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学校电化教学,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媒体导入,以传统教学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电教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当板书课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可见,多媒体进入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以媒体激发,以传统解惑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就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以媒体启发,以传统挖掘
想象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对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放映幻灯图像,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欣赏这几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有表情朗读。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以媒体转型,以传统升华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种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如教学《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以媒体导入,以传统教学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电教媒体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当板书课题后,学生处于渴望了解桂林山水具体情景的心理状态,此时放映“桂林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写镜头,可使学生进入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意境中,激发起他们对桂林山水之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为学生学习文中的词句埋下了伏笔,提供了鲜明生动的形象。可见,多媒体进入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二、以媒体激发,以传统解惑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如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黄鹤楼”、“扬州”各在什么地方?与诗人有什么关系?通过运用幻灯手段,学生就很清楚地了解了诗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关系,便于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三、以媒体启发,以传统挖掘
想象是借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的热情。如《燕子》一文,借燕子赞美春天的美丽。教学时,可配以幻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欣赏文中的优美语句。如,对燕子的外形特点作一番描述之后,教师可以边放映幻灯图像,边朗诵:“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将课文插图绘制成“早春”的底片,覆盖上“细雨”片子映出。当读到“青的草……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时,可以翻去细雨复片,换上桃花盛开,百花争艳,柳树抽出枝条的覆盖片。当读到“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时,可以将画有小燕子的幻灯片在画面上来回作飞翔的演示,然后请学生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说说最欣赏这段中的哪几句,为什么欣赏这几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录音,练习有表情朗读。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使学生迅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四、以媒体转型,以传统升华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儿童一般是依靠感性认识转而得到思维能动性。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种程度的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如教学《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景象展示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老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画面展现的是什么季节?学生凭直观回答了这个问题:“是春天”。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说它是春天?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的特色画面相对照,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春天柳树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就照着画面回答:“高高的,有很多柳条儿,叶片儿很细很细……”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就能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在关键之时进行点拨,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劳动强度,又使学生主动彻底地理解了诗意。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