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大学生国耻教育探析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高校大学生国耻教育攸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分层深刻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心态、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了大学生国耻教育的开展。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践,探讨大学生国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从新的视角指出加强大学生国耻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分层; 国耻教育; 现状;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D641;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1-0070-05
  国耻教育指用国家、民族发展史上因落后挨打而遭受欺辱的羞耻史实来对国民进行教育,以达到警示民众勿忘国耻的目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分化、阶层断裂,深刻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心态、价值观念的变迁,影响了大学生国耻教育的开展。大学生国耻意识的消弭和缺失是当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历史的忘记即意味着背叛。毛泽东曾指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多次倡导“学一点历史”。邓小平则要求“要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并且提出“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2011年习近平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提出要“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2],旨在说明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以达到知耻、明耻和雪耻目的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有针对性地通过兼具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特点的“纲要”课对大学生进行国耻教育,探析大学生国耻意识的缺失及其成因,剖析社会分层对大学生国耻教育的影响,提出大学生国耻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是“纲要”课教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一、大学生国耻意识缺失的基本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3]大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但部分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国耻意识的淡漠和缺失。
  1.大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兴趣相对不足
  有学者指出,教育是学习的产物,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便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4]而大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是当前高校“纲要”课教学中的普遍问题。首先,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历史基础知识,对相关历史常识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其次,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无足轻重。再次,部分大学生对历史知识虽有一定兴趣却难以将学习引向更高层次,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如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八卦历史和另类野史,“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尤其是恐惧历史考试”[5]。
  2.大学生的国耻意识消弭、国耻认知欠缺
  天津教育报的记者曾经于2007年9月18 日在天津市的几所高校做了一次关于“九一八事变”的随机问卷调查。有大学生对记者说:这些历史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的,现在早就忘了。“我们又不是历史系的学生,谁还记得那些历史事件?”[6]作为中华民族的国耻日,“九一八事变”值得中国民族刻骨铭心记忆,而作为我国青年群体精英部分的大学生,其历史知识却如此匮乏,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个民族历史上经历的灾难和耻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民族的国民没有从中汲取教训以避免悲剧重演。
  二、大学生国耻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国耻意识缺失现象是由社会大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合力导致的结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世情方面
  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恢宏背景掩饰了国耻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并削弱了国耻教育的力度。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极力推行“和平演变”政策,持续通过影视、书籍、互联网和游戏软件等途径和方式对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型的青少年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国人对上述现象的危害程度缺乏足够警觉和重视,从而导致国耻教育的力度被削弱。
  另一方面,国际局势的长期和平态势使国耻意识日渐淡薄。青年大学生处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华民族屈辱史的感受仅仅来源和存在于书本和影视之中,他们对于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认知远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一辈人感觉深切。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从小到大受到多方呵护与关爱,其生活环境安逸舒适,基本上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由于缺乏治乱安危和新旧生活的对比感受,因而导致其国耻意识日趋淡薄。
  2.国情方面
  首先,社会分层导致民众过度追逐经济利益而漠视国耻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福利而来的社会分层加剧了社会分化、阶层断裂,深刻影响着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的变迁。每个社会成员都努力致富而避免使自己沦入贫困阶层。因此,追逐经济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成了普罗大众的普遍心态,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嬗变,部分人甚至出现道德滑坡,更遑论重视国民的爱国教育,即便是令人刻骨铭心的国耻教育。譬如,由于“九一八”谐音“就要发”,不少商家仍然选择在9月18日开张营业。2002年,市民辜先生以佛山某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专卖店在报纸刊登“9·18是一个开心的日子”的开业广告伤害了自己感情为由,将其告上法庭,表示要运用法律手段唤醒一些商人的爱国意识。[7]又如2006年郑州一家广告公司为了趋利而进行国耻娱乐化,导致其店庆事件炒得沸沸扬扬。[8]更有甚者,安徽黄山市一景区推出“鬼子进村”的所谓旅游项目,即让游客扮作侵华日军并手持“三八大盖”押着“花姑娘”这一“消费国耻”的极端行为。[9]浙江温岭则惊现身着日军服饰装作调戏新娘子闹洞房的“奇葩”方式,而周围的亲朋好友则笑作一团。[10]事实上,上述以消费民族历史、调侃民族苦难的所谓纪念国耻来获取经济利益或“娱乐国耻”的闹剧不仅关乎私德问题,而且凸显了历史认知的荒漠化与伦理价值的丧失,已经构成对国人爱国之心的严重践踏。   其次,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导致全民教育中国耻教育的力度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威望日益提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形势黄皮书》,其在《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0)》中对包括西方七国和金砖四国在内的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中国排名第七。[11]社会各界多强调中国的发展壮大和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国耻却被逐渐淡忘,“和平鸽和橄榄枝挡住了人们的双眼,天下太平无战事”,因此,更要注意从居安思危的角度来看待国耻教育的紧迫性。[12]
