付机制。虚拟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其定义为“一种不受管制的、通常被制造者发行与控制,并在具体的虚拟社区中被接受与使用的数字货币。”
  蔡曙山:《自然与文化》,《学术界》,2016年第3期。
  蔡曙山:《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科学中国人》,2016年2月号。
  《红楼梦》由和珅发现并予以保护,后来和珅将此书呈送给乾隆皇帝,乾隆看后感慨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明珠即纳兰明珠,是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贾宝玉被认为是明珠的儿子,即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纳兰容若诗词斐然,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去世了。纳兰容若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关系特别好。曹寅生于1658年,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乾隆之所以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是因为在纳兰的大量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的暗合之处非常多。如“红楼”和“葬花”等词均出自于纳兰诗词。
  蔡曙山:《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先生的理智和情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鲁迅:《集外集拾遗》,作于1927年1月14日。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及中国和外国关系时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责 编∕戴雨洁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高速度、系统性的巨大成就,但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近年来,国际秩序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建设自由贸易港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在自贸试
【摘要】深海、极地、外空和网络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新疆域”。四大“战略新疆域”国际治理背后的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之争,正成为各国激烈博弈以谋求竞争优势的新战场。当前,我国国际法学生单一的法学知识储备与国际法实践中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无法为四大“战略新疆域”国际规则制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瓶颈之一,也是当前国际法人才培养的盲区之一。为此,既要
【关键词】农户创业 信贷需求 异质性 倾向得分匹配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7.013  农户创业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在决胜全面脱贫之后的“后扶贫时代”,如何通过满足创业农户的金融需求、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提升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关系到能否巩固脱贫成果、加速贫困地区乡村振兴进程
【关键词】全球化 中国 世界观念 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9.001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快速变化的历史性时刻。在此之中,中国综合国力以及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话题。巴西学者多斯·桑托斯曾言,凭借巨大的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历史地位、
【摘要】面临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刑法的作用,以强化对公害犯罪的刑法规制。结合《刑法修正案(八)》及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探讨了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犯罪构成上的特征以及刑事责任,试图从理论上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  【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 刑事责任 刑法保护    食品安全犯罪是指与食品相关的行为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并应
摘要 尽管中印之间缺乏互信,各种矛盾摩擦时有发生,但是中印关系的基本面是健康的。龙象共和有着“天人合一”、“梵我一如”的思想基础,又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经济实利,只要把握方向,努力操作,前途一定光明。当务之急,是增进互相了解,消除信任赤字。应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创造各种条件,巩固、提升中印友好的民意基础。  关键词 中印关系现状 合作步骤 发展前景  【作者简介】  郁龙余,深圳大学印度研
摘 要:纵观冯骥才近30年来的文学与文化选择,在“世界”与“中国”、“激进”与“保守”、“精英”与“民间”,以及“雅”与“俗”之间的“悖论”中,展现出当代中国思想与文化的急剧变迁,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也显现其间。无论是其主动迎接挑战的文化开放性,还是被动地为时代大潮裹挟而产生的思想缠绕感,都留下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的生命足迹。在立场和观念纷繁复杂的文化转型期,似乎“悖论”才是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而取得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集大成,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多方面论述,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总体
摘要:“提要”的好处在于它比较能够提供相对客观、准确的西方文学理論名著的问题和知识。处理得好,可以窥见整个西方文学理論的发展图景和脉络。“前言”对从古希腊迄今两千多年的西方文学理論漫长的演变过程做了粗线条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将“循环经济”的思想运用到西方文学理論研究上来,建立“文学理論循环经济論”、建立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西方文学理論;名著提要;演化发展;循环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充分概括了文艺创作的时代内涵:“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