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门偶拾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yzkmyzkm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到读书,有人说开卷有益,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说法各不相同,也各有其偏颇的一面。其实照我看来,这两句话倒是有机地联系,不可偏废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何尝不对,因为有些书说真话不多,说假话不少,你倘然完全相信了他,势必上当无疑。五七年那一阵子,有些人就是太相信书上的话,对照古本,言必有据,结果挣来一顶帽子,几乎不得翻身。有的人要烧书,有的人要摔笔,虽不属于“吃一堑,长一智”之列,其心是可原的。不过,如果你读了书真正动动脑筋,把说的和做的对照一下,也许能悟出一点道理,看清人世间的魍魉,不也就是开卷有益吗?照现在的话说,这益,不仅有正面的教育,也有反面的教训。
  宋朝有位太宗皇帝,是赵匡胤的弟弟,据说他的位置是哥哥让给他的,然而从他一做皇帝,嫂嫂那样诚惶诚恐的样子看,谁敢说烛影摇红,不是千古疑案。不过做了皇帝,总是“今上圣明”,毋庸置疑。宋人江少虞编的《宋朝事实类苑》中,有一段引这位太宗皇帝的“圣训”说:“朕即位以来,十三年矣。朕持俭素,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真实之言,固无虚饰。”看看这几句话,不是非常非常“圣明”的吗?可是有另一本沈德符的《野获篇》中说:“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我也看见过这张画,说得粗俗一点,其实是这位太宗皇帝强奸小周后之图。这个“内却声色之娱”的皇帝,原来是这么一票货色。倘然只看前一段,那末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倘若把两段都看了,你就懂得在“圣明”的背后又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开卷有益了吗?
  明朝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他杀戮功臣,是人所共知的,什么胡惟庸案、汪广洋案、蓝玉案,牵涉者几十万人,说实话,要不是经过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我是不会相信这段历史的。偶翻《明实录》,却发现此君议论汉高唐宗的优劣时说:“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丘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怨丰之叛而不封雍齿,不肯以丰为汤沐邑,则度量亦未宏矣。太宗虽规摹不及高祖,然能驾驭群臣,各为己用,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此则太宗为优也。”你看,他做的和讲的,不是南其辕而北其辙吗?
  倘在现代,把做的和说的割裂开来,那倒更是家常便饭了,而且很有点青出于蓝,比古人更加高明了,假话连篇,面不改色。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朋友写的回忆,说他一生“毋负于国,毋亏于人”。其实据我知道,此君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曾向日本人献过两架飞机,让日本人用飞机向中国人民头上投炸弹。毋负于国,是那一个“国”呢?如果你不懂一点历史,仅仅看他的文章,也非上当不可。从这里得到的印证,我以为从正面、反面两方面去读,那末“开卷”是应当“有益”的。
  现在一讲读书,有的朋友总想开出一张书单,告诉人什么可读,什么不可以读,好象非要给人规定一条道路,让后来者按着自己的节拍去跳舞,才比较放心。其实学问之道,不仅贵以专,还要贵以博,你不积累更多的知识,不懂得更多的道理,你是弄不清楚书上所讲的真正内容的。我们中国历来有一条规定,叫做“为君父讳”,皇帝和老子做的坏事,不能直书,只可用婉辞。所谓《熙陵幸小周后图》,就是这样的货色。老百姓一切触犯禁令之事,到了“君父”身上,却变成风流佳话了。所以,明明是死亡,书上却要写成“仙去”,明明是被放逐或做俘虏,书上却要写成“巡狩”。那位宋太宗的子孙徽钦二帝,是被金人俘虏去的,坐井观天,穷愁潦倒。正如徽宗自己所填的《燕山亭》词中说:“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凄凉极点。但是写史的人却说“徽钦北狩”。倘用现在的直译,那就是他们到北方打猎去了。你如果相信了这样的史笔,怎么能弄清楚中国的历史呢?幸而几千年来,“舆论一律”这条道路始终行不通,李斯先生的“以吏为师”,董仲舒先生的“罢黜百家”,都不过是主观的愿望,而许多在野的作品却往往写了一点真实。比方那幅《熙陵幸小周后图》上,元朝有一个姓冯的学士就题过一首诗说:“江南剩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虽然他讲的是因果报应,但却道出了宋太宗丑行的真实。所以,我倒不主张非开一张书目,那些可读,那些不可读,因为任何一本书,如果你用一点心去看,都可以找到点什么的。
  有些朋友把社会上偶然出现的事物,归之于某些书本的引诱,如有人去峨嵋山求仙,有人去少林家学武等等,其实这不是读书太多,恰巧是读书太少的结果。读《红楼梦》便以为自己是宝哥哥或林妹妹,读《水浒传》便想学武松和鲁智深,不能说绝无此事,但毕竟是少之又少的个别现象,不能怪书本的。薄伽丘的《十日谈》,其实是鞭挞宗教的作品,而有的人却把它当作“淫书”,也正如《金瓶梅》被人歪曲一样,抽掉了现实意义,追求不健康的部分了。但是总起来说,今天社会上许多做坏事的坏人中,归根结蒂,还是不读书或少读书的人占多数吧。把有些由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发生的现象,归咎于书本,无论如何不太公平。
  尽信书,不如无书。而要懂得这个不如无书的理由,找到不如无书的根据,却还是要靠读书,读各种书。宋人讲的“格物致知”,不格物是不能致知的,其实读书也是一种格物。一个人不打防疫针,是很少免疫力的,在这一点上,我以为开卷有益的益,也在这里。
其他文献
种植业结构调整不论在什么阶段,就要履行人们吃饱、吃好的需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根据当前市场上粮食的收购价格,以及农民的收益情况,连山区老科协提出了《关于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农经局农业股根据该《建议》,深入部分乡镇开展了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  1连山区农作物种植情况  连山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万亩。具体种植结构:玉