  再次,国家层面国耻教育宣传的力度欠缺。当前国耻日纪念尚未纳入国家的层面。人们普遍重视包括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在内的西方节日,或者一些演艺明星的生卒日期。记者对天津若干中学进行九一八国耻日调查时,有学生就表示青年学生大多关注当红明星的出生年月日。[13]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很多知名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倡议设立法定国耻日[14]的反响不甚强烈且支持力度微弱。当前国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小、形式单一、经费紧张、工作不到位,对民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一些地方领导则对其关心重视不够,从而直接降低了国耻教育的宣传效果。
  3.国耻教育的主体方面
  第一,高校历史教学中对国耻教育的淡化。“纲要”课常规教学中仍然难以跳出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等条框式教学的窠臼,尚未真正体现三维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国耻教育也未能真正实现。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国耻国难教育在有些地方被淡化、在消失”[15]。高校历史教学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高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国耻教育的氛围,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多数高校在国耻国难教育方面开展的活动寥寥无几,即便有所活动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是出于应付舆论的应景之作,或是个别学生的专利。部分高校在重要国耻日前后难以组织相关国耻纪念活动,即便是“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国耻日前后,就连小型活动诸如征文、演讲、手抄报之类的活动也难以组织,至于其他国耻日则更未受到关注。
  第二,社会分层下的大学生普遍热衷于就业、职业等问题而漠视国耻教育。社会转型期举国上下追求经济发展成为一致的最高目标,社会分层下不同阶层之间经济、社会地位的差距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理想追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日趋功利化,过多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缺失。据云南省教育厅对云南26所高校170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社会治安、大学生就业、腐败、人口素质和贫富差距问题成为大学生最值得关注的前五类社会问题。[16]而精神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不再属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国耻教育则更是被有意或无意地置于次要位置。
  第三,大学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心理素质尚未健全。长期生活于和平环境的人们容易忘记国家曾经遭受到的耻辱。而青少年因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缺乏,不善于把新、旧中国加以比较,无法深入了解我国人民经历了何等千辛万苦的斗争才结束了半殖民地的状态,无法深入了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17]18至22岁的大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不断增长,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强烈,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但其思维发展表现出表面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全面辩证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缺乏,对社会道德行为的评价容易失之表面化。因此,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需要由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需要系统地重构历史知识,将其运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并对其后学习产生自觉的直接影响。
  三、大学生国耻意识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和平演变战略分裂或演变中国的国际环境下,要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亟需加强大学生的国耻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发掘“纲要”课中国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蕴以彰显国耻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国耻教育的实质即爱国教育。通过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对华侵略及其所犯罪行,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苦难史,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地阻碍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18]。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总根源。以近代国耻为切入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知耻而后勇”。在《振兴中华》中邓小平指出:“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联想到1900年入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要懂得一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19]“纲要”课进行国耻教育的目的是让民族悲剧不再重演,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认识到国荣我荣,国耻我耻,自觉弘扬爱国传统,自觉抵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当前国际局势尤其是中国周边亚太地区局势趋于紧张,美国亚太战略发生移变,日本右翼势力趋于抬头,国际势力合谋构筑对华战略包围圈。通过“纲要”课进行国耻教育,重温毛泽东“落后就要挨打”和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深刻论述,有助于教育青年学生审视历史,铭记民族苦难史,激发爱国热情,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民族精神,谨记国人同心共谋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中国古代先哲孕育生成了一整套“耻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伦理”对个体德性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国民性格的塑造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应将其纳入国耻教育的范畴。
  2.恰当处理国荣、国耻意识的关系
  兼具国荣、国耻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纲要”课教学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高校历史教育中重视民族自豪感等国荣意识的培养,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国耻意识的培养。“纲要”课应当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国意识观念。首先,大学生应具备民族自豪感。其次,大学生还应具备国耻意识。国耻意识较之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01).
