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根据本校及自身教学经验,对“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学后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但在目前教研实践和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并非易事。如何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使讨论顺利开展并不断深入等等,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特点,从情境氛围入手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直率,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表现欲特强,敢想敢说。这样的特点,很利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因此,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合作学习”是良好的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没有清楚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情境让学生开始学习数学就有合作的意识。如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课《数一数》,利用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合作”的概念: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校园,看看里面有些什么?需要全班同学的帮忙,把各种人或物找一找,并把数量都数出来。(一边出示情境图)
孩子们一下子全进入了“帮忙找”的活动中。这一活动环节完成后,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在大家的合作完成的,我们的数学学习就需要你找这我找那,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合作来完成的。学生们会为这老师需要的成果有自己的一份感到特别的高兴。接下来的环节,整理刚才凌乱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老师又需要大家的帮忙,把这些数学信息(指板书)整理整理。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整理?
生1:给他们排队,从1开始排到10。
生2:从10开始排到1。
师:都有办法。现在你们的学具袋里都有这些图与相对应的数字,同桌两人一起摆,看哪两个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生:(操作)。
这环节过后老师把所有表现突出的同桌两个同学都表扬,并让他们说说两个人是怎样做得这么好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分工合作带来的喜悦。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小学数学第一课中便有了合作交流的精神,体现了合作交流给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觉得教师们不需要顾虑:低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合作交流。他们是完全可以开展,只是在最初形式和内容都会简单一些。关键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契机中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创造良好的情境让这种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了合作交流这意识。
二、合理设计,让合作有序
要在课堂中落实合作学习,教师是要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不是一般模仿,它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去设计。不是我们设计的内容有多深奥而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智慧,而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围绕老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能在小组中、在合作中各有收获,各有发展,这才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予明确的指导,让学习活动进行得更有序更有效。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这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会准备好合作所需要的材料,一下子出示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有时候这样会出现一种混乱,甚至让学生无从做起。一次,在校内同级“一课多上”的教研中,发现一位年纪稍大的老师上《图形的拼组》(二年级上册),讲完几种图形的特征后就把所有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若干)与任务交给学生,“现在大家在小组内拼一拼,看看可拼出什么图形”。结果,除了一两组有留意过书本插图的同学会有根据地拼,其他小组都显得有点混乱了,有的用所有的图形拼在一起,有的分别用同样的图形各自为营分别拼成三个大大的图形。有的甚至拿着多出来的一两个图形不知往哪里放。其实在这里,小组合作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一下,“同学们把两个长方开拼在一起看能拼出什么不同的图形,三个、四个呢?试试看。”操作完这个以后让大家再用正方形、三角形分别试一试。这样引导学生会让活动开展得更有序,效果会更好。
三、巧妙分组,促进相互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应该有所准备,对每一个小组里的人员分配应该是有所思考。例如在同一个小组里,哪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和可以带动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哪些敢于表达的学生可以带动一些沉静寡言的学生……这样巧妙地分配,更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抓好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形成这种学习方式,并接照其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好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学习目的。
四、优化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中会起到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合作学习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数学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这一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的引入“基础分”与“奖励分”的评价方法。基础分指教师根据学生前次的测试成绩、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平时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定在本次测试中所应达到的分数;奖励分指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拿到基础分后,每位成员都会得到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还把合作学习中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样就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既促使整个评价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转移,又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小组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热情,共同进步。
实际教学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是:
1. 基础分。在每次测试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制定基础分,对测试后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达到基础分的小组进行奖励,奖励方法是在每个学生的测试分数上加5分作为本次测试的总分。
2. 奖励分。对小组评价设计的评价表,评价项目可包括两方面,一是合作学习过程,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组长是否能快速高效的组织好成员,分配好角色;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严格遵守小组活动规则;小组讨论结束汇报结果时,是否能积极、主动,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声音响亮;解决问题是否方法多样,是否能从多角度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即小组成员是否有创新能力。二是合作学习结果,主要涉及合作任务是否准时完成、合作任务完成的程度和效率等。
教师也要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等结合起来。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等,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实践说明在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获取数学技能和思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课堂改革的实践者,我将用实践去探究、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堂改革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服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学后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但在目前教研实践和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并非易事。如何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使讨论顺利开展并不断深入等等,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特点,从情境氛围入手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直率,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表现欲特强,敢想敢说。这样的特点,很利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因此,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合作学习”是良好的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没有清楚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情境让学生开始学习数学就有合作的意识。如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课《数一数》,利用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合作”的概念: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校园,看看里面有些什么?需要全班同学的帮忙,把各种人或物找一找,并把数量都数出来。(一边出示情境图)
孩子们一下子全进入了“帮忙找”的活动中。这一活动环节完成后,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在大家的合作完成的,我们的数学学习就需要你找这我找那,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合作来完成的。学生们会为这老师需要的成果有自己的一份感到特别的高兴。接下来的环节,整理刚才凌乱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老师又需要大家的帮忙,把这些数学信息(指板书)整理整理。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整理?
