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在历史新课导入中运用快乐教学法?作者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四种具体方法:首先,在导入中改变文字的静态呈现方式,改为动画、图片、视频等动态呈现;其次,在导入中加入趣味小游戏或者问题;再次,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感受当时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最后,通过对学生的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导入 快乐教学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正是在这一指导方针之下,我校开展了“轻负高效”的实践,而我在实践中发现,要做到轻负高效,前提必须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乐事,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继而增强我要学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教学法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通过老师的乐教引发学生的乐学。
历史这门学科涉及的范围极广,时间跨度大,横向、纵向的比较较多,要掌握必须熟记知识点,包括事件、意义和背景等。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将教学内容和作业都尽可能地在课上完成,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达到轻负高效的学习目的。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快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形式固然重要,但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如何运用快乐教学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呢?我认为,一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快乐,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导入中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动态呈现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应多采用图片和动画,减少文字呈现,在导入中改变以往文字呈现的方式,变静止内容为动态内容。
进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导入时我没有将书上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FLASH,以动画片的形式把整个官渡之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这堂课的乐趣,再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知识,不至于学习单调、乏味。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内容多为政策理论,为了在枯燥的内容中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我特地在导入部分加入了不少台湾明星和台湾水果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时候问学生:“你知道这些明星都是来自哪里吗?”通常这个年龄的学生都是追星族,基本上能回答出来自台湾。然后我再提问:“大家知道这个歌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到大陆开演唱会的吗?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吗?”通过这样的设疑,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二、趣味参与
总体来说,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如背景、意义等变为学生喜闻乐见、好学易接受的东西,需要在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工夫。
例如,导入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猜谜。一上课我先介绍:“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著名的总统,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中,美国人选出了他们心目中认为贡献最大的总统,第三名是华盛顿,第二名是罗斯福,那第一名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纷纷猜测,把自己知道的总统都报上来。等到有学生猜对的时候,我提问:“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会这么高啊?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由此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学习这一课,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情境再现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大变革时代》为例,在导入的时候,我事先安排了班级里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排演了一场简短的情景剧,一位学生扮演商鞅,一位学生扮演旧贵族,三位学生扮演旧贵族的代表,演的是商鞅变法前夕,商鞅与旧贵族进行的一场舌战。台上表演的學生演得到位,台下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既将书上的理论知识以情景剧的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管是演的还是看的,都仿佛回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亲临历史一般,接下来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时就会很投入。
除了可以安排学生表演重现历史场景外,还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片段,带领学生回到那段历史中。如导入《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因为要介绍玄奘西游,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告别唐太宗,踏上西行之路的片段。这部电视剧学生都看过,在课堂上播放更是觉得亲切,自然而然就融入这段历史。接着我说:“我们都知道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那么真实的玄奘西游和我们所看过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呢?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知道了,而且你还会发现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四、激励表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激趣、激情、激志,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疑、激思、激智,开发学生的心智。还要给学生的“乐学”不断提供“能源”,这就是激励性原则的要求。
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复习导入的方式,我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的内容,并提问条约中割让了我国的哪块领土,答案是香港岛,这个问题是我上堂课特别强调的,不是香港,因为香港岛只是香港的一部分。我认为学生肯定都能答出来,结果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香港。然后有的学生反应过来,急忙改口说是香港岛。本来我想批评他们,但是转念一想,这些孩子每天要学那么多功课,要记的知识何其多,就算忘记了也情有可原,何况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于是我说:“很好,你们说到了香港,方向是对了,但是你的领土是不是割得有点多了啊?”我这样一说,学生都笑了。于是我再问:“到底是割了哪里啊?”他们齐声答:“香港岛。”我说:“很好,现在你们的印象应该更深刻了吧?我相信大家现在都能掌握了,以后也不会忘记,是吗?”这样的一堂课氛围是轻松的、愉悦的,使得学生愿意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教与学。在快乐教学中,以情感因素施教,教师是主体。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熏陶、激励、凝聚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有学识且和蔼可亲的,当他们犯了错误一味地去批评和打击,只会让他对老师越来越反感,从而也反感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尊重、愿意接纳学生的想法、做法,其实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才能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乐意学习。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乐学精神,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直至走上社会,在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好学、乐学基础上,进一步撷取人类创造并积累的知识财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导入 快乐教学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正是在这一指导方针之下,我校开展了“轻负高效”的实践,而我在实践中发现,要做到轻负高效,前提必须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件乐事,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继而增强我要学的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乐教学法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提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即通过老师的乐教引发学生的乐学。