摘要:“9·11”恐怖袭击是有史以来发生在美国本土上的最严重的一次灾难和危机事件。它使美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新的趋势。危机管理和校园安全成为后“9·11”时代美国学校心理服务的重点,促使专业的学校心理组织和政府不断地探讨新的心理服务资源和策略。  关键词:“9·11”;学校心理服务;创伤性压力综合症(PTSD)    “是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时候了,是我们发现爱的时候了,是我们相信和平的时候了
在西方近年来出版的目不暇接的关于美苏关系的专著中,这本书受到西方舆论界注意。作者是著名的政治心理学家。他运用心理分析法,引据浩繁的资料,开拓了西方研究美苏关系的新领域,提出了关于国际冲突的新看法。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认为该书“精辟地阐述了美苏关系的真谛”。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塔克称之为“一个著名的社会和政治心理学家关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战争危险的力作,应是华盛顿和莫斯科的必读书”。  这本书最显
规矩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法宝,你可以没有什么文凭,可以没有什么钱,你也未必是做多大事业、经天纬地的人物,但是最起码你有规矩的话,一说话一办事最起码觉得你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  ——相声演员郭德纲  无规矩不成方圆,传承下来的规矩是一种观念,不必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传承规矩最好的方法则是言传身教。  ——“童话大王”郑渊洁  規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规矩在规范人们行为、调整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
在企业管理中,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职责应该是什么?你是否搞混了高层、中層、基层的职责?  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负责。比如投资回报和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换个角度说,公司是否有未来,是否能够适应外部的不断变化,取决于高层。  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负责。公司是否拥有合适的人才队伍,是否具备高效的生产力,这取决于中层管理者的水平。  基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负责。
技术论的研究,在日本素来比较活跃,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所谓技术论,研究的是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以及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广泛关系。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森谷正规的这本书(副标题《国际技术比较研究论》),在技术论的研究上,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森谷正规认为,各个产业领域的技术都各有其内在的“性格”,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技术风土”。在一个国家中,产业的技术性格是否与该国的技术风土相适应
刚读完《“书读完了”》(《读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之后,脑际就泛起这个题目。本世纪以来,科学的巨大进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问题非及时作出哲学新概括不可。答案当然多种多样,也有人从我国先秦时代的老庄的“道”里找到了合适语言。这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寻根。读了几十年书,浮光掠影,至多击水振荡成声而已,深悔髫龄就学时的茫然无知,眼下还在千方百计地既追益时光又索阅经典要津,这同样是一种治学途径的寻根。唯有寻根
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若想立足于社会,必须有知识和才能。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国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学校之间差别很大,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明显高于一般中学。一些家长为了实现子女成才的愿望,使子女将来能够考上大学,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让孩子挤入重点中学,有的还要付出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择校费。家长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得吗?真能如愿以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
被卢卡契誉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托马斯·曼,在西方的某些评论中是纳入现代派作家的行列的。如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后现代派”的代表巴思说:“‘后现代派文艺美学’的前驱可以循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伟大的现代派作家如T.S.艾略特、威廉·福克纳、安德烈·纪德、詹姆斯·乔伊斯、弗兰茨·卡夫卡、托马斯·曼、罗伯特·穆西尔……一直上溯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①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彼得·福克纳在《现代主义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出版之后,曾送了一本给李厚。扉页上,朱先生还题了首诗,最后两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  朱先生是中国美学界的老前辈,李泽厚则是当今美学论坛上的健将。他们之间与其说是师友,还不如说是学理上的“论敌”,或者说既是“论敌”又是师友,学术上这两者本来就浑然难分的。李泽厚的一部《美学论集》,恰好也在最近问世,那其中的文章,大部分是“文化革命”前就已发表的。尤其那几篇和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