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两大阵营同时勾勒,主导者是教师,主演者是学生,怎样才能使两个阵营完美、有机地融合起来,使艺术形体更加完美,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数学课堂的优化仅仅是这门艺术的一个道白,仅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无疑也是一道价值颇丰的佳肴。
教育观念的更新,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向我们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坚持主、客体的统一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思维训练,注意反馈信息几方面,谈谈如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正确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简单经验。
一、注重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谈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情感前提,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特别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条件。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科兴趣程度不同。排除其它原因,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这样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课堂教学来讲,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教学中,首先不要冷落学困生,对他们要时刻关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挖掘他们转化的潜在的动力,满足他们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
另外还要注重优等生的特长发展。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发挥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其在学习上更主动、更积极。具体的讲,就是对他们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科学适度的点拨,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对优等生的学习要有较高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使他们在数学学科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有所突破,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特长的学生。
2、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征,适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举一些分数,然后教师作出判断。这时学生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习动机强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判断规律。
(2)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比较单纯,理解能力弱,教学时可采用直观教学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产生。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牢固地记忆。
3、设计数学游戏,保持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设计数学游戏进行练习。如:对口令、找朋友、接力夺冠等。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有这样一道例题:“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明每天看10页,看了5天,还有多少页没有看?”要求还有多少页没看,必须知道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而小明看了多少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必须根据每天看10页,看了5天这两个条件求出,然后从这本书中的页数减去已经看过的,才是所求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矫正补救
信息反馈存在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反馈信息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调节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要随时收集讲授知识、回答问题、演示操作、观察比较、读书质疑、板演练习等教学环节中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快节奏地分析处理、矫正,再次传递,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非常重要,有些信息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才产生的,教师可简捷指明原因,让学生自我调节。
相反,一些信息表明学生在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出了毛病,对此要舍得花时间,变换讲授措施,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矫正补救。如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把“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理解成“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这时就要从标准量的确定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且采用事例,通过计算证明来纠正这种错误。以上例证说明反馈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科学合理。
教育观念的更新,优化课堂教学的探索,向我们提出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既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客体,又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坚持主、客体的统一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思维训练,注意反馈信息几方面,谈谈如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正确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简单经验。
一、注重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谈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有三个,其中之一就是情感前提,学习兴趣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心理因素,特别对小学生的学习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条件。
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学科兴趣程度不同。排除其它原因,师生关系是重要的因素。甚至可以这样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从课堂教学来讲,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教学中,首先不要冷落学困生,对他们要时刻关注,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挖掘他们转化的潜在的动力,满足他们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
另外还要注重优等生的特长发展。因此,教师更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发挥意志、性格等情感因素的作用,使其在学习上更主动、更积极。具体的讲,就是对他们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科学适度的点拨,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对优等生的学习要有较高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使他们在数学学科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有所突破,成为全面发展且具有特长的学生。
2、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兴趣。
(1)创设情景,引起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征,适时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举一些分数,然后教师作出判断。这时学生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习动机强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判断规律。
(2)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比较单纯,理解能力弱,教学时可采用直观教学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纸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感知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产生。这样学生的兴趣浓厚,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印象,牢固地记忆。
3、设计数学游戏,保持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可设计数学游戏进行练习。如:对口令、找朋友、接力夺冠等。
二、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有这样一道例题:“一本故事书有80页,小明每天看10页,看了5天,还有多少页没有看?”要求还有多少页没看,必须知道小明已经看了多少页,而小明看了多少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必须根据每天看10页,看了5天这两个条件求出,然后从这本书中的页数减去已经看过的,才是所求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注意信息反馈,及时矫正补救
信息反馈存在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反馈信息一方面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调节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要随时收集讲授知识、回答问题、演示操作、观察比较、读书质疑、板演练习等教学环节中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快节奏地分析处理、矫正,再次传递,以提高教学效果。
对反馈来的信息进行正确、全面地分析非常重要,有些信息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只是因为特殊的原因才产生的,教师可简捷指明原因,让学生自我调节。
相反,一些信息表明学生在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上出了毛病,对此要舍得花时间,变换讲授措施,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矫正补救。如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把“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理解成“乙比甲少几分之几。”这时就要从标准量的确定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且采用事例,通过计算证明来纠正这种错误。以上例证说明反馈信息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