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科技评价”这只手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览群书》编辑部:
  最近,撤稿观察网(Retraction Watch)曝出,《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开放期刊的19位编委辞职,这些编委多数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抗议《科学·报告》未能将该刊物2016年的一篇涉嫌剽窃的论文撤稿。前不久,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决定对《肿瘤生物学》学报的来自中国作者的107篇造假论文撤稿。据了解,这107篇被撤稿的医学论文,已查明的原因是绝大部分涉嫌评审意见造假。无论是编委辞职还是论文撤稿,都说明论文剽窃和造假问题十分严重,学术不端问题不容忽视,而导致这些不端现象的背后就是“科技评价”这只无形的手。
  科技评价既是科技管理的工具,是对科技活动进行规划、决策、管理、监督的手段,也是学术共同体对科技发展内在的、基本的学术认知活动,是对科研产出和影响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和政策的制定始终没有脱离行政管理方式的束缚,就“科研”评“科研”,评价指标单一,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应用,以评价基础研究的指标来评价所有类型的科研。SCI原本就是论文索引工具,硬生生被搞成了评价指标,奖励的依据。
  虽然我国科研评价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还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政府主导”的束缚,但我国的科技评价差不多每十年都会上一个新台阶,一直是在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逐步演变。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谁的科研水平高,科研经费给谁,是行政部门官员说了算;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开始有了同行评审,是专家朋友相互评,你好我好他也好地走走形式;到了90年代,在大家论文数量都不多的情况下,科技评价成了比论文数量多少,谁论文多好像谁就水平高;进入新世纪,当大家都发表了很多论文时,不能再以论文数量比高低,大家开始比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中国人还发明了影响因子加总的评价方法;2010年前后,大家又开始比论文单篇他引次数,用他引次数多来证明科研水平高;现在是计算机随机遴选专家评,根据学科代码随机匹配专家和被评审项目,基本上做到客观公正,当然,还存在一些不负责任的评审专家仍然用影响因子和他引次数做主要参考的简单评审。
  在科技评价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虽然在不断规范和逐步向更进一步公正合理迈进,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现在的评价实际上还是在以论文评价论文,甚至评价人或其他。要知道,只有写论文的人才可能引用别人的论文,仍然是学术圈内的死循环,这样的评价方式与生产实际相脱离,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不大。必须进一步改进科技评价方式。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科学研究体现了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未知现象和问题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科学研究与发表论文之間是什么关系?发表论文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学术交流。在学术同行内获得首先发现权的认可,同时,将那些对科学界、社会或全人类有益的知识共享,使更多的人受益;二是传播、应用。将那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或知识创造、发现在学术共同体中或科学界进行扩散,让更多的学者来验证和讨论,使之更加成熟、完善,然后便于进行大众传播(科普),为广大科技人员、企业转化、应用,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服务。可以看出,论文只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产物或副产品,过度地以论文引用评价论文,无论规则定得如何公正,都难免受专家知识面的限制,主观判断的偏颇,人情世故的影响。论文不能成为科技评价的全部内容,科技评价应该上一个新台阶:靠客观数据积累,在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公开评价,让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参与。
  科技评价要针对不同的科研活动和评价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文化活动产出的是精神食粮,生产活动产生的是物质财富。很难找到一种能兼顾生产力评价和文化评价的具体方法,文献计量评价方法显然不能评价技术创新活动。要避免过分强调短期量化考核指标的简单做法,加强引导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建立合作成果的公正评价机制,促进科学家之间研究工作的交流协作。要防止与评价结果相关的激励措施诱导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急功近利的行为。
  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重点评价科研诚信与学风、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应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成果评价的机制,强调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推广、科学普及等科技产出在评价中的作用,由用户、市场和专家等相关第三方参与评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对学术和评价将产生深远影响。网络发表论文是传统期刊功能和命运的转折点,由此会带来科技评价的剧烈演变,利用互联网发展出新的学术评价机制将是大势所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公开数据,开放学术界公开参与评价办法,提高科技评价工作效率和开放程度,引入公开数据占一定比例的权重评价方法。科研评价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科研的质量,要把鼓励原创性、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价值作为科研评价的首要原则。
