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学习古诗文不仅能拓宽视野、开阔眼界,还能陶冶性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改善中职古诗文教学的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古诗文的传统教学方式偏好字词的理解和文段的背诵,教师只管灌输教材中的内容,常常忽视学生的语文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学生思想的启发。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以一节课有没有学生插嘴捣乱作为衡量课堂顺利与否的标准。教育家孟宪承先生说过,“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是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换句话讲,凡是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都是失败的课堂教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近代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曾回忆儿时的私塾先生授课情景: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了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先生在读书入神的时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讲台上的私塾先生口沫横飞、自我陶醉地进行教学,坐在下面的学生或心不在焉,或完全放弃听课。即使教师对古诗文有较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但不意味着学生也具备这样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不管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若要改变沉闷无趣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起。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
任何学段的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受生源素质的影响,中职学校同一个班级里面存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差異。比如在背诵古诗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把全文给背下来,有部分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背诵,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背诵。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和罚抄课文,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如果稍微变通一下,对这部分学生,允许他们分段、分节背诵,或者面授一些背诵的技巧,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那效果就要好得多。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专业学生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财经女生班的学生情感细腻,语文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比较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讲柳永《雨霖铃》的时候,就可以对各种意象分析较为细腻些,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激发鉴赏作品的兴趣,甚至还能指导她们尝试离别诗歌的创作。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脑软件的运用比较熟练,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制作各种学习课件进行比赛。媒体专业的学生比较有艺术表演的气质,可以多举办类似朗诵比赛或课本剧表演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中职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很有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不能做课堂的旁观者,毕竟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是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二、坚持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1.消除心理隔膜,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中职学生不喜欢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需要费力啃,反复阅读、细细体会、慢慢吸收。在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大部分学生偏爱古典白话小说,对于古诗词、古典散文和古戏剧则表现出非常低的兴趣。究其原因,也是以白话文为载体的古典小说容易看懂,而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其他作品则很难理解。
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古诗文是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也较大,不可能像个别教师那样跳开不讲。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隔膜,让学生接受古诗文的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积极性和态度就大打折扣,必然大大降低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中职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多指导学生接触浅易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很多,主要有温故知新法、创设情境法及设置悬念法。教师要在瞄准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从而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导入环节还可以设置问答形式进行互动。
不同的导入设计可能各有特色,温故知新法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导入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
创设情境法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设置悬念法是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中设置悬念法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效,下面以《鸿门宴》第一课时为例,展示设置悬念法导入:
导入设计:设置悬念法 课题:《鸿门宴》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有些人物对历史局势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甚至出现一念之差就可以改变历史的情况。像这样的人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争霸中就有出现。那么大家猜猜他到底是誰呢?他做了什么事能有改变历史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刘邦;项羽;虞姬;张良;萧何;韩信……
教师:看来大家对楚汉争霸中出现的人物都十分了解,大家所说的这些人物确实在那场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个人,对当时楚汉争霸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他有好几次的机会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那么他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来揭晓这个答案。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设置悬念法的实例,教师设置的问题看似简单,学生能不假思索回答出来,但是真正的谜底却不是学生所认为的。这样悬念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入到课文的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
3.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天性爱玩,在玩中学到知识。课堂教学中组织游戏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态度。西方教育很早就认识了用游戏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即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采用“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获得知识,能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对中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设置文学常识抢答、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增加教学趣味,打造轻松学习的课堂。下面以一次教学中开展的成语擂台比赛为例,展示游戏内容:
环节一:找反义词
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精雕细琢(粗制滥造)、雪中送炭(落井下石)、伶牙俐齿(笨嘴拙舌)……
环节二:找和“舌”有关的成语
七嘴八舌、唇枪舌剑、瞠目结舌、鹦鹉学舌、三寸之舌……
环节三:找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心一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五花八门、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环节四:看动作猜成语
走马观花、目不转睛、面面相觑、东张西望、左顾右盼、道听途说、洗耳恭听、瞠目结舌、虎视眈眈、察言观色、刮目相看、一目十行……
以上游戏内容简单易组织操作,对帮助学生巩固成语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非常有帮助。并且所占用的时间不多,大概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内结束,深受学生欢迎。
三、结语
