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粉画是高考美术必考科目之一。随着这几年高考美术的改革,水粉画教学在高考美术教学中变得非常重要。
一、构图完整,形体比例准确
水粉静物画的构图是通过运用构图法则,采用取舍、删略、加强、减弱、移位等组织手段,组构一个生动有序的画面,在画面中构成物体形象的过程。要处理好物象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和空间关系,组构成一个生动、有序的画面。
构图时要注意在均衡的基础上求变化;空间和物体要有取舍;充分考虑到画面上下、左右及纵深的空间布局,运用点线面、透视、穿插、疏密等方法使各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分明;把写生对象较好地安排在画面上,使得静物主体突出、位置适当、主次分明。在静物构图中,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取得较好的画面效果,在黑白布局上可试着采用亮色包围暗色,或者暗色包围亮色,或者把黑与白的对比集中在画面中心位置,用灰色调包围主体的构图形式。
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状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好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重视素描和速写的训练,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意识,这是学习绘画的基础。没有好的造型外观,再好的色彩感觉也就失去了充分表达的意义,因为色彩是依附于形的,没有准确的形做基础,就不能画出生动的色彩关系。当然,造型问题应着重在素描训练中解决,画色彩应以色彩来观察和考虑问题,更应强调和训练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力。
总之,绝不能把造型与色彩分割开来。只考虑造型不考虑色彩,或者只考虑色彩不考虑造型都是不对的。在组织画面时,应考虑到上述几方面因素,进行有意识的处理。
二、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首先,要对描绘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色调认识。“色调”就是指由某一种或多种颜色所形成的画面最基本的调子。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倾向,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绿色或红色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才能使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因此,整个画面的几块大的色彩如背景、衬布的安排,陶器、花瓶的摆设要有一个合适的色彩总倾向。倾向不等于单调,色调既要有统一的总倾向,又要有微妙的变化。如果考卷要求画冷色调,不要只想到蓝色,也可以利用各种冷灰色和补色的变化,画出和谐美来。和谐而有变化,是色调的总要求。
小色稿的训练是迅速提高、把握色调能力的有效手段。初学画的学生观察时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死盯着一个物体局部的颜色不放,这种观察的错误会造成色彩表现的失败。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知识的掌握要从三原色、间色、复色的变化过程开始,让学生首先熟悉各种颜料的形象和概念,然后从原色之间的相调、变化比例大小来认识间色的色相渐进变化,再由间色之间相调等比例变化大小认识复色的色相。这样,学生对色彩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后,再进行色彩的冷暖及纯度、明度、色相变化的练习就顺利得多了。
对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更真实。我们常说的画画是画关系,而不是画东西。静物色彩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色彩写生中,考生应牢牢抓住主体物与背景两大色调的对比关系,但他们常常对色彩的关系缺少正确理解。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要关注物体之间色彩的相互影响。物体之間色彩的影响多指是一个物体的亮部对另一个物体暗部的影响,要懂得颜色扩散和接受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物体的质感。在静物写生中,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质感特殊的物体,如瓷器、金属制品一类接受力强,陶制品、木制品类的物体接受反射影响则弱。
三、深入刻画,画面完整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具体深入地表现各部分物体的色彩关系,表现出物体的主次、强弱、虚实的差别,物体丰富的转折层次、体积和空间关系,并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特征。在深入表现阶段,不能在具体的刻画中忘记了整体的比较和整体的深入,切忌在某一物体上孤立地进行。画一个物体时,应时刻把该物体的色彩与其周边的背景及物体色彩进行比较、观察与联系。如画一个苹果,要连同它的背景色彩一起画,这样才会使这一物体与其所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种正确的色彩对比关系。
利用色彩关系,对主要物体进行重点深入地刻画,能表现各物体处于特定光线和特定空间中的真实性;利用笔触可塑造和刻画物体的结构和体积感;对物体的关键部位,如罐口、瓶口、杯口、盘子边缘、苹果的凹口以及衬布的裙皱等进行细节刻画,可使试卷更为完善和精到。画面的完整,是指整体的谐调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要做到:画面大色块要为整体需要而安排;物体之间的投影关系要相互连接;衬托物要起到对主体物的衬托作用,以突出主体物的特色;整个画面要体现整体与局部关系、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形与神(即静物的神韵和情趣)关系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水粉画的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内容,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绘画中掌握好基本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以便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一、构图完整,形体比例准确
