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yue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3年7月,以培养优秀课外研发生为主要目标的“晓明研究室”在太原理工大学成立。十年来,研究室以学生兴趣为驱动,科研项目为引导,注重综合素质提升,着眼于创新人才培养。本文介绍了“晓明研究室”十年来在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晓明研究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发生;平台;团队;管理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笔者于2001年留学回国后,精心筹划创建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并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晓明研究室”。经过十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学生,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研究室为平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存在的问题与表现。在工科课堂教学环节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时的减少会影响对专业课的掌握深度。即使是采用多媒体手段,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牢固掌握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方面,现成的“实验箱”式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反而使一些学生不加思考地按指导书连线、插孔来完成实验,成为一名“装配工”。死板地按照实验指导说明书进行操作,最终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考试时,靠死记硬背,老师“指重点”来结束一门课程,取得分数后,过不了多久就忘记了课程的许多内容,更谈不上掌握方法了。
  2.形成的原因与思考。原因来自多方面,从高校宏观管理方面来说,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而就教师个人而论,一些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不能做到“能思考、会设计、善实践、懂教授”,使得课堂教学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从学生方面来讲,学生从高中到大学,在学习模式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加之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的1~2年内就开始对学习丧失兴趣。
  那么,在这样一个现实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于兴趣,就曾指导电子、计算机类本科生做课外实践,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时的条件还不是很好,只能带2~3名学生在自己的家中做实验,介入一些项目开发。在留日的8年中,笔者关注了当地的教育教学活动,主持参与了多项工程项目,积累了工程实践经验,萌发了创建研究室的念头。2001年回国后,便用自己的资金积累和经验致力于创建自己的研究室。
  二、搭建研究平台,培养实践创新人才
  1.建立晓明研究室,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之路。2003年7月,“晓明研究室”正式成立,开始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践之路。创办内部读物《晓明研究室通讯》,确立了“严谨、认真、高质、高效” 的研究室文化。经过几年的发展,设备和资金积累又达到了一定高度,研究室的文化也基本形成,各项工作有序地展开,在校内和社会上也开始产生影响。在研究室做课外研发的本科生,也逐渐显示出基本素质好、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
  2.引导学生研发,注重激发兴趣。带领本科生做课外研发,是为了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无论是什么实验,若能将这些实验有机地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笔者指导的一名2009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由于其酷爱飞机,笔者就给他讲飞机的自主飞行的基本原理,其中就与电子罗盘联系了起来,随后就鼓励他去做一个形象地展示电子罗盘的界面程序。由于兴趣的驱动,他竟在一个假期设计并编制了一个关于电子罗盘的LabView程序。成功的喜悦使他一发不可收拾,之后他又编写了电脑鼠走迷宫等程序,亲眼目睹在自己的程序驱动下,电脑鼠灵巧地走迷宫。前不久,在一场应聘中,他从应聘的近1400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中国电信一家公司选中。也证明了以兴趣驱动引导学生做课外研发必然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3.实施人才战略,避免学生急功近利。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那么,应该从大学几年级的学生开始培养学生呢?笔者刚开始也并没有深入思考。在招收学生进行课外研发时,一开始时尝试招收大四的本科生做课外研发。经过一轮后,感到培养的学生刚刚入门,就到了毕业的时期了。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水平,逐步过渡到从大一即将结束时招收本科生做课外研发。然而,从大一招收的学生,由于正处在学习基础课程的时期,第一年是不可能做研发的。这个阶段,需要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不受所学专业和课程制约的多媒体技术、规范化流程化的做事方法、工艺制作技术、沟通及演讲方法等。这个阶段是很辛苦的,需要对学生付出许多精力。但是,当他们到了大三的第一学期时,就已经能基本独立地做小的项目了;到大四时,他们的水平在其班级内已经十分突出,有的已经能基本融入硕士研究生的研发工作。这些学生在他们的专业班级内起到了标杆和引领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事实证明,只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避免急功近利,经过几年的努力就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强化研发团队,形成先进理念
  1.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团队,形成良好的研究室文化。要培养高素质的课外研发生,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晓明研究室”的主力军是硕士研究生队伍,他们的能力素质对课外研发生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团队,首先在招生阶段就必须严格把关。通常,“晓明研究室”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绝大部分来自本校的免试推荐,他们在入学的一年前就已经进入本研究室,接收多方面的训练。这样,在正式入学时已经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达到了可以组织和管理本科生进行课外研发的水平。此外,研究室倡导“严谨、认真、高质、高效”的文化理念,强调做研究一定要重视基础实验,做完实验一定要整理成规范的研究资料,遵循论文发表的格式在研究室进行内部发表,有序地进行归档整理。除了在学术方面严格要求外,研究室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养成,在研究室文化的熏陶下,无论研究生还是课外本科研发生都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研究,也能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找准学生研发的切入点,抓住培养的最佳时机。为了能引导大一学生及早介入课外研发,每年5月份“晓明研究室”都要举办1~2次“本科生课外研发成果展”,从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每次的成果展,都是在研究生的指导下,由本科中、高年级研发生策划与组织,为参观的学生讲解他们的研发生活与研究成果。学生们通过参观研发生的作品,认识了本科生中的优秀分子,结识了“晓明研究室”,大大提高了对课外研发的兴趣。展览过后,许多学生积极报名,要求加入“晓明研究室”的研发生团队,成为课外研发生。接着,研究室对报名的学生按规定的程序进行选拔,每年从近百名学生中选出十几名,参加研究室的研发生暑期培训。为期一个暑期的培训,要进行二十几场讲座,要进行多种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并进行一整套研究室的规范化方面的训练。培训结束后,有一定量的淘汰;而通过的学生就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掌握了必要的基本技能以及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开展一人一题的严格训练。研究室对研发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在学习方面不得有考试不及格,每周须有30小时以上的在研时间,要参加研究室的技术讲座及各种集体活动等,要求可谓严格。那么,研究室又是如何做到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呢?吸引力来源于研究室的文化氛围与兴趣驱动机制。晓明研究室的研究生都深深懂得,研发生是研究室未来的新生力量,也是研究室的好帮手,只要对他们早期培养,他们就可以早日与研究生配合进行研究和开发。因此,研究生都十分关心研发生,耐心地教他们做研究、做事情。有研究生的帮助,研发生就愿意常来研究室。加之研究室经常举行各种活动,使研发生有了归属感,有了“家”的感觉。在研发方面,为使研发生有足够的兴趣开展课外研发,研究室设定了大量的兴趣课题供他们选择。为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一人一题或多题进行研发。由于题目是由学生自己选定,符合自己的兴趣,他们就能够更主动地去考虑自己的研究内容,当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后,成就感又驱使他们持续做下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4.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三部曲”,踏踏实实研究做到“四个一”。研究室招收的研发生大都学习成绩比较好,而且大部分都有继续学习深造的需求。对此,研究室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他们设定了“三部曲”:对所有的研发生,在大二的一年中给他们打好基础,做兴趣驱动下的相关基础实验;大三的一个学期,让他们介入项目,与研究生在一起开展研究,大量实践;到了大四,引导考研深造或走向社会。此外,研究室要求研发生要做到“四个一”,即:做一个实验,写一篇研究资料,完成一个ppt,举办一次讲座。这样的做法,使他们逐步具备了系统思考的能力,具备了独立实验、研究的能力以及沟通表达能力。
