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愈发重要。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改革,归纳了培养兴趣的互动性、差异性、发展性、激励性和针对性等原则,提出培养学习兴趣应分有趣、乐趣、情趣和志趣四步走的策略,提倡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地理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1 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兴趣是学生持之以恒钻研知识的动力[1]。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进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等教育理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变"传知识"为"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走向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些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求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就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中顺利进行,即兴趣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因此要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就需要发挥兴趣的作用。
2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则
2.1 互动性原则
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里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校园内师生、生生互动上,还要着手于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地理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等进一步开发思维,获取知识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2.2 差异性原则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人.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不相同,使得个体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3]。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兴趣培养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必要时还要兼顾个体,因人施教。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即使是兴趣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
2.3 发展性原则
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现在不感兴趣的事物未必将来也不感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时,兴趣也无从谈起。如果了解并认识到其优点,兴趣就易于激发。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一样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兴趣的培养过程或许艰难、漫长,但要相信只要运用得法,兴趣是会被激发的。
2.4 激励性原则
喜欢赞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适时、适当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现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倾注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并善于挖掘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听课,思考,质疑,答问,切不可措辞过于严厉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2.5 针对性原则
学生往往会对当前的或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地理教师恰好可以针对当前发生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如在教授"天体"时可结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新消息,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3月12日为植树节,可教授植被的绿化意义,培养生态意识;每四年的奥运会期间,可以教授东道主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知识,还实现了新课改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
活动教学法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学生主体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用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摸索,揭示其中的原理。最后正确摆放热水器的位置,最大程度发挥热水器的功能。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而享受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志趣,树立学好地理的志向。
3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手段
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运用多中手段,例如地理实验,社会实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即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精彩的动画和同步的声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教授"地球的运动"时,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使极为抽象的地球知识形象化,动画效果不仅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使一些生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减少了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官上的新异刺激,减少学习的困难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甚至被学生确立为水久的兴趣,形成终身的爱好和志愿。但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
5 结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能为人生历程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主题,贯穿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要实现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就需要教师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全新的地理教学理念,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不断诱发、发展和升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丽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69.
[2] 谭丽红.改革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B].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3:78-79.
[3] 张沛云,孙义和.从教育心理浅论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 1998.4:130-132.
[4] 袁书琪.地理学习兴趣[M],地理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39.
[5] 王丽华,刘恭祥.地理学科的美育特性[J].福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6:102.
[6] 庄玉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福建:福建地理,2003.6:2-5.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1 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兴趣是学生持之以恒钻研知识的动力[1]。新课程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而是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进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等教育理念。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即变"传知识"为"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过分关注知识的掌握走向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这些转变实质上就是要求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赫尔巴特就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中顺利进行,即兴趣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因此要实现地理课程目标,就需要发挥兴趣的作用。
2 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则
2.1 互动性原则
兴趣的培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里的互动性不仅表现在校园内师生、生生互动上,还要着手于校内和校外的互动。地理学习环境是开放的。学生可以从更广阔的学习环境,如实验室、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植物园、动物园、科研所、社区、工厂,等进一步开发思维,获取知识和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2.2 差异性原则
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人.虽然有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但是由于遗传因素、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各不相同,使得个体的心理特征具有差异性[3]。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实施兴趣培养时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必要时还要兼顾个体,因人施教。因为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的个性,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即使是兴趣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
2.3 发展性原则
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现在不感兴趣的事物未必将来也不感兴趣。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一无所知时,兴趣也无从谈起。如果了解并认识到其优点,兴趣就易于激发。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兴趣也一样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兴趣的培养过程或许艰难、漫长,但要相信只要运用得法,兴趣是会被激发的。
2.4 激励性原则
喜欢赞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的同学,适时、适当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现于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倾注满腔热情,充分信任,并善于挖掘教育对象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听课,思考,质疑,答问,切不可措辞过于严厉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2.5 针对性原则
学生往往会对当前的或发生在周围的事件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地理教师恰好可以针对当前发生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开展教学。如在教授"天体"时可结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新消息,鼓舞学生的爱国热情;3月12日为植树节,可教授植被的绿化意义,培养生态意识;每四年的奥运会期间,可以教授东道主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知识,还实现了新课改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
活动教学法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学生主体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用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例如,在地球运动和太阳辐射的复习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太阳能热水器"的案例,让学生探究、摸索,揭示其中的原理。最后正确摆放热水器的位置,最大程度发挥热水器的功能。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而享受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转化为学习地理的志趣,树立学好地理的志向。
3地理学习兴趣培养的手段
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可运用多中手段,例如地理实验,社会实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即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精彩的动画和同步的声像,可以有效地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教授"地球的运动"时,可以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件,使极为抽象的地球知识形象化,动画效果不仅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全过程,而且使一些生涩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减少了学习的困难,提高了学习效率,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官上的新异刺激,减少学习的困难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甚至被学生确立为水久的兴趣,形成终身的爱好和志愿。但要注意多媒体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必须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不是生搬硬套。
5 结语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的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起点,甚至能为人生历程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主题,贯穿于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始终。要实现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就需要教师借助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全新的地理教学理念,在课内外教学活动中,不断诱发、发展和升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丽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2):69.
[2] 谭丽红.改革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B].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3:78-79.
[3] 张沛云,孙义和.从教育心理浅论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的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 1998.4:130-132.
[4] 袁书琪.地理学习兴趣[M],地理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39.
[5] 王丽华,刘恭祥.地理学科的美育特性[J].福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6:102.
[6] 庄玉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福建:福建地理,200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