水粉静物画的构图是通过运用构图法则,采用取舍、删略、加强、减弱、移位等组织手段,组构一个生动有序的画面,在画面中构成物体形象的过程。要处理好物象在画面中的大小、位置和空间关系,组构成一个生动、有序的画面。
构图时要注意在均衡的基础上求变化;空间和物体要有取舍;充分考虑到画面上下、左右及纵深的空间布局,运用点线面、透视、穿插、疏密等方法使各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分明;把写生对象较好地安排在画面上,使得静物主体突出、位置适当、主次分明。在静物构图中,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取得较好的画面效果,在黑白布局上可试着采用亮色包围暗色,或者暗色包围亮色,或者把黑与白的对比集中在画面中心位置,用灰色调包围主体的构图形式。
其次,要考虑物体的形状比例是否准确,把握好层面的层次关系和疏密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重视素描和速写的训练,有良好的造型能力和空间意识,这是学习绘画的基础。没有好的造型外观,再好的色彩感觉也就失去了充分表达的意义,因为色彩是依附于形的,没有准确的形做基础,就不能画出生动的色彩关系。当然,造型问题应着重在素描训练中解决,画色彩应以色彩来观察和考虑问题,更应强调和训练对色彩的敏锐感受力。
总之,绝不能把造型与色彩分割开来。只考虑造型不考虑色彩,或者只考虑色彩不考虑造型都是不对的。在组织画面时,应考虑到上述几方面因素,进行有意识的处理。
二、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首先,要对描绘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色调认识。“色调”就是指由某一种或多种颜色所形成的画面最基本的调子。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倾向,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绿色或红色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才能使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因此,整个画面的几块大的色彩如背景、衬布的安排,陶器、花瓶的摆设要有一个合适的色彩总倾向。倾向不等于单调,色调既要有统一的总倾向,又要有微妙的变化。如果考卷要求画冷色调,不要只想到蓝色,也可以利用各种冷灰色和补色的变化,画出和谐美来。和谐而有变化,是色调的总要求。
小色稿的训练是迅速提高、把握色调能力的有效手段。初学画的学生观察时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死盯着一个物体局部的颜色不放,这种观察的错误会造成色彩表现的失败。要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知识的掌握要从三原色、间色、复色的变化过程开始,让学生首先熟悉各种颜料的形象和概念,然后从原色之间的相调、变化比例大小来认识间色的色相渐进变化,再由间色之间相调等比例变化大小认识复色的色相。这样,学生对色彩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后,再进行色彩的冷暖及纯度、明度、色相变化的练习就顺利得多了。
对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至关重要的,它能使我们观察色彩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出来的色彩也就会更真实。我们常说的画画是画关系,而不是画东西。静物色彩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在色彩写生中,考生应牢牢抓住主体物与背景两大色调的对比关系,但他们常常对色彩的关系缺少正确理解。考生在考试过程中,要关注物体之间色彩的相互影响。物体之間色彩的影响多指是一个物体的亮部对另一个物体暗部的影响,要懂得颜色扩散和接受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物体的质感。在静物写生中,还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质感特殊的物体,如瓷器、金属制品一类接受力强,陶制品、木制品类的物体接受反射影响则弱。
三、深入刻画,画面完整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具体深入地表现各部分物体的色彩关系,表现出物体的主次、强弱、虚实的差别,物体丰富的转折层次、体积和空间关系,并表现出不同物体的质感特征。在深入表现阶段,不能在具体的刻画中忘记了整体的比较和整体的深入,切忌在某一物体上孤立地进行。画一个物体时,应时刻把该物体的色彩与其周边的背景及物体色彩进行比较、观察与联系。如画一个苹果,要连同它的背景色彩一起画,这样才会使这一物体与其所处环境的色彩形成一种正确的色彩对比关系。
利用色彩关系,对主要物体进行重点深入地刻画,能表现各物体处于特定光线和特定空间中的真实性;利用笔触可塑造和刻画物体的结构和体积感;对物体的关键部位,如罐口、瓶口、杯口、盘子边缘、苹果的凹口以及衬布的裙皱等进行细节刻画,可使试卷更为完善和精到。画面的完整,是指整体的谐调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学生要做到:画面大色块要为整体需要而安排;物体之间的投影关系要相互连接;衬托物要起到对主体物的衬托作用,以突出主体物的特色;整个画面要体现整体与局部关系、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形与神(即静物的神韵和情趣)关系的统一。
教师在教学水粉画的过程中,应时刻把握以上所述的几方面内容,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绘画中掌握好基本技能,提高专业水平,以便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