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述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其次要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底蕴。
关键词:语言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老师
诗人海德格尔曾对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最为美妙的构想:“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觉得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更要“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文化生活的课堂上”。但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贫乏,同时又痛苦自己语言的苍白。所以,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当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论执教哪一门学科,都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高度的精神修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进而赢得学生对自己所教这门学科的热爱。我觉得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充满感染力。这样才能更符合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记得在2008年省级优质课时,有这样一堂课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教师在讲完《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修养”时,动情地总结道:“愿作旱田的甘霖,滋润你成长/愿作洪涝时的救生衣、食品、帐篷,保你平安无恙/愿作一棵大树,夏天里为你撑起一片荫凉/愿为一支蜡烛,黑夜里为你送去宝贵的亮光/愿为一本百科全书,送给你知识和力量/愿为传说中万能的神仙,去满足你所有的期望/但我所有的只是一颗心,希望你永远把他珍藏,虽然他很平常/这颗心就是希望你永远善良而有修养。”特别是“希望你永远善良而有修养”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响,真有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境。这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很好地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情感目标。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来教学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时,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美好事物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下熏陶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粗暴无礼和恬不知耻的人的。这不正是我们文化生活乃至思想政治课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在學生就“研究生争当猪肉佬”这一新闻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气势磅礴、充满感情的话:“我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美国的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也希望他们的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到社区工作。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李嘉诚等不少商业巨子就是从做小生意起步的,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教师也是电线杆贴小广告,自己租教室讲课,一点一滴,做着比卖猪肉还琐碎的工作,终于十年磨一剑,把新东方做成了今天知名的上市公司。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出大学生、研究生的水平,才是大学生研究生应该做的。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猛兽总能虎啸山林。”话音刚落,学生的掌声就情不自禁地就响起来,这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他不仅开发情绪记忆力,还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好语言这把“最精致的钥匙”,拓展并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厚根”,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声之处。
二、最是书香能致远——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个教学文化生活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是“杂家”,不仅需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底蕴。“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郭沫若的诗歌,巴金的三部曲,鲁迅的小说杂文,我们该细心欣赏;文化理论的书籍,需要我们去精心阅读。我们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还要有当代流行文化、先进文化的积淀,阅读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文化影响面面观”时说:“同学们知道‘倾国倾城”这个成语吧。那么,有谁知道它的原文是什么?出自哪里?”同时充满韵味地朗诵:“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教师凭借自己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着文化的气息,领略着文化的魅力,沐浴着文化的光辉,进而使他们油然而生出无限的遐思、无尽的思考。我想,这也是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应达到的一种境界吧?
在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教学《文化生活》我们要体现文化味,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也要渗透文化韵味。因为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它们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我们学科理论知识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因而,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喜欢甚至热爱。在学生与学科知识亲近的过程中,在文化的氛围中,学生的文化精神不断滋长。通过文化的传递,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理性美,获得真理的想象和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应该捕捉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在教学中彰显学科知识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课堂教学弥漫的一种旋律,让学生陶醉其中,涵养性情,濯亮精神!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想,如果一个教师把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文化底蕴当成自身的一种生理所需,理所当然地去读书,去感受生活。那么你的谈吐、人格,还有你的课堂所展现的魅力是“光芒万丈”的,而绝非是“文化的苦旅”。
正如余秋雨所说:“无人能摆脱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熏染,而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语言素养;文化底蕴;语文老师
诗人海德格尔曾对人的生活作了一个最为美妙的构想:“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我觉得作为思想政治教师,更要“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文化生活的课堂上”。但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常常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贫乏,同时又痛苦自己语言的苍白。所以,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当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一、做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教师不管他教哪门课,都应当是一个语文教师。”就是说,每一个教师,不论执教哪一门学科,都首先应该高度重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展现出高度的精神修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进而赢得学生对自己所教这门学科的热爱。我觉得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特别是在教学文化生活模块时,更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诗意,充满感染力。这样才能更符合文化生活的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记得在2008年省级优质课时,有这样一堂课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教师在讲完《文化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修养”时,动情地总结道:“愿作旱田的甘霖,滋润你成长/愿作洪涝时的救生衣、食品、帐篷,保你平安无恙/愿作一棵大树,夏天里为你撑起一片荫凉/愿为一支蜡烛,黑夜里为你送去宝贵的亮光/愿为一本百科全书,送给你知识和力量/愿为传说中万能的神仙,去满足你所有的期望/但我所有的只是一颗心,希望你永远把他珍藏,虽然他很平常/这颗心就是希望你永远善良而有修养。”特别是“希望你永远善良而有修养”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响,真有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境。这诗一般的语言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撼,实现了情感的升华,很好地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情感目标。当我们用这样的语言来教学文化生活的相关内容时,一定会让学生感受到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愿意优美地讲述美好事物的人,一个在普希金、海涅的诗歌下熏陶成长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粗暴无礼和恬不知耻的人的。这不正是我们文化生活乃至思想政治课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使自己首先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在學生就“研究生争当猪肉佬”这一新闻发表完自己的看法后,我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气势磅礴、充满感情的话:“我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美国的哈佛大学既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成为各方面的领袖,也希望他们的学生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到社区工作。职业无贵贱,劳动最光荣。李嘉诚等不少商业巨子就是从做小生意起步的,我们大家所熟悉的新东方的董事长俞敏洪教师也是电线杆贴小广告,自己租教室讲课,一点一滴,做着比卖猪肉还琐碎的工作,终于十年磨一剑,把新东方做成了今天知名的上市公司。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出大学生、研究生的水平,才是大学生研究生应该做的。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猛兽总能虎啸山林。”话音刚落,学生的掌声就情不自禁地就响起来,这堂课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他不仅开发情绪记忆力,还能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用好语言这把“最精致的钥匙”,拓展并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厚根”,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堂春风化雨,育人于无声之处。
二、最是书香能致远——博览群书,提升文化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一个教学文化生活的思想政治教师,不仅是“专家”,更应是“杂家”,不仅需阅读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需要博览群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底蕴。“关关雎鸠”的爱情吟诵,唐诗宋词的婉约与奔放,明清时期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郭沫若的诗歌,巴金的三部曲,鲁迅的小说杂文,我们该细心欣赏;文化理论的书籍,需要我们去精心阅读。我们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还要有当代流行文化、先进文化的积淀,阅读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试想,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样充满文化底蕴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文化影响面面观”时说:“同学们知道‘倾国倾城”这个成语吧。那么,有谁知道它的原文是什么?出自哪里?”同时充满韵味地朗诵:“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再难得!”教师凭借自己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一种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身处其中,感受着文化的气息,领略着文化的魅力,沐浴着文化的光辉,进而使他们油然而生出无限的遐思、无尽的思考。我想,这也是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应达到的一种境界吧?
在我们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仅教学《文化生活》我们要体现文化味,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也要渗透文化韵味。因为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它们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我们学科理论知识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因而,我们的教学可以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喜欢甚至热爱。在学生与学科知识亲近的过程中,在文化的氛围中,学生的文化精神不断滋长。通过文化的传递,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理性美,获得真理的想象和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应该捕捉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文化要素,在教学中彰显学科知识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课堂教学弥漫的一种旋律,让学生陶醉其中,涵养性情,濯亮精神!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想,如果一个教师把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文化底蕴当成自身的一种生理所需,理所当然地去读书,去感受生活。那么你的谈吐、人格,还有你的课堂所展现的魅力是“光芒万丈”的,而绝非是“文化的苦旅”。
正如余秋雨所说:“无人能摆脱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熏染,而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