  四、实现自我管理,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对一支20多人的研发生团队,针对性地进行技术指导会有相当的工作量,“晓明研究室”的这些指导工作量主要由几名研究生来完成。由于研发生的人数较多,为提高管理效率,研究室采用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开展工作。研究室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设有研发生专栏。每个月研发生要制作和上传各自的月报网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半月日记、业绩记录表、研发活动报道网页等。作为导师,要观察运行状况,根据情况对研究生和研发生进行指导:对研究生进行指导,要使他们学会了怎样“领导”研发生;而对研发生进行指导,要使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管理。这样的效果,使许多工作变得简单,研究室工作也因此有条不紊地运行。
  通过十年来对培养本科高素质实践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人才培养不可急功近利,高素质人才培养需尽早实施;引导本科生做课外实践,兴趣驱动十分关键;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有好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也必不可少;在高素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需要正确的理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某重点大学250名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需求进行分析。统计表明研究生在学术英语技能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并且希望得到学术英语的系统训练,以便能够撰写和发表符合国际标准的学术英语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调查要求按照研究生学习需求设置学术性、应用型、专业化的学术英语系列课程,以实现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的目标。  关键词:学术英语;需求分析;研究生  一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医药院校中一直担负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综合素质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医药专业本科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医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本文结合国内外计算机教育的新进展,阐述了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对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思维;医药专业;教学改革  医药类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很大
期刊
摘 要:专业是高职教育重要的标志,专业品质建设则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单元,本文从高职内涵发展的基点着眼,就专业品质建设的内涵和路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作者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专业;品质建设;内涵发展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了高等教育大国的目标。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已不再是主要任务,实现由外延拓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型,已经
期刊
摘 要: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学新生开设的小班专题研讨课程,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合适的课程名称和研讨内容主导专题研讨,从身边事物与现象切入,以问题驱动研讨,以小组为团队,培养自主性学习习惯,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助教”作用,课堂之外的互动实践是成功开设纳米技术新生研讨课的有效途径,上海交通大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生研讨;纳米技术;问题驱动;互动实践
期刊
摘要:基于卓越医学教育的医学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需要顺应第三代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依托医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医学教师发展的4T模式。  关键词:卓越;医学教育;教师  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有效构建与卓越医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卓越医学教育提供合格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本科学生学习的调查,分析认为:我国大学本科学生在对专业与课程的理解上,表现出与国外大学生有较大差异。本文着重分析了专业的高期望值反映出来的社会文化原因,同时,我国大学本科学生在自主、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还提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问题、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过程、课堂外的创新性和研究性经历等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学习调查;专业;课程  学习调查作为
期刊
摘 要: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同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遵循医学教育特殊规律,坚持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成功进行医学院校个性化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实践探索,促进了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水平提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研究  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是医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当
期刊
摘 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教师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水平。当前,青年教师已成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却遇到如何过“教学关”、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困惑。本文分析一流研究型大学中科研和教学的特殊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坚持教学和科研两者并重,才能实现其和谐、可持续发展。探讨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应如何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培训
期刊
摘 要:“卓越教师计划”旨在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本文就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推进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提出对策性思考。  关键词: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为积极推进“卓越教师计划”实施,各高校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建立卓越教师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稳
期刊
摘要:交换生项目是促进学生国际化进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所研究的是中国大陆高校的交换生在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留学时与当地的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的互动行为,并重点关注其行为所表现出的角色特点以及同一表演者不同角色所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交换生与当地教师的师生互动行为相对国内更为积极和活跃,他们在国外课堂上往往是以“倾听者”、“表露者”、“相遇者”的角色出现的,而在国内课堂上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