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阅读题是浙江省高考语文卷的一大特色。按照常理,已经连续两年出现的《论语》阅读题今年应该会“华丽转身”,2011年高考语文参考卷就已体现了命题的变化。但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只要紧紧抓住“一个基点”“两个维度”,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 立足一个基点
“一个基点”指《〈论语〉选读》教材的基本思想。
理解教材选段的基本思想是《论语》阅读题考查的出发点,同学们应非常准确地把握以下思想:为政以德、爱人、克己复礼、正名、尊尊亲亲、知其不可而为之、安贫乐道、周而不比、以友辅仁、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用行舍藏、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并能辩证看待这些思想,对它们拥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应熟悉并精确辨别德治与法治、仁与礼、爱人与兼爱、义与利、文与质、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安之、中和与斗争、谦让与进取、用世与功利、入世与出世等思想的异同。
● 拓展两个维度
“两个维度”指命题的两个方向:一是常规题型,二是拓展题型。
(一)常规题型
《论语》阅读题的常规命题形式有三种: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1. 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
例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请寻找、概括本段出现的成语。
(2) 前人评价本段文字“辞气滂沛”,请分析形成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
《论语》章句虽然简短,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所以,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哲理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学艺术之美。节选内容之所以“辞气滂沛”,就在于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和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2个即可)
(2)①孔子说理严密,义正词严;②采用立论、驳论兼施的论证方式;③采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气势。
2. 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
例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例2是2011年高考语文参考卷的题目,看起来难度较低,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这一题型的命题方式和考查侧重点。《论语》题考查的重点依旧是《论语》(或孔子、儒家)的基本思想,这再次体现了前文所述“一个基点”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3. 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例3阅读下面三则《论语》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材料二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材料三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2) 对材料一中的“贾”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价’,价格”;一是“商人,商贾”。根据材料,你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论语》所录章句,由于年代久远,后人理解多有不同。在辨析这些不同理解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1) 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
(2) 解释为“商人”更合理。根据材料二、三以及孔子生平可知,孔子一生都在积极寻找能够任用他、实践他的政治理想的统治者,恰如一件好商品寻找一个好买主。如果解释为“价格”,就只能把孔子的这一行为理解为对自己可能出任的职务挑三拣四,这不符合孔子的实际情况。(持相反意见,论述言之成理亦可)
(二)拓展题型
拓展题型有两大考查方向,一是横向对比,要求将《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对比;二是纵向延伸,考查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1. 横向对比题
由于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2009年)的高考语文参考卷考查了《论语》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对比,为防止猜题,2009年和2010年的高考卷似有意回避这类题型,但这并不代表这类题型就此偏废。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多接触、收集一些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述材料,这既是解答《论语》阅读题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思维、思想水平的需要。
例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本题为2009年高考语文参考卷试题。试题材料节选自教材,缺少阅读材料常有的事理关联性,其中缺失的关联需由同学们根据平日积累来理解。如果对教材不熟,则无法从中提炼正确的思想,对其思想的评述也就缺乏根基,没有说服力。材料中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了“改革社会”“积极入世”的思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而桀溺所持的是“知其不可而安之”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将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将永远存在,“为之”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答“赞成桀溺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 纵向延伸题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结合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来考查同学们对《论语》思想的理解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比如,2010年浙江卷的《论语》阅读题便引用了欧阳修的言论。
备战2011年的《论语》阅读题,大家可以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关注汉代儒学、宋代理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注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人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努力开阔视野,以备不时之需。
例5明代思想家李贽向以“刺儒批孔”闻名,但他的思想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他谈及个人修行时说:“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李贽的这种修行观、学习观在《论语》中也有所表述,请写出《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并简要评述。
分析李贽所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个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广泛汲取各种学识;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必须虚心,尊重授学者。《论语》中论及这个内容的材料主要有: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典故“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些材料虽然在教材的必考篇目之外,但都属于常见的名言事例,同学们应该是不会陌生的。至于第二问“简要评述”材料观点,开放性较强,只要说明为什么必须“广取”才能“愈高”,以及为什么“虚心”才能“广取”即可。
参考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李贽的话以及《论语》的相关材料均表达了“谦受益”的观点。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广泛学习;只有经过广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成就自己的学术高度。恰如建筑,欲求楼台之高,先得求墙脚之深之广。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之心,那么,一来自己不愿学,二来别人不愿教,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才实学的。可以说,虚心是求知的根基。
【牛刀小试】
1. 阅读《论语》《韩非子》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韩非子·备内》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价值观。
(2) 你赞成谁的价值观?为什么?
