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是时代所需,也是推动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重要途径。利用网络资源参与教育教学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互联网也是当今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相关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班级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作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将从互联网环境下的沟通媒 介——校讯通在教育教學中的应用来谈谈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校讯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网络技术媒介,比如校讯通、微信等网络沟通媒介。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是教师离不开的话题,把这些充满时代感和现代感的技术方式运用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去,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对班级管理和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从校讯通的使用来谈谈互联网沟通媒介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校讯通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家长都在使用校讯通,这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老师通过短信的方式,直接就能把学生在校的日常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做到家校无缝衔接。保证了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一、校讯通能有效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
在过去的家校沟通方式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老师直接和家长电话联系,电话沟通的优点是快捷方便,但是可能会影响到家长的工作。现在只要不是很紧急的事情,直接通过校讯通进行短信沟通就可以了,家长在工作之余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老师的留言,非常方便。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直接沟通。每当学校发安全通知、节假日通知或一些极端天气通知时,我们老师都要通过校讯通及时通知家长。校讯通在家校沟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校信息,协助老师进行教育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二、校讯通加强了对学生家庭作业的监控
快捷方便的校讯通让老师能够迅速给全体家长发送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家长在孩子到家之前就了解了当天的家庭作业,做到心中有数。很多学生家长都会对照当天老师发送的作业信息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进行监督,有效的督促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同时,老师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故意拖拉作业的行为,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做到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就避免了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了解的盲区。
例如小黄同学是班里一位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经常会拖拉作业。他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玩网络游戏,由于父母下班较晚,也不知道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对其学习的督促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经常都会把作业拖拉到第二天才做或者干脆不做,长此以往,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而校讯通每日发送作业的功能便为其家长监督其完成作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我也通过电话联系其家长,告诉家长老师每天都会通过校讯通发送作业,家长可以在下班后查看手机短信,进而督促并检查孩子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经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小黄在作业问题上不断进步,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其自控能力较差,当小孩子在学习习惯上出现问题时,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而校讯通这一互联网 环境下的沟通媒介为帮助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校讯通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校信息的及时反馈
面对全班几十个孩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在纠正孩子偏差行为的过程中,家庭的帮助可谓非常重要。显然,把孩子的一些在校偏差行为及时地反馈给家长非常必要,校讯通为这种及时反馈提供了可能。
比如学生小A最近上课总是犯困,虽然我提醒了几次,但是变化不大,经过询问,我才了解到小A晚上睡觉太晚,把时间都花在了玩网络游戏上,父母最近经常加班,疏于了对他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小A父母发送了校讯通短信,告知了其儿子的情况,请其父母给予配合,晚上,小A的父母也给予了回应与反馈。其次,校讯通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为反馈同一类型错误的学生行为提供了可能。
例如早晨,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最近几天经常迟到,我知道他们是在外面游荡玩耍才导致的迟到,连续两天迟到后,我就给这几个学生家长群发了短信,提醒家长就此事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长也很快回复了我,并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达到了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四、小结
生活在互联网 环境下的现代社会,我们老师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运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沟通媒介,把互联网沟通媒介和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我们教育教学的天地一定会更宽更广!校讯通让我看到了互联网 环境下网络媒介的力量,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尝试,也为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赵媛,张鹏.“互联网 ”环境下的教育新常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
[2] 张妍.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6).
[3] 杨莉.浅谈校讯通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J].考试(教研版),2012(7)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学;校讯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网络技术媒介,比如校讯通、微信等网络沟通媒介。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教学管理与教育教学是教师离不开的话题,把这些充满时代感和现代感的技术方式运用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去,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沟通效率,对班级管理和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从校讯通的使用来谈谈互联网沟通媒介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校讯通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家长都在使用校讯通,这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老师通过短信的方式,直接就能把学生在校的日常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做到家校无缝衔接。保证了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和连贯性。
一、校讯通能有效促进家校之间的沟通
在过去的家校沟通方式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老师直接和家长电话联系,电话沟通的优点是快捷方便,但是可能会影响到家长的工作。现在只要不是很紧急的事情,直接通过校讯通进行短信沟通就可以了,家长在工作之余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老师的留言,非常方便。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直接沟通。每当学校发安全通知、节假日通知或一些极端天气通知时,我们老师都要通过校讯通及时通知家长。校讯通在家校沟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校信息,协助老师进行教育管理,提高了班级管理的效率。
二、校讯通加强了对学生家庭作业的监控
快捷方便的校讯通让老师能够迅速给全体家长发送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让家长在孩子到家之前就了解了当天的家庭作业,做到心中有数。很多学生家长都会对照当天老师发送的作业信息对孩子的家庭作业进行监督,有效的督促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同时,老师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故意拖拉作业的行为,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做到及时反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就避免了家长对孩子家庭作业了解的盲区。
例如小黄同学是班里一位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经常会拖拉作业。他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玩网络游戏,由于父母下班较晚,也不知道老师每天布置的作业,对其学习的督促便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经常都会把作业拖拉到第二天才做或者干脆不做,长此以往,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而校讯通每日发送作业的功能便为其家长监督其完成作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抓手,我也通过电话联系其家长,告诉家长老师每天都会通过校讯通发送作业,家长可以在下班后查看手机短信,进而督促并检查孩子是否按时完成作业。经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小黄在作业问题上不断进步,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孩子毕竟是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其自控能力较差,当小孩子在学习习惯上出现问题时,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而校讯通这一互联网 环境下的沟通媒介为帮助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校讯通有效促进了学生在校信息的及时反馈
面对全班几十个孩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在纠正孩子偏差行为的过程中,家庭的帮助可谓非常重要。显然,把孩子的一些在校偏差行为及时地反馈给家长非常必要,校讯通为这种及时反馈提供了可能。
比如学生小A最近上课总是犯困,虽然我提醒了几次,但是变化不大,经过询问,我才了解到小A晚上睡觉太晚,把时间都花在了玩网络游戏上,父母最近经常加班,疏于了对他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小A父母发送了校讯通短信,告知了其儿子的情况,请其父母给予配合,晚上,小A的父母也给予了回应与反馈。其次,校讯通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为反馈同一类型错误的学生行为提供了可能。
例如早晨,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最近几天经常迟到,我知道他们是在外面游荡玩耍才导致的迟到,连续两天迟到后,我就给这几个学生家长群发了短信,提醒家长就此事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家长也很快回复了我,并对孩子进行了批评教育,达到了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四、小结
生活在互联网 环境下的现代社会,我们老师必须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运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沟通媒介,把互联网沟通媒介和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我们教育教学的天地一定会更宽更广!校讯通让我看到了互联网 环境下网络媒介的力量,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有了更多的尝试,也为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赵媛,张鹏.“互联网 ”环境下的教育新常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
[2] 张妍.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教师教学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7(6).
[3] 杨莉.浅谈校讯通对班主任工作的影响[J].考试(教研版),2012(7)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