中职学校古典文学作品教学要想扭转被动的局面获得成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但古诗文的传统教学方式偏好字词的理解和文段的背诵,教师只管灌输教材中的内容,常常忽视学生的语文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重视学生思想的启发。很多中职语文教师以一节课有没有学生插嘴捣乱作为衡量课堂顺利与否的标准。教育家孟宪承先生说过,“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是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换句话讲,凡是缺乏学生参与的课堂都是失败的课堂教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个角色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近代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曾回忆儿时的私塾先生授课情景: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了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在大声朗读着……先生在读书入神的时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讲台上的私塾先生口沫横飞、自我陶醉地进行教学,坐在下面的学生或心不在焉,或完全放弃听课。即使教师对古诗文有较深切的感受和体会,但不意味着学生也具备这样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不管是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若要改变沉闷无趣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起。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专业差异
任何学段的学生都存在个性差异。受生源素质的影响,中职学校同一个班级里面存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差異。比如在背诵古诗文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很快就能把全文给背下来,有部分学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背诵,还有部分学生根本就无法完成背诵。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和罚抄课文,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只会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如果稍微变通一下,对这部分学生,允许他们分段、分节背诵,或者面授一些背诵的技巧,鼓励他们树立信心,那效果就要好得多。
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专业学生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学习能力或学习兴趣方面的差异。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特点和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如财经女生班的学生情感细腻,语文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比较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在讲柳永《雨霖铃》的时候,就可以对各种意象分析较为细腻些,并让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情感共鸣,激发鉴赏作品的兴趣,甚至还能指导她们尝试离别诗歌的创作。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电脑软件的运用比较熟练,组织教学的时候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制作各种学习课件进行比赛。媒体专业的学生比较有艺术表演的气质,可以多举办类似朗诵比赛或课本剧表演活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并不是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中职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很有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师不能做课堂的旁观者,毕竟整个课堂的组织者是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参与课堂活动,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保证教学有序进行。
二、坚持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策略
1.消除心理隔膜,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中职学生不喜欢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需要费力啃,反复阅读、细细体会、慢慢吸收。在古典文学的各种体裁中,大部分学生偏爱古典白话小说,对于古诗词、古典散文和古戏剧则表现出非常低的兴趣。究其原因,也是以白话文为载体的古典小说容易看懂,而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其他作品则很难理解。
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古诗文是古典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的比例也较大,不可能像个别教师那样跳开不讲。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隔膜,让学生接受古诗文的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学习积极性和态度就大打折扣,必然大大降低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中职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困难,重视他们的学习需求。要尽可能多指导学生接触浅易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2.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始环节中向学生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关。一个好的导入设计可以在短短的一二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对一节课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很多,主要有温故知新法、创设情境法及设置悬念法。教师要在瞄准教材重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从而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导入环节还可以设置问答形式进行互动。
不同的导入设计可能各有特色,温故知新法是一种比较普通的导入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同时又带出新课。
创设情境法是根据课文内容渲染某种气氛、创设某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先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设定的情境,然后在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设置悬念法是通过提出疑难问题,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文言文教学中设置悬念法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有效,下面以《鸿门宴》第一课时为例,展示设置悬念法导入:
导入设计:设置悬念法 课题:《鸿门宴》
课时:第一课时
教师: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有些人物对历史局势的影响作用非常大,甚至出现一念之差就可以改变历史的情况。像这样的人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争霸中就有出现。那么大家猜猜他到底是誰呢?他做了什么事能有改变历史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刘邦;项羽;虞姬;张良;萧何;韩信……
教师:看来大家对楚汉争霸中出现的人物都十分了解,大家所说的这些人物确实在那场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个人,对当时楚汉争霸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他有好几次的机会可以改变历史的发展。那么他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鸿门宴》,来揭晓这个答案。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设置悬念法的实例,教师设置的问题看似简单,学生能不假思索回答出来,但是真正的谜底却不是学生所认为的。这样悬念式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入到课文的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
3.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天性爱玩,在玩中学到知识。课堂教学中组织游戏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态度。西方教育很早就认识了用游戏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这种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观点,即寓教于乐。
游戏教学采用“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获得知识,能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以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对中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在古典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设置文学常识抢答、成语接龙、看图猜成语、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增加教学趣味,打造轻松学习的课堂。下面以一次教学中开展的成语擂台比赛为例,展示游戏内容:
环节一:找反义词
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精雕细琢(粗制滥造)、雪中送炭(落井下石)、伶牙俐齿(笨嘴拙舌)……
环节二:找和“舌”有关的成语
七嘴八舌、唇枪舌剑、瞠目结舌、鹦鹉学舌、三寸之舌……
环节三:找数字开头的成语
一心一意、二话不说、三心二意、四通八达、五花八门、六六大顺、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九归一、十全十美……
环节四:看动作猜成语
走马观花、目不转睛、面面相觑、东张西望、左顾右盼、道听途说、洗耳恭听、瞠目结舌、虎视眈眈、察言观色、刮目相看、一目十行……
以上游戏内容简单易组织操作,对帮助学生巩固成语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意识非常有帮助。并且所占用的时间不多,大概二十到二十五分钟内结束,深受学生欢迎。
三、结语
中职学校古典文学作品教学要想扭转被动的局面获得成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导向,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