生1:给他们排队,从1开始排到10。
生2:从10开始排到1。
师:都有办法。现在你们的学具袋里都有这些图与相对应的数字,同桌两人一起摆,看哪两个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生:(操作)。
这环节过后老师把所有表现突出的同桌两个同学都表扬,并让他们说说两个人是怎样做得这么好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分工合作带来的喜悦。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小学数学第一课中便有了合作交流的精神,体现了合作交流给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觉得教师们不需要顾虑:低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合作交流。他们是完全可以开展,只是在最初形式和内容都会简单一些。关键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契机中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创造良好的情境让这种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了合作交流这意识。
二、合理设计,让合作有序
要在课堂中落实合作学习,教师是要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不是一般模仿,它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去设计。不是我们设计的内容有多深奥而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智慧,而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围绕老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能在小组中、在合作中各有收获,各有发展,这才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予明确的指导,让学习活动进行得更有序更有效。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这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会准备好合作所需要的材料,一下子出示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有时候这样会出现一种混乱,甚至让学生无从做起。一次,在校内同级“一课多上”的教研中,发现一位年纪稍大的老师上《图形的拼组》(二年级上册),讲完几种图形的特征后就把所有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若干)与任务交给学生,“现在大家在小组内拼一拼,看看可拼出什么图形”。结果,除了一两组有留意过书本插图的同学会有根据地拼,其他小组都显得有点混乱了,有的用所有的图形拼在一起,有的分别用同样的图形各自为营分别拼成三个大大的图形。有的甚至拿着多出来的一两个图形不知往哪里放。其实在这里,小组合作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一下,“同学们把两个长方开拼在一起看能拼出什么不同的图形,三个、四个呢?试试看。”操作完这个以后让大家再用正方形、三角形分别试一试。这样引导学生会让活动开展得更有序,效果会更好。
三、巧妙分组,促进相互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应该有所准备,对每一个小组里的人员分配应该是有所思考。例如在同一个小组里,哪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和可以带动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哪些敢于表达的学生可以带动一些沉静寡言的学生……这样巧妙地分配,更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抓好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形成这种学习方式,并接照其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好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学习目的。
四、优化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中会起到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合作学习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数学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这一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的引入“基础分”与“奖励分”的评价方法。基础分指教师根据学生前次的测试成绩、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平时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定在本次测试中所应达到的分数;奖励分指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拿到基础分后,每位成员都会得到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还把合作学习中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样就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既促使整个评价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转移,又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小组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热情,共同进步。
实际教学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是:
1. 基础分。在每次测试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制定基础分,对测试后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达到基础分的小组进行奖励,奖励方法是在每个学生的测试分数上加5分作为本次测试的总分。
2. 奖励分。对小组评价设计的评价表,评价项目可包括两方面,一是合作学习过程,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组长是否能快速高效的组织好成员,分配好角色;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严格遵守小组活动规则;小组讨论结束汇报结果时,是否能积极、主动,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声音响亮;解决问题是否方法多样,是否能从多角度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即小组成员是否有创新能力。二是合作学习结果,主要涉及合作任务是否准时完成、合作任务完成的程度和效率等。
教师也要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等结合起来。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等,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实践说明在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获取数学技能和思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课堂改革的实践者,我将用实践去探究、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堂改革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