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NU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融合,逐步改变了以教师、课堂或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凸现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材料和可探索的学习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探索的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宜的探究空间,学生探究的知识空间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探究的知识空间过小,答案触手可及,则缺乏探索的意义,也影响学生探究的热情;若探究的知识空间太大,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探究的目的,還会挫伤学生探索的信心。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引导学生从日历入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如果对学生提出:“观察你所带的日历,看看一年一共有多少个月?”这样的探究空间显然太小,学生一数即知,毫无意义。如果提出:“观察日历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最多。”这样探究的内容较为适宜。又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探究内容,显然就显得过大,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如果我们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做几个圆,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看一看这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有什么特征。”这样的探究内容较为适宜,学生既有兴趣知道其中隐藏的奥秘,又明确怎样去探究。
  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背景和可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广阔背景中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并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变为学生自己探究的创新过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可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背景:“有甲乙丙三位工人师傅,甲每加工25个零件,有23个及格,乙加工20个零件,有19个及格,丙加工50个零件,有47个及格。如果有一批零件要其中一位师傅加工,你会选择谁?”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实际上可转化成“求谁的合格率高”这一数学问题。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以下的可探究学习情境:上课开始,我拿着一捆36本课外书,从容地走进课堂。同学们在猜想:这节课老师让我们看课外书了。于是我指着这捆课外书说:“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你们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谁分得少?结果分完没有?”这样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活动立即在课堂上显现,有的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有的一会儿测量,有的一会儿皱眉思索,兴趣盎然,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这时,学生又产生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最后经过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给学生主动学习,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为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性学习,教师不能把现成的方法和结论告诉学生,或亲自讲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推导过程和方法与规律的寻找过程。而要通过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把盒子里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饮料筒、魔方等)按形状分类,然后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是什么样的?圆柱体的面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这些物体在桌上滚一滚,会出现什么样情况?为什么?通过学生手摸、口说、感受、体验、发现这些物体的面也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感知,经历建构新知的过程,实现“再创造”。在引导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探讨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
  四、关注课堂人文价值,体现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的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心理、修养及人生观、价值观等属性的综合体现,它对人的学习具有动力、定向、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多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提供活动、交流和探究的机会,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促使其智能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闪光点,激励他们的成功欲,培养他们乐于探究、不怕困难、奋发向上和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使其形成健康的个性;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唤起学生对教材情感的共鸣,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我没有满足一般化的灌输,肤浅地就知识教知识,而是充分地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使其知识、能力与情感协调发展,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在钟面上拔一拔,然后让学生在1分钟或2分钟内做一些事情,体现1分钟有多长?能做多少事?让学生从中体会珍惜时间,体会人生价值;在巩固练习时,我引导学生制作自己“一周生活时间卡”。通过制作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培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主动探索的意识得到了显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它只有正确的理念,而没有固定的模式,更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探索学习的灵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其他文献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运用比较能够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说明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的作用  学生一旦对学习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是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人就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基础  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教师做演示实验时,除交代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外,更重要的是提出观
“音像”一词是由“音”和“像”并列组合而成的,多用于“音像出版社”、“音像司”等单位名称和“音像制品”、“音像出版物”等复合名词中。“像”的原来含义是人的画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之一和显著特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可以改变传统的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促使其采用一些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彻底转变。本文是作者在优化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体会如下:  一、更新教学理念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
20世纪中期天然自身抗体(natural autoantibody NAA)的发现:即正常机体内在没有任何抗原主动免疫的条件下存在着低浓度的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使传统免疫学的某些经典理论受到
近日读了《当前公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载于《秘书》1998年第3期)一文,不禁为之击掌。 现在能见到的各类公文学著述(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但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
摘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幼儿园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民间游戏不仅具有促进儿童多方面发展的价值,而且还有助于幼儿园教育的管理。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体育玩具自制  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幼儿园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相对材料缺乏,内容单调,长期制约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
目的:评价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影剂9mTc-TRODAT-1的脑的SPECT/CT同机融合脑成像,在帕会森病患者及其对照组的成像特点。研究此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准确性,并通过研究其在
  本文旨在研究出生体重、孕周以及肺炎对学龄儿童肺功能的影响,通过测定37名6-9岁低出生体重儿的身高、体重、肺功能,调查孕周、儿童时期肺炎情况,并与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