  [4] 罗崇敏.天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4.
  [5][13]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
  [6] 徐德明,魏颖.八成学生说不清九一八事变[N].天津教育报,2007-09-19(02).
  [7] 孙潇,王晓卫,虞南.云南省大学生怎样看世界[N].云南日报,2004-09-08.
  [8] 冯荆育.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5.
  [9] 不要在麻木的娱乐中忘却国耻[DB/OL].[2014-04-26].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7/17/content_
  4844963.htm.
  [10] 时言平.“抢花姑娘”是在消费“国耻”[N].山西晚报,2011-08-04(A04).
  [11] 温岭男子扮“太君”闹洞房调戏“花姑娘”[DB/OL].光明网,http://lady.gmw.cn/2015-01/20/content_14572259.htm,[2015-01-20].
  [12][21] 曾佑忠,王永生.综合国力中国排名第七[N].法制晚报,2009-12-24(A15).
  [14] 王燕萍,李晓玲.应把每年7月7日定为“国耻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4-07-8(03).
  [15] 魏运享.国耻国难教育决不能淡化消失[N].中国教育报,2007-09-18(01).
  [16] 孙潇,王晓卫,虞南.云南省大学生怎样看世界[N].云南日报,2004-09-08.
  [17]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
  [20] 王晓广.高校大学生耻感文化建设刍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07.
  [22] [印]泰戈尔.民族主义[M].谭仁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3] 周明学.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爱国主义教育[J].历史教学,2010(5):19.
  [24] 侯中军.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及其评判标准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9(1):64-84.
  [25] 世界驰名商标排行榜[DB/OL].人民网,http://ip.people.com.cn/GB/8539617.html,[2008-12-18].
  [27] 王燕,翟宇.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58.
  [28] 中国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决定 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N].人民日报,2014-02-28(01).
  [29] “国家公祭网”昨上线[N].南京日报,2014-07-07(A1-A2).
  [30] 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02).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基本的步骤、优化开展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课;优化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点,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关系、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等方面展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并把坚持群众生态利益放在首位、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动力以及实现执政逻辑的新转变、坚持多维 关
【摘 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国学传统文化底蕴和“至善至正”的校训有机渗透,把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拓展到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中去,使之沉淀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特色,全面改观学生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使社团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  【关键词】校本特色;传统文化;社团建设  学校地处西关,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环境教育的角度看来,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必要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同时加强课余文化和舆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形成优良作风。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
有一天,我正在睡觉,忽然听到一阵鸟儿的歌声,还闻到了一片清香。我睁开眼睛一看,呀!眼前一片绿色!我怎么来到了森林里?我坐起来准备起床,怎么床在动呢?我低头一看,原来我的床是一朵巨大的王莲,漂浮在空中,我穿着鲜花和绿叶做成的裙子,戴着水果做成的王冠,像童话书里的森林仙子。床边长着粗壮碧绿的藤蔓,可以做我的秋千,轻雾是我的纱帐,碧绿的草地是我的地毯。我的頭发好长,都到脚后跟了,风吹起我的长发飘呀飘……
摘要:文章在深入解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基础上,借鉴经典的四因素模型,通过对复旦大学108名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括外部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人际关系在内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指导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提升工作绩效和发展专业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胜任力模型  DO
【摘 要】 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关注初高中衔接,关键是选准教学落脚点,深刻认识初中知识及其对应的方法、结构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具体而言,包括微观层面上具体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中观层面上研究套路的普适性和宏观层面上核心问题的一致性.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核心问题;研究套路;知识联系.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只盯着中考这点“眼前利益”,而应该站在“立德树人”、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入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高校机关党建、改进机关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工作是机关干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机关干部要在开展联系学生班工作中明确调研员、解说员、宣讲员、支持者“三员一者”的工作定位,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热心帮助、及时反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机关干部; 作风建设; 联系学生班
【摘 要】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根据本校及自身教学经验,对“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学后教  
摘 要: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解放思想与柏格森的绵延时间概念都以论证自由为落脚点,二者在问题域上存有交叉重合。在思维方式上借助二重性时空理论解读无产阶级解放思想,在物理时空维度下,人类解放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无产阶级解放是其相对意义上的最后环节;在绵延时间维度下,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相互交织,形成互动统一的运动过程,无产阶级解放浓缩地包含着人类解放。  关键词:无产阶级解放;人类解放;绵延;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