  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文》主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2014年,当我看到钱耕森教授有关“大道和生学”的一些文章时,我有所感地说:  “和生”之说,确为中国哲学最重要及最早期的概念与思想,此说也可说隐约于周易经说之中,故属于中国哲学的原生概念。鸿文联系史伯与老子加以发挥,并以大道立论,实为灼见。此说显然优于當前有人提出“共生”之说。  “大道和生学”,是耕森正在探索构建的新哲学体系。他于1951—1958年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念哲学,这是中国历
随着无所不在的计算技术(ubiquitous computing)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人们开始考虑用“u”(ubiquitous)来取代原先的“e”,描述21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与E-learning相比,U-learning将继承E-learning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的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并为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内涵。     一、u概念的提出    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发展迅
近人治学,慕效西方,多举西方哲人的理论为圭臬,为真知灼见,为解决人生与社会顽疾的秘药良方。初入清华大学求学时,我亦立志将主要精力用于攻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探究西方政治伦理之源头。通过四年的研习及其后的思考,我也终于完成了《城邦的美德》一书,奉呈诸君。  然而,在撰写《城邦的美德》过程中,我才逐渐意识到,以中西之别,论学问大小,这种境界未免太幼稚了些,且有可能使人心胸逼仄。我们绝不应看低中国传统
2018年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他与亲密战友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下文简称《宣言》)发表170周年。这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一次重要启迪和一份宝贵遗产。  ··Ⅰ··1848,一个革命的年代  《宣言》诞生于1848年,这是世界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英国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把它作为自己《革命的年代》与《资本的年代》两部作品的分界之年。法国政治
以复古的方式完成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周易》“复卦”向为易学家所重,王弼则以“反本”释“复”;《老子》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反”即“返”,老子以为即“道之动”,可见对“反”有多么重视。现代新儒家提出的“返本开新”之说,正是对这一传统更简洁明了的概括。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西学、反传统思潮及相关运动,对学术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956年7月,上海京剧院在院长周信芳的率领下,冒着酷暑赴杭一周,一对一地向浙江昆苏剧团《十五贯》剧组主要演员学习每一个人物的表演,回到上海后,8月3日,就举行了第一次彩排,而7月29日就抵达上海,开始彩色影片摄制准备工作的浙江昆苏剧团, 也观看了这场演出。此时,由草厂编著,董天野配图的小说《十五贯》已在《新民报·晚刊》连载到了近30期。当年12月,这部画图本中篇说部,就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光明日报》近期发表的署名文章《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底色》,充分肯定了本科人才培养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他强调价值引导是第一位的,“在价值引导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它们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构筑了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我们要坚持开放的姿态,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索尼博乐汇2006”北京盛大开幕    [本刊訊]10月30日,为期一周的“索尼博乐汇2006”大型展示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盛大开幕。索尼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霍华德·斯金格爵士来到中国,为此次盛会造势。  斯金格先生表示,“索尼博乐汇”如同一个小型索尼世界,在以生动的方式展示出索尼集团综合业务的同时,更显示出索尼各业务部门团结协作,充分发挥跨行业的资源优势创新业务模式,引领数字娱乐潮流
在近现代中国,曾国藩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唐明浩的《曾国藩》是很多普通历史迷的必读之物。想想也是,不但晚清士大夫们把他推为奠基“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连蒋介石都终身服膺。这都使他身上弥漫着一种“克里斯马”(charisma)的神性。相应地,他的遗著,连同他的手泽,都备受当世和后世的垂青。他的诗、文、日记、家书、编著都流传甚广,差不多跻身“经典”的席位,以至于他好像变成了一个无所不通的全才。但,真的是这
《尚书》云:“诗言志。”陆机《文赋》云:“诗缘情。”这两个观点说出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本质属性,即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的。王阳明在《罗履素诗集序》中说,诗文是一个人的“精神心术之所寓,有足以发闻于后者”。诗歌不仅可以表达情感,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精神的浸染,诗人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因为灵感的瞬间照耀,也澄明了中国文化精神一直所追求的“道”。所以我们拈出“诗明道”三个字来描述这一现象。下面我们用两首唐诗所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