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结构中“上”的偏误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上”表达的四类语义,结合“上”所表达的四类语义,通过考察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留学生“V上”结构中“上”的使用偏误情况进行归类并分析。
  关键词:V上 上 语义 偏误
  一、引言
  “V上”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典型的述补结构。目前,“V上”结构的本体研究已有很多,但是“V上”结构的偏误和习得研究还很少,我们只发现了朴珍玉(2009)和赵莹(2010)的两例研究。补语“上”的语义纷繁复杂,造成了留学生在习得“V上”结构时的困难。基于这点,本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V上”结构中“上”的错误进行了穷尽式考察,并对偏误进行归类分析。在对“V上”结构出现的“上”的偏误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对“上”的语义归类进行说明。
  二、“V上”结构中“上”的语义归类
  对于述补结构“V上”,国内学者已经做了许多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对“V上”结构中“上”的语义进行了归纳梳理,具体说来,“上”的语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类:位移趋向义,表示行为或动作的方向,既可以表示具体空间的位移义,也可以通过空间隐喻,表达心理空间的抽象位移。例如:
  (1)他爬上了山。
  (2)他献上了自己的一片爱心。
  B类:基本结果实现义,表示动作结果的实现,接触、添加、附着以及固定。例如:
  (3)请你把窗户关上。
  (4)请你把衣服穿上吧。
  (5)请写上你的地址。
  (6)他把电视拆了又装上了。
  C类:抽象结果实现义,表示理想、目标的达成或实现,还可以引申为达到一定数量。例如:
  (7)我终于考上了大学。
  (8)最近他每天只能睡上一、两个小时。
  D类:动作状态开始义,表示新的动作状态的开始。例如:
  (9)会议还没开始,大家就讨论上了。
  (10)他喜欢上看小说了。
  三、“V上”结构中“上”的偏误分析
  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它是学习者出现的系统性的有规律的错误。我们在对“V上”结构“上”的偏误的考察过程中,共发现了33条偏误语料,按照学习者偏误产生的表层策略分类方式,可以将这些偏误分为“遗漏、误用和误加”三种类型。下面以这种分类为基础,对留学生“上”的偏误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上”的遗漏
  这类偏误的数目并不多,只有5例,占全部33条偏误的15.2%,并且主要集中在遗漏“上”表示C类和D类这两类语义上。具体的偏误如下:
  1.C类语义遗漏
  (11)*当国会议员以后,继续参加民主化活动,他为了祖国的民主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2)*为了我考好的大学……
  (13)*我与同班同学考完期末考试后,就坐开往西安的长途火车。
  上面的例子中,留学生没有掌握“上”表示“理想、目标达成或实现”这一引申义,在使用过程中采取回避策略。“当”“考”“坐”和“当上”“考上”“坐上”在句子中的语义有明显的差别,一个只是单纯叙述事件,不强调结果实现,一个则强调结果实现,目标达成。留学生不明白两者的区别,必然会出现偏误。
  2.D类语义遗漏
  (14)*但是做的时间越长越喜欢了这种工作。
  (15)*然后我喜欢了家务。
  这两个例子其实是同样的偏误。从句子的语义来看,施事者是由原来的不是特别喜欢或不喜欢到喜欢,凸显了新的状态的开始,因此要用上可以表示新的动作状态开始义的“上”。产生这类偏误的原因,可能是留学生受了句中“了”的影响。句中的“了”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在留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他们认为“上”是多余的。这说明留学生对“上”使用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这两句话要表达的并不是某个动作已经完成,而是凸显某种变化的产生。如果不用可以表达新的状态开始义的“上”,就应该将“了”置于句尾,转换成“……越喜欢这种工作了”和“然后我喜欢家务了”。因为句末的“了”才可以表示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情况。
  (二) “上”的误用
  这类偏误数目较多,共有11例,占偏误总数的33.3%。在对语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上”表示A类、B类和C类语义的使用中都出现了误用现象。
  A类语义的误用
  (16)*后来我对汉字汉语的追求达到了顶峰,那就是我走上了学汉语的殿堂。
  (17)*献上爸爸和妈妈……
  (18)*空闲时,他会带我到公园、海滩或出上旅行。
