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预成性教学而言的,它是高效课堂的三个特性之一,它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师生在课堂中根据不同的情境,构建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生成性课堂是动态的、不可预设的,它要求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使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能力。
笔者所接触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生起点低,缺乏对政治学习的情感与活动体验;生性腼腆,性格内向,不爱张扬;课堂上习惯于静听其说,抄写默背,不善发言。要将农村高中政治课堂传统的预成性教学转变为生成性教学,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农村高中学生的具体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一、研究设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抛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撞击学生的思维神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而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农村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高设问的层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常规,课堂的设问多为:(1)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2)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的设问比较直接、乏味,不易触动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转变思维方向,通过学生身边这样的一个实例设问导入:某校高一学生李立,在过生日的当天放学后,大方地请几位同学去麦当劳餐厅吃一顿。这时张勇正好经过,李立问张勇:“今天是我生日,我请客去麦当劳,走吧!”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张勇犹豫了。
问:(1)现在中学生过生日时请亲友、同学去饭店吃饭,并接受礼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你是这样过的吗?
(2)如果你是张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既能有效突出教材内容的中心,又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参与。
二、放飞思维
在政治课堂上,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方面存在这些现象: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立即要求其回答;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氛围始终处于一种不冷不热、不动不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从某个角度说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把农村高中政治课堂变为生成性的高效课堂,必须要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放飞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勤思善想。同时,要确保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三、包容错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讲解者,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政治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实现生成性,就必须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享有受到平等对待和不受歧视的权利和自由。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中应善于倾听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对错误的回答也应给予宽容、欣赏。这样才能使学生放开思想羁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政治教师,课堂上应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很准确、到位,但是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将知识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政治课堂教学要实现其生成性,务必要结合农村高中学生的特点去操作,因材施教,灵动教学,这样高效课堂的目标才能达成。
(责任编辑 袁 妮)
笔者所接触的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生起点低,缺乏对政治学习的情感与活动体验;生性腼腆,性格内向,不爱张扬;课堂上习惯于静听其说,抄写默背,不善发言。要将农村高中政治课堂传统的预成性教学转变为生成性教学,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农村高中学生的具体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入。
一、研究设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抛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撞击学生的思维神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而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农村高中政治教师来说,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提高设问的层次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例如:教学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按常规,课堂的设问多为:(1)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由什么决定的?(2)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样的设问比较直接、乏味,不易触动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转变思维方向,通过学生身边这样的一个实例设问导入:某校高一学生李立,在过生日的当天放学后,大方地请几位同学去麦当劳餐厅吃一顿。这时张勇正好经过,李立问张勇:“今天是我生日,我请客去麦当劳,走吧!”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张勇犹豫了。
问:(1)现在中学生过生日时请亲友、同学去饭店吃饭,并接受礼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你是这样过的吗?
(2)如果你是张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这样的设问既能有效突出教材内容的中心,又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参与。
二、放飞思维
在政治课堂上,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方面存在这些现象: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立即要求其回答;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课堂氛围始终处于一种不冷不热、不动不静的状态。这种状态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从某个角度说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要把农村高中政治课堂变为生成性的高效课堂,必须要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嘴,放飞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勤思善想。同时,要确保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三、包容错误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一个讲解者,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作为农村普通高中的政治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实现生成性,就必须让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给他们享有受到平等对待和不受歧视的权利和自由。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中应善于倾听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对错误的回答也应给予宽容、欣赏。这样才能使学生放开思想羁绊,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作为政治教师,课堂上应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不一定很准确、到位,但是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敢于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会将知识迁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总之,农村普通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政治课堂教学要实现其生成性,务必要结合农村高中学生的特点去操作,因材施教,灵动教学,这样高效课堂的目标才能达成。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