2. 清代学者刘开曾言:“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曾在教诲子路时表达过相同的意思,请写出该名句,并说明刘开、孔子提倡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 上述文字中,哪句话与《史记》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相同?
(2) 从对子贡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政治思想及处世思想?
4.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的修身治学观是否受到《论语》的影响?请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 (1) 孔子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利害关系,驱动人们的行为的是利益,而非道德、感情等。
(2) 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强调义与利的统一,既顾及人的趋利本性,又强调人应追求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求利应以义为本。孔子的价值观比较辩证,践行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践行韩非子“唯利是图”的观点,短期内虽然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积极性,实现行为效果的最大化,但从长远看,它必将损害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开和孔子都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治学中,他们都反对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仅模糊了臆想和真知的界限,也使求学者丧失了求知的基础(求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无知),是求知乃至修身的大敌。只有实事求是,才是治学的正确态度,也是治学、修身的科学方法。
3. (1)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 ①以安邦济民为君子大仁;②评价他人重大节轻细节;③处理具体事务知权变。
4. 顾炎武的修身治学观直接继承了《论语》的相关思想。就修身而言,孔子认为士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君子义以为质”,把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放在首位。顾炎武“士人立身要先知耻”的观念,正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就治学而言,从孔子编订《春秋》《诗经》、热衷学《易》《书》等行事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种文化使命。孔子曾评价自己说“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顾炎武的提倡学者当“好古”,与孔子如出一辙。
● 立足一个基点
“一个基点”指《〈论语〉选读》教材的基本思想。
理解教材选段的基本思想是《论语》阅读题考查的出发点,同学们应非常准确地把握以下思想:为政以德、爱人、克己复礼、正名、尊尊亲亲、知其不可而为之、安贫乐道、周而不比、以友辅仁、有教无类、举一反三、因材施教、述而不作、用行舍藏、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并能辩证看待这些思想,对它们拥有自己的理解。
同时,应熟悉并精确辨别德治与法治、仁与礼、爱人与兼爱、义与利、文与质、中庸之道与折中主义、知其不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安之、中和与斗争、谦让与进取、用世与功利、入世与出世等思想的异同。
● 拓展两个维度
“两个维度”指命题的两个方向:一是常规题型,二是拓展题型。
(一)常规题型
《论语》阅读题的常规命题形式有三种: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1. 鉴赏《论语》的文学艺术性
例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请寻找、概括本段出现的成语。
(2) 前人评价本段文字“辞气滂沛”,请分析形成这一表达效果的原因。
《论语》章句虽然简短,但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所以,阅读《论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哲理之美,还能感受到文学艺术之美。节选内容之所以“辞气滂沛”,就在于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和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2个即可)
(2)①孔子说理严密,义正词严;②采用立论、驳论兼施的论证方式;③采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气势。
2. 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
例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能代表儒家思想。《论语》是他思想的精华,自然也就传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不管他要说什么东西,其最终目的就是教人们一定要仁慈,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脸伸过去,只有这样才显得仁慈。
上面这段文字对儒家“仁”的思想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例2是2011年高考语文参考卷的题目,看起来难度较低,但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评析《论语》的重要思想”这一题型的命题方式和考查侧重点。《论语》题考查的重点依旧是《论语》(或孔子、儒家)的基本思想,这再次体现了前文所述“一个基点”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不正确。儒家认为仁者爱人,但主张“以直报怨”,而不是以德报怨。
3. 多元理解《论语》的重要章句
例3阅读下面三则《论语》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材料二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材料三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 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人生态度?
