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具操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数学学习和动手操作紧密相连。但在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操作中,普遍存在动手操作时间少,徒有形式,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的操作学具呢?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学具操作的有效准备与组织,动手实践时的时机和参与,动手操作后的有效引导交流与内化等方面阐述低年级数学学具有效操作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关键词】学具 有效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处在具体运演阶段,他们对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往往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动手操作便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
现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不少让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力求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有效。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活动都游离于学生思维之外,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常看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使这些操作变得无效,甚至浪费了宝贵教学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搭建有效的操作,真正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思考和实践。通过几年的教学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特点,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要提高学具操作有效性,就要求操作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只停留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考虑:这个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操作预设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深入地去想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操作走向实质。
二、调动学生思维兴趣,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只有把握恰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操作中,如何把握好时机呢?如在二年级认识对称图形的练习中有一题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对称图形,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一半同学认为是对称,一半同学认为不是对称,两种意见起了争论。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意见,老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制造并利用这些理解差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由此凸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自然地为教学的有效切入创造了最佳时机。师:“双方学生都很自信,但最终只能是一方正确。那双方来说一下观点,看谁能说服对方。”师让认为是的一方先说,生:“我认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对称图形。”师问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不同意”。师对着认为是对称图形的同学说:“你还不能说服他,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可以动手折一折。”师:“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帮他折一折”。生:“愿意。”全班同学操作验证,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师:“看来,有时我们的眼睛会看错,有些图形看上去是,但却不是,有些图形看上去不是,但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有你疑惑时,可以动手折一折。”在这里利用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制造矛盾,组织双方争论,在抽象辩论不能化解矛盾时适时引导学生用操作来验证,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教师组织引导,提高操作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数学学具的操作或是观察,都应该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明确操作所达成的目的。并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在进行有难度的操作时,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节省了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如在一年级人民币单元,小红买笔要用1元3角钱,该怎么付钱?有学生回答说付1元和3角。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3角的人民币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拿出人民币学具,试着取1元3角钱,怎么取?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操作,操作过程也是井然有序。操作中,老师听到同桌轻声交流着不同的意见,并且有很多学生还知道了刚才同学为什么错。这就显得操作非常有效率和有意义,这样的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二)教师要加强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学习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致,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操作中老师不要过分的苛求操作水平的整齐划一,而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操作时间的掌握,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问题上。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提升操作内涵。
总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要认识到位,把握好实际,精心设计,科学指导,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中去,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为培养更多会学习,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著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出版社 2006年
[3]聂艳军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关键词】学具 有效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处在具体运演阶段,他们对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往往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动手操作便成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不仅能有效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有积极意义。
现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不少让学生参与的操作活动,力求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有效。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操作活动不难发现,其中许多活动都游离于学生思维之外,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常看到为操作而操作的现象,学生的操作是教师指令下的行为,使这些操作变得无效,甚至浪费了宝贵教学时间,得不偿失。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搭建有效的操作,真正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思考和实践。通过几年的教学和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学具操作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特点,有意注意难以持久,特别是低年级,常有不少学生在摆弄学具时常被学具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要提高学具操作有效性,就要求操作活动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决不能只停留于形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考虑:这个学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要通过操作预设解决什么问题?……只有深入地去想这些问题,才能使学具操作走向实质。
二、调动学生思维兴趣,把握学具操作时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具操作中,教师只有把握恰好的时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具操作成为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操作中,如何把握好时机呢?如在二年级认识对称图形的练习中有一题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对称图形,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一半同学认为是对称,一半同学认为不是对称,两种意见起了争论。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意见,老师没有发表意见,而是制造并利用这些理解差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企盼、渴知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由此凸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的思维,自然地为教学的有效切入创造了最佳时机。师:“双方学生都很自信,但最终只能是一方正确。那双方来说一下观点,看谁能说服对方。”师让认为是的一方先说,生:“我认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是对称图形。”师问持不同意见的同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生:“不同意”。师对着认为是对称图形的同学说:“你还不能说服他,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可以动手折一折。”师:“大家愿不愿意一起帮他折一折”。生:“愿意。”全班同学操作验证,发现不能完全重合。师:“看来,有时我们的眼睛会看错,有些图形看上去是,但却不是,有些图形看上去不是,但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有你疑惑时,可以动手折一折。”在这里利用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地方制造矛盾,组织双方争论,在抽象辩论不能化解矛盾时适时引导学生用操作来验证,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有利于学生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
三、教师组织引导,提高操作有效性。
(一)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进行操作活动
数学学具的操作或是观察,都应该是有意义的、有计划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随意的动手活动。在指导学生操作之前,教师要明确操作所达成的目的。并精心设计操作的步骤,规定操作的程序和规则,还要设计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在进行有难度的操作时,还可以组织几个学生进行预演性操作,以便发现学生操作中可能碰到的困难,或者发现操作中有什么技巧问题,节省了一些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如在一年级人民币单元,小红买笔要用1元3角钱,该怎么付钱?有学生回答说付1元和3角。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没有3角的人民币这时教师便引导学生同桌合作拿出人民币学具,试着取1元3角钱,怎么取?学生便带着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操作,操作过程也是井然有序。操作中,老师听到同桌轻声交流着不同的意见,并且有很多学生还知道了刚才同学为什么错。这就显得操作非常有效率和有意义,这样的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益。
(二)教师要加强对操作活动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学习数学,乐以直观,停以表面,弱以深入思考探究。要使学生在操作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 和独立性,教师的继续指导和启发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面向全体认真组织,如注意操作的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由于学生的水平不一致,在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会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操作中老师不要过分的苛求操作水平的整齐划一,而应把眼光更多地放在操作时间的掌握,怎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问题上。具体了解哪些学生还不会按规则操作,是否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要及时掌握操作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为后面的总结积累材料。在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展开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提升操作内涵。
总之,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内容很多,教师要认识到位,把握好实际,精心设计,科学指导,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操作活动中去,动手操作探究问题,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为培养更多会学习,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著 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 教育科学出版出版社 2006年
[3]聂艳军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