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及其应用评析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ansh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延伸到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各个层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立足于"译者主体性",把性别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有了更广阔更合理的活动空间。但也因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颠覆和激进的理论策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受到质疑,成为最具争议的翻译研究学派之一。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一些外国文学翻译实践进行评析。
  二、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翻译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成果之一,具有较明显的叛逆性和政治倾向,对传统的翻译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它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以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平等为起点,否定千百年来夫权意识形态下的带有严重性别歧视的陈旧思想,颠覆"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以及权力中心"的存在,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女性主义翻译观的实质是希望通过强调语言的政治性,达到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目的,其观点对传统译论进行了颠覆,主要包括:
  (一)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女性主义译者不再隐形,而是竭力在翻译中体现其存在,彰显其风格。翻译绝不仅仅是文本之间的转译,也不仅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更乃是一种政治行为,目的是反抗原文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使语言替女性说话。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目标是要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字底层的观念,探讨翻译被性别化的过程、原因及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二)译文与原文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文――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认为译文与原文都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应享有同等的价值地位,应由传统的"主仆关系"变为平等的互补关系,译文不但拓展了原文的生存空间,而且是原文的后续生命。
  (三)译者与作者地位平等,强调译者主体性
  以"忠实"为基础的传统翻译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过于强调译者的"隐形"。女性主义翻译观认为,作者与译者地位是平等的,并强调"译者主体性"和译者对原文有意识的干预,认为翻译是"写作的高级形式",是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的共谋与合作,是两者共同参与的对话。"译者主体性"的论点彻底颠覆了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标准,张扬了译者的主体性。
  三、女性主义翻译策略
  在翻译策略上,女性主义极力提倡"重写",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试图用创意性的译法来突显原文或源语的性别歧视性,从而引起读者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具体策略如下:
  (一)增补 (supplementing)
  所谓增补即"补偿"手段,女性主义译者注目于补偿原文在表述性别意义上的方式,通过处理原文中的文字游戏,对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并在此过程中,译者基于自己性别立场或信仰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改写。
  (二)加写前言或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女性主义译者运用"前言"和"脚注"对文本进行干预,用以解释原文的背景、意旨以及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过程,有的译者还以日记形式记录翻译过程,其目的是凸显女性译者的身份。
  (三)劫持(hijacking)或挪用(appropriating)
  劫持是指女性主义译者对原文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进行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操纵。
  四、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及评析
  女性主义翻译论者在颠覆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忠实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女性主义翻译的大胆尝试,她们使用了所有的翻译策略,要使女性在翻译中清晰可见。下文将对两个翻译实例进行评析:
  例1:"I was conscious that a moment's mutiny has already rendered me liable to strange penalties and like any other rebel slave, I felt resolved, in my desperation, to go all length."
  译文一:我意识到,片刻的反抗已经难免会给我招来异想天开的惩罚,于是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下了个决心,要反抗到底。(女性译者)
  译文二:我明知道,一时的反叛早已使我难免要受到种种难以想象的责罚,于是像所有造反的奴隶一样,我在绝望中下了决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男性译者)
  这是《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的一句内心独白。当简•爱反击了她的堂兄约翰后,她决定反抗到底。作者夏洛特(Bronte)要塑造这样一个反抗男权的女性形象。原文中的"mutiny","rebel slave","go all length"都反映了简•爱内心对男性压迫的反抗。在译文一的女性译者的译文中,"反抗","反抗到底"成功的传递了简•爱的决心和勇气。而译文二的男性译者则使用了"反叛","造反","一不做二不休"这些具有贬义色彩的词语。把女性的反抗说成是非正义的。这不仅体现了男性对女性反抗意识的反对,也无法重塑作者笔下的简•爱形象。
  例2:"Never!" replied Hester Prynne, looking, not at Mr. Wilson, but into the deep and troubled eyes of the younger clergyman. "It is too deeply branded. Ye cannot take it off. And would that I might endure his agony, as well as mine!"
  译文一:"那决不能!"赫斯脱•普林回答时,眼睛并不看着威尔逊先生,却看在那个较年青的牧师的一双深沉而烦恼的眼睛里。"这个烙印打得太深了。你们不能拿掉它了。我但愿能够忍受他的苦痛,和忍受我自己的一样!"
  译文二:"决不会的,"海丝特•白兰回答,并不看威尔逊先生,却一直望着那个青年牧师的深邃而烦扰的眼睛。"那烙印是太深了。你们除不掉它的。但愿我能忍受住他的苦痛以及我的苦痛!"
  译文三:"我决不说!"海斯特•白兰回答道,她并不看着威尔逊先生,而是看着那位年轻牧师那深陷、忧郁的眼睛。"红字的烙印太深了,我们无法取下它。我不仅能忍受自己的痛苦,还能忍受他的!"
