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之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整个课堂教学动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合理重组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的课程,而教材往往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统筹考虑,依据学生实际,合理重组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1.要有一个“动感”的目标
一个有“动感”的目标,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得有趣。例如教学幻灯片(即Powerpoint)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上届学生制作的优秀的幻灯片作品。观看这些美观实用的幻灯片,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此时再由教师讲授。随着一课课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能掌握,心动趋向于行动,这时教师只需把这些目标细化,每节课达到什么小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
2.要有多层次的“动感”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习的出发点和结果的标准也不能一刀切,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要制定多层次的“动感”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将学生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发生器”。
1.主动参与,自主尝试
自主尝试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中的,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尝试,直至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尝试这一环节,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引发思想碰撞
合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解决问题,开阔了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組内部,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他们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间的竞争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对自我探究活动的深刻反思,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深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生机或上传至学校网站上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成就感。这时,教师要抓住契机,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在评价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形成客观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教师要穿插进行评价,以起到主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寻找学生闪光点,不断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趣味盎然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学习的乐趣。
一、合理重组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变化日新月异的课程,而教材往往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与时代同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统筹考虑,依据学生实际,合理重组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
1.要有一个“动感”的目标
一个有“动感”的目标,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得有趣。例如教学幻灯片(即Powerpoint)的第一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上届学生制作的优秀的幻灯片作品。观看这些美观实用的幻灯片,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此时再由教师讲授。随着一课课教学内容的深入,学生发现这些技巧自己也能掌握,心动趋向于行动,这时教师只需把这些目标细化,每节课达到什么小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甚至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都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调整。
2.要有多层次的“动感”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习的出发点和结果的标准也不能一刀切,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依据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要制定多层次的“动感”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对于学习兴趣浓厚,爱好广泛,求知欲强,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生可补充一些探索性强、思维量大的内容,促使其在知识的横向上加宽、纵向上加深;对于智力因素好,学习态度有偏差,但有潜力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在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上下功夫;对于学习吃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指导,以强化基础、巩固技能为主。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整合各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将学生由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发生器”。
1.主动参与,自主尝试
自主尝试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中的,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利用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自主尝试,直至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主尝试这一环节,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在过程中培养能力。
2.合作学习,引发思想碰撞
合作学习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由教师组织引导,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去解决问题,开阔了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交流方式。在小組内部,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他们互相激励、共同探讨、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间的竞争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对自我探究活动的深刻反思,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新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深化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学生机或上传至学校网站上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很强的成就感。这时,教师要抓住契机,采用个人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在评价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形成客观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教师要穿插进行评价,以起到主导作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寻找学生闪光点,不断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趣味盎然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