历史这门学科涉及的范围极广,时间跨度大,横向、纵向的比较较多,要掌握必须熟记知识点,包括事件、意义和背景等。初中历史教师应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将教学内容和作业都尽可能地在课上完成,以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达到轻负高效的学习目的。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快乐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形式固然重要,但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乐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如何运用快乐教学法,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呢?我认为,一堂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校的快乐,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在导入中创设快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动态呈现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活泼、好动、好奇心重,应多采用图片和动画,减少文字呈现,在导入中改变以往文字呈现的方式,变静止内容为动态内容。
进行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的导入时我没有将书上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而是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FLASH,以动画片的形式把整个官渡之战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这堂课的乐趣,再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知识,不至于学习单调、乏味。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内容多为政策理论,为了在枯燥的内容中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我特地在导入部分加入了不少台湾明星和台湾水果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时候问学生:“你知道这些明星都是来自哪里吗?”通常这个年龄的学生都是追星族,基本上能回答出来自台湾。然后我再提问:“大家知道这个歌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到大陆开演唱会的吗?祖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吗?”通过这样的设疑,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
二、趣味参与
总体来说,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将抽象的内容如背景、意义等变为学生喜闻乐见、好学易接受的东西,需要在教学的趣味性上下工夫。
例如,导入学《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我就安排了一个简单的猜谜。一上课我先介绍:“在美国的历史上出现过多位著名的总统,在美国的一次民意测验中,美国人选出了他们心目中认为贡献最大的总统,第三名是华盛顿,第二名是罗斯福,那第一名大家知道是谁吗?”学生纷纷猜测,把自己知道的总统都报上来。等到有学生猜对的时候,我提问:“那大家知道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心中的地位会这么高啊?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由此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学习这一课,在饶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
三、情境再现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以《大变革时代》为例,在导入的时候,我事先安排了班级里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排演了一场简短的情景剧,一位学生扮演商鞅,一位学生扮演旧贵族,三位学生扮演旧贵族的代表,演的是商鞅变法前夕,商鞅与旧贵族进行的一场舌战。台上表演的學生演得到位,台下学生兴趣盎然,这样既将书上的理论知识以情景剧的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又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管是演的还是看的,都仿佛回到战国时期的秦国,亲临历史一般,接下来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时就会很投入。
除了可以安排学生表演重现历史场景外,还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的片段,带领学生回到那段历史中。如导入《对外友好往来》一课时,因为要介绍玄奘西游,所以我设计的导入是播放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告别唐太宗,踏上西行之路的片段。这部电视剧学生都看过,在课堂上播放更是觉得亲切,自然而然就融入这段历史。接着我说:“我们都知道电视剧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那么真实的玄奘西游和我们所看过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呢?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会知道了,而且你还会发现电视剧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通过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四、激励表扬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激趣、激情、激志,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激疑、激思、激智,开发学生的心智。还要给学生的“乐学”不断提供“能源”,这就是激励性原则的要求。
如教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复习导入的方式,我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的内容,并提问条约中割让了我国的哪块领土,答案是香港岛,这个问题是我上堂课特别强调的,不是香港,因为香港岛只是香港的一部分。我认为学生肯定都能答出来,结果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香港。然后有的学生反应过来,急忙改口说是香港岛。本来我想批评他们,但是转念一想,这些孩子每天要学那么多功课,要记的知识何其多,就算忘记了也情有可原,何况他们已经意识到错误。于是我说:“很好,你们说到了香港,方向是对了,但是你的领土是不是割得有点多了啊?”我这样一说,学生都笑了。于是我再问:“到底是割了哪里啊?”他们齐声答:“香港岛。”我说:“很好,现在你们的印象应该更深刻了吧?我相信大家现在都能掌握了,以后也不会忘记,是吗?”这样的一堂课氛围是轻松的、愉悦的,使得学生愿意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教与学。在快乐教学中,以情感因素施教,教师是主体。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熏陶、激励、凝聚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喜欢的老师应该是有学识且和蔼可亲的,当他们犯了错误一味地去批评和打击,只会让他对老师越来越反感,从而也反感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尊重、愿意接纳学生的想法、做法,其实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失去面对错误的勇气,失去尝试、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真正明白自己的问题,改正错误,才能把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个人的发展,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乐意学习。
“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乐学精神,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直至走上社会,在已养成的学习习惯与好学、乐学基础上,进一步撷取人类创造并积累的知识财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