  译文四:"不,决不!"海丝黛•白兰答道,她并没看威尔逊先生,只是一直望着那年轻牧师深邃、困惑的眼睛。"红字已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你们是无法除去的。我的苦难与他的痛楚,我将一并承受!"
  这段话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描述女主人公海丝特第一次登上刑台的场景。威尔逊牧师让她说出孩子的父亲,海丝特为了保护爱人丁梅斯代尔的名声与地位,已经在内心做了不说出自己爱人的决心、决定一并承担所谓的"通奸罪"的惩罚,表现出了她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对于"Never"一词的翻译,四位译者的语气相比较而言,前两位较忠实地译出原文,但是译文三、四的语气则更强烈地表示出海丝特的决心与果断。而且译文三、四的两个译者在翻译"And would that…"这句话时,没有按照"would that"(used to express a strong wish or desire)的字面意思直译出来,而是将其译为"不仅能……还能……"与"……我将一并承受",虽然稍微偏离了其本身的含义,但是译者却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意图,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用心体会出作者在描述海丝特的语气时进行了有意的创造性叛逆,从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独立意识,坚强不屈的女性形象,完全将海丝特坚强的反抗精神展现了出来。而译文一、二则遵循了翻译中"忠实"的标准,将其译为"但愿",虽然意思无误,但却没有很好地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海丝特的坚强的女性形象。
  五、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使我们注意到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身份、性别、政治立场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而且从理论上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对于译文的霸权地位,为翻译研究中的忠实、文化差异、译者主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活跃了人们的思维。然而,它的局限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女性主义译者们在突出强调女性意识形态时太过偏激,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目的;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她们又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导致了主体意识的过分张扬,过分地强调对语言的"操纵"和对文本的"干预"是不可取的,只会把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引向极端。所以,女性主义叛逆性的翻译观是值得译界深思的,这一切也有待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六、结语
  女性主义理论和翻译研究的结合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域,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全新启迪。尽管女性主义翻译还在遭受着种种非议, 但女性主义译者们多年来的努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身于这一理论研究。我们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去深入思考翻译的本质,扩大我们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Simon, Sherry. Gender in Translation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2]熊婷.女性主义翻译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2):205-206.
  [3]刘欢.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1):132-133.
  [4]马文芸.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9(7):113-114.
  [5]王素娟.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4):72-75.
其他文献
摘 要:和谐网络文化则是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以协调、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传承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网络文化形态。本文以和谐网络文化的界定为核心,联系当前网络文化现状,试对当前网络文化的建设论之。  关键词:网络文化;和谐;文化本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009-02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网络文化是以
期刊
一、引言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是融汇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束定芳,2009)。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意象"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已经萌芽,东汉时期即作为合成词得到运用,其作为文论用语直接施于诗歌形象的表述源于六朝时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论著作《文心雕龙》之《神思篇》(陈植锷,1990:20)。在西方,"意象"作为一个理论术语,首先出现于哲学和心理学领域。随着18
期刊
对外汉语教学中,名词是最简单最好教的一部分了,因为它们意义单一,指称明确,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展示法,翻译法等手段,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课文注释,查词典等方法学习。然而方位词作为名词的一类却并不容易掌握,相反地出错误几率较高,这与方位词本身的特点,我们对方位词的研究不足以及学习者自身因素都有关系,本文以方位词"里"的认知分析为切点,试图解开这一难题。  一、关于方位词"里"的已有研究  李清华的《外
期刊
一、引言  J. Thomas(J. Thomas,1991)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的现象。何自然(何自然,2000)定义"含糊"(Vagueness)为"语言不确定特征的总称,语用含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  一直以来,
期刊
摘 要:添加缓蚀剂是锅炉停用保护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选取了十八胺、二甲基酮肟、新洁尔灭进行复配,采用最常用的静态挂片法研究它的缓蚀性能,并用电化学方法对结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十八胺为主体复配的成膜胺比较容易成膜,可用于现场的方案。最后对缓蚀剂作用机理作了探究,表明成膜胺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分子有机保护膜。  关键词:缓蚀剂;停炉保护;复配   中图分类号:TM6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基层党支部与地方基层党支部相比具有的六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在发挥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功能方面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创新活动方式,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育人优势是本文的落脚点,本文提出了六个方向的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党支部的育人功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支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的颁布实施引发的一些关于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指出一些工作的新思路。学院的学生党建工作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面对时代的挑战,把握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契机,已成为我们要研究和解决的一项政治任务。  关键词:探索;学生党建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了解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既是我们提出问题的原因,也是借此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好更快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0)-12-0015-02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作为问责制度的一种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明确了问责的根本目的,符合了问责的原则和基本规则,理顺了问责的思路,按照不同角度划分了问责的运行机制;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找出不足,细化操作程序,从而使问责制能切实对负有领导责任的官员起到警示作用,把问责进一步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一般行政问
期刊
Speech act theory studies language as is ordinarily used. This approach to language provides useful insights into translation. Illocutionary function is as much the central concern in translation as 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