(2) 对材料一中的“贾”有两种解释,一是“同‘价’,价格”;一是“商人,商贾”。根据材料,你认为哪种解释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论语》所录章句,由于年代久远,后人理解多有不同。在辨析这些不同理解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参考答案:(1) 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
(2) 解释为“商人”更合理。根据材料二、三以及孔子生平可知,孔子一生都在积极寻找能够任用他、实践他的政治理想的统治者,恰如一件好商品寻找一个好买主。如果解释为“价格”,就只能把孔子的这一行为理解为对自己可能出任的职务挑三拣四,这不符合孔子的实际情况。(持相反意见,论述言之成理亦可)
(二)拓展题型
拓展题型有两大考查方向,一是横向对比,要求将《论语》体现的儒家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进行对比;二是纵向延伸,考查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1. 横向对比题
由于新课程改革后第一年(2009年)的高考语文参考卷考查了《论语》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的对比,为防止猜题,2009年和2010年的高考卷似有意回避这类题型,但这并不代表这类题型就此偏废。同学们在复习时应有意识地多接触、收集一些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评述材料,这既是解答《论语》阅读题的需要,也是提升自己思维、思想水平的需要。
例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本题为2009年高考语文参考卷试题。试题材料节选自教材,缺少阅读材料常有的事理关联性,其中缺失的关联需由同学们根据平日积累来理解。如果对教材不熟,则无法从中提炼正确的思想,对其思想的评述也就缺乏根基,没有说服力。材料中孔子的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了“改革社会”“积极入世”的思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而桀溺所持的是“知其不可而安之”的道家思想。
参考答案:(1)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 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将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将永远存在,“为之”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答“赞成桀溺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 纵向延伸题
《论语》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结合后人对《论语》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来考查同学们对《论语》思想的理解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比如,2010年浙江卷的《论语》阅读题便引用了欧阳修的言论。
备战2011年的《论语》阅读题,大家可以结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关注汉代儒学、宋代理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注明清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人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努力开阔视野,以备不时之需。
例5明代思想家李贽向以“刺儒批孔”闻名,但他的思想仍旧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他谈及个人修行时说:“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李贽的这种修行观、学习观在《论语》中也有所表述,请写出《论语》中的相关内容,并简要评述。
分析李贽所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个人要学有所成,必须广泛汲取各种学识;要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必须虚心,尊重授学者。《论语》中论及这个内容的材料主要有: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典故“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些材料虽然在教材的必考篇目之外,但都属于常见的名言事例,同学们应该是不会陌生的。至于第二问“简要评述”材料观点,开放性较强,只要说明为什么必须“广取”才能“愈高”,以及为什么“虚心”才能“广取”即可。
参考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入太庙,每事问”。
李贽的话以及《论语》的相关材料均表达了“谦受益”的观点。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广泛学习;只有经过广泛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成就自己的学术高度。恰如建筑,欲求楼台之高,先得求墙脚之深之广。一个人如果没有谦虚之心,那么,一来自己不愿学,二来别人不愿教,是永远无法获得真才实学的。可以说,虚心是求知的根基。
【牛刀小试】
1. 阅读《论语》《韩非子》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韩非子·备内》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价值观。
(2) 你赞成谁的价值观?为什么?
2. 清代学者刘开曾言:“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曾在教诲子路时表达过相同的意思,请写出该名句,并说明刘开、孔子提倡什么样的治学精神。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 上述文字中,哪句话与《史记》中“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相同?
(2) 从对子贡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怎样的政治思想及处世思想?
4. 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的修身治学观是否受到《论语》的影响?请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1. (1) 孔子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
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是利害关系,驱动人们的行为的是利益,而非道德、感情等。
(2) 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孔子强调义与利的统一,既顾及人的趋利本性,又强调人应追求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求利应以义为本。孔子的价值观比较辩证,践行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而践行韩非子“唯利是图”的观点,短期内虽然能极大地调动个人积极性,实现行为效果的最大化,但从长远看,它必将损害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刘开和孔子都提倡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在治学中,他们都反对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的做法,因为这样不仅模糊了臆想和真知的界限,也使求学者丧失了求知的基础(求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无知),是求知乃至修身的大敌。只有实事求是,才是治学的正确态度,也是治学、修身的科学方法。
3. (1)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 ①以安邦济民为君子大仁;②评价他人重大节轻细节;③处理具体事务知权变。
4. 顾炎武的修身治学观直接继承了《论语》的相关思想。就修身而言,孔子认为士必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又说“君子义以为质”,把个人的道德品质培养放在首位。顾炎武“士人立身要先知耻”的观念,正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就治学而言,从孔子编订《春秋》《诗经》、热衷学《易》《书》等行事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古代典籍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种文化使命。孔子曾评价自己说“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顾炎武的提倡学者当“好古”,与孔子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