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通过案例考查、问题辨析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举例,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哲学部分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主要源自哲学理论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善于运用恰当的例子,能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也能使学生更容易把抽象的哲学理论具体化,从而更好地掌握和接受知识。因此,如何选择事例进行有效教学成为教师要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难度、广度和趣味度是教师在选择事例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的三个“度”。
一、把握难度
教学中,不是所有事例都能应用于教学,过于复杂的事例或理论性、专业性过强的事例,就不适应于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去理解和分析此类问题,利用此类事例难以激发他们思考、分析、讨论、争论的兴趣和热情。
笔者听过两节内容同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课,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时,一名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办法,以H1N1病毒被发现为例来分析科学家是通过科学实践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据此找出了治疗的方案。本来,这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应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课堂上实际反映出来的效果却没有预料的好。原来,该教师在讲解中将重点放在介绍流感的类型以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征上,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还用英文专用名词展示出来,学生对此问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导致他们在听课过程中感觉知识晦涩并难以理解,很难从中概括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结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只能匆匆收场。另一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则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拿出一个青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并让学生从观察和品尝对比,哪一种更可靠。学生马上就提起了兴趣,并很快一致得出结论:想知道味道,尝一下就行了。由此学生很容易便得出并理解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
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选择和设计事例,降低其难度,才能使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变得容易掌握。
二、把握广度
哲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可运用的事例非常广泛,但事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中,教师是事例的主要提供者。围绕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恰当的事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课外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事例,这有利于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尤其是由学生提供出来的例子能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
从事例选择运用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以正面事例为主。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掌握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如反映社会黑暗的案例。过多地在教学中使用此类案例,会使学生对社会正义丧失信心,因此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第二,要远近结合。远的事例指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下来的,这种例子规范、典型。近的就是指发生在身边的、与己有关的事情,这种事例好讲解、有说服力,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讲“内外因”、“价值观”的问题时,可举学生同龄人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通过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努力自己也可做到。
第三,要以新为重。政治教学应尽量生活化,引用的事例尽可能少些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有一些教师经常举那些解放前的、建国初期的、文革时期的或者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事例,对学生来说,因他们缺乏那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感觉抽象、虚无,很难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导致教育者的一番苦口婆心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案例选择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的视界为出发点,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对外开放”的内容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奥成功等案例,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就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把握趣味度
好的课堂应该是有趣的课堂,而有趣的事例就是有趣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恰当有趣的事例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一般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实例,即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是时事,也就是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情,它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新奇性的特点,特别是时事的新奇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而哲学本身又离不开时事,哲学教学中运用时事,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引发他们的学习情趣。首先是以时事导人新课,这样易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他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如在讲“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内容时,我举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的实例,由此引出“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出了什么启示?”等问题,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其次是以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学生最容易接受。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导人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可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上课、乐于受教,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复习“价值观”的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何看待追星现象”的问题,同时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中发生的“5·30事件”,让学生对该事件中“粉丝”的行为作出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实例的运用,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教育目的,同时也将乏味抽象的政治理论课变为激情的乐章。
第二类是文学类,如故事、诗词等。比如在讲到“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这一内容时,平时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简单罗列个人与集体、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的授课方法。但据观察,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上课效果不好。于是我讲课时换成了“战俘的故事”为事例:一个战俘多次要求将自己手术后锯下的病肢送回祖国,但两次以后就被俘虏国拒绝了,并告知其理由:我们怀疑你是有预谋地分批次逃跑!这样一个简单的笑话,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书本知识上来:整体和部分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样,在故事中学生以乐引思,乐中获知,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强调趣味性并非只要有趣就行,不能为趣味而趣味,趣味性要和启发性要相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一、把握难度
教学中,不是所有事例都能应用于教学,过于复杂的事例或理论性、专业性过强的事例,就不适应于教学。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决定了他们没有能力去理解和分析此类问题,利用此类事例难以激发他们思考、分析、讨论、争论的兴趣和热情。
笔者听过两节内容同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课,在讲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时,一名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的办法,以H1N1病毒被发现为例来分析科学家是通过科学实践发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据此找出了治疗的方案。本来,这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应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但课堂上实际反映出来的效果却没有预料的好。原来,该教师在讲解中将重点放在介绍流感的类型以及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特征上,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还用英文专用名词展示出来,学生对此问题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导致他们在听课过程中感觉知识晦涩并难以理解,很难从中概括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结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只能匆匆收场。另一名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则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他拿出一个青苹果,问学生这个苹果是什么味道的?并让学生从观察和品尝对比,哪一种更可靠。学生马上就提起了兴趣,并很快一致得出结论:想知道味道,尝一下就行了。由此学生很容易便得出并理解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知识点。
由此可见,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精心选择和设计事例,降低其难度,才能使深奥难懂的哲学原理变得容易掌握。
二、把握广度
哲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学中可运用的事例非常广泛,但事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标准。
教学中,教师是事例的主要提供者。围绕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恰当的事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师的主要任务。但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课外他们感兴趣的各种事例,这有利于他们主动思考和学习,尤其是由学生提供出来的例子能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
从事例选择运用看,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以正面事例为主。对于那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掌握的案例不宜在教学中运用,如反映社会黑暗的案例。过多地在教学中使用此类案例,会使学生对社会正义丧失信心,因此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第二,要远近结合。远的事例指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下来的,这种例子规范、典型。近的就是指发生在身边的、与己有关的事情,这种事例好讲解、有说服力,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讲“内外因”、“价值观”的问题时,可举学生同龄人自尊、自信、自强的事例。通过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感到榜样就在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努力自己也可做到。
第三,要以新为重。政治教学应尽量生活化,引用的事例尽可能少些陈年旧事,应紧跟形势,把握新时代的特征。有一些教师经常举那些解放前的、建国初期的、文革时期的或者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事例,对学生来说,因他们缺乏那时的生活体验,可能会感觉抽象、虚无,很难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导致教育者的一番苦口婆心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案例选择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的视界为出发点,选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对外开放”的内容时,可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国申奥成功等案例,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就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三、把握趣味度
好的课堂应该是有趣的课堂,而有趣的事例就是有趣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恰当有趣的事例能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例子一般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是实例,即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社会热点问题。首先是时事,也就是最新发生的重大事情,它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和新奇性的特点,特别是时事的新奇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而哲学本身又离不开时事,哲学教学中运用时事,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又能引发他们的学习情趣。首先是以时事导人新课,这样易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他们贯彻执行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如在讲“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内容时,我举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的实例,由此引出“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哪些?从中得出了什么启示?”等问题,达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其次是以现实生活的实例导入新课。现实生活是学生直接生活的空间,与学生距离最近,学生最容易接受。用现实生活的实例导人新课,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可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安心上课、乐于受教,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复习“价值观”的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如何看待追星现象”的问题,同时列举了上海世博会中发生的“5·30事件”,让学生对该事件中“粉丝”的行为作出评价,并谈谈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一实例的运用,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教育目的,同时也将乏味抽象的政治理论课变为激情的乐章。
第二类是文学类,如故事、诗词等。比如在讲到“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这一内容时,平时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简单罗列个人与集体、学生与学校的关系的授课方法。但据观察,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上课效果不好。于是我讲课时换成了“战俘的故事”为事例:一个战俘多次要求将自己手术后锯下的病肢送回祖国,但两次以后就被俘虏国拒绝了,并告知其理由:我们怀疑你是有预谋地分批次逃跑!这样一个简单的笑话,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吸引到书本知识上来:整体和部分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这样,在故事中学生以乐引思,乐中获知,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强调趣味性并非只要有趣就行,不能为趣味而趣味,趣味性要和启发性要相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