  在上面的例句中,留学生对“上”表示位移趋向义的用法类推泛化,出现了不该使用“上”而使用了的情况。例(16)应该将“走上了学汉语的殿堂”改为“走进了学汉语的殿堂”。李冠华(1985)指出,当趋向补语为“上”时,其宾语必须体现一个有形的二维平面或隐含一个抽象的层级,以便给物体一个着落点,使物体从某个平面层级出发,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平面或层级,或者从平面的某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殿堂”是一个三维空间,与“上”不能搭配,只有用“走进”才能准确表示进入“汉语殿堂”这样一个抽象三维空间之中。例(17)应该将“献上爸爸妈妈”改为“献给爸爸妈妈”。“献上”表示的是一种心理空间的抽象位移趋向义,如我们可以说“献上一片爱心”,将“献上”跟具体的人搭配显然是不可以的。例(18)的“出上旅行”应该改为“出去旅行”。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出上”这一说法,这是留学生对“上”类动词表示趋向义和“来”“去”表示趋向义混淆的体现。
  B类语义的误用
  (19)*万一那个烟头弄上小孩子的脸上……   (20)*别走边抽烟的时候,烟火很容易碰上别人的身体。
  这两个例句中的“上”都应该改为“到”,留学生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是因为“上”可以表示“接触”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固化,他们认为“烟头”“烟火”都是接触到“脸上”“身体”,所以用了“上”,这是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即过度泛化的结果。
  C类语义的误用
  (21)*两年后,由于觉得不甘心把青春磨蚀得黯然无光,就到一家“欢乐旅行社”的公司当上导游。
  (22)*我口语及写作能力都很强,也曾经在“开心旅游公司”当上两年的导游。
  (23)*我因没考上英语考试,缺少几个学分,而没能升到三年级,留了一年。
  (24)*因为就这样我的HSK汉语水平准考不上了……虽然我这次考不上,下次我会考上的。
  (25)*如果禁止路上抽烟的话,可以节省我们纳税的钱,从而这笔钱可以用上别的地方了。
  (26)*来北京学习,身体带上旧病,常常使我难受。
  例(21)和例(22)应该将“当上”改为“当了”。在这两个句子中,作者只是对具体事件的叙述,没有表示“目标实现”的意思,所以没有必要用“上”。例(22)至例(25)中,留学生将“考上”与“考试”搭配,“用上”与“别的地方”搭配,无论在句法上还是在语义上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应该将“考上”改为“考过”,“用上”改为“用在”。例(26)应该将“带上”改为“带着”,在表示“理想目标实现”这一语义中,目标是希望实现的,往往要付出努力,“旧病”显然不符,而且“V上”表达了一种动态改变,而句子要表达的只是一种持续与伴随,所以要用表示“持续”义的“着”来表达。上面的偏误都是留学生对“上”表示“理想、目标的实现”这一语义类推泛化而形成的。
  (三)“上”的误加
  这类偏误的数目最多,达到18例,占偏误总数的54.5%。C类和D类语义的误加居多,偏误集中在“考上”“喜欢上”“爱上”,达到了9例。
  B类语义误加
  (27)*假如冬天的时候你不穿上衣服在外边站着,那么会怎么样?
  例(27)中,“穿上”中的“上”表示“接触、添加、附着”,但该例只是陈述事实,不需要使用表示“结果”义的“上”。另外,“穿”前面的否定副词“不”否定的是一种经常性或习惯性的情况。刘月华(2001)指出,“不”否定判断、意愿、事实、性质,而“没有”否定动作行为的发生或状态的实现。那么“不穿”表示的是一种事实,显然是成立的,但用“不”来否定动作已经实现完成的“穿上”就不合适了,“穿上”只能和“没(有)”搭配。留学生不懂得“不”与“没(有)”的区别,误加“上”,这是没有系统掌握目的语规则泛化的结果。
  C类语义误加
  (28)*在韩国考上大学跟中国情况差不多。
  (29)*我以前在韩国考上大学时……
  (30)*因为要考上大学了……
  (31)*我这次写信来是想为贵公司工作,当上贵公司的经理。
  (32)*没有锻炼身体就不能拿上好重的东西……
  (33)*朝一日退了休能来乡间住上……
  (34)*……该为他们添上麻烦。
  (35)*所以我们只有全世界每个国家一起联合上才能帮助他们……
  (36)*也许那时的我还不成熟,就重视赶上流行,以为这样做菜时髦。
  在上面的例句中,留学生只是要陈述一个事件或事实,不需要添加表达目标结果实现义的“上”,这仍旧反映了留学生分不清“考”和“考上”,“当”和“当上”的区别。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了词汇化倾向,即将“考上”“当上”作为一个词来习得和使用,在不该用“上”的地方用了“上”,必然出现偏误。
  D类语义误加
  (37)*……可是她不爱上他们,爱上了我。(……可是她不爱他们,爱上了我)
  (38)*世界上最爱上我的爸爸。
  (39)*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有可能希望自己最爱上的人杀我。
  (40)*因此有人更喜欢上它,有人更看不起它。
  (41)*所以更喜欢上它。
  (42)*因为流行歌曲里的歌词内含着大众在生活中所感受的喜怒哀乐,所以很多人喜欢上流行歌曲。
  (43)*我也越来越对美国东部感上兴趣了。
  上面的例句中,例(37)错误的原因与例(27)有相似之处,只是在这里误加的“上”表示的是新的状态开始,而不是动作的完成。否定副词“不”与“爱上”是互斥的。例(38)~(42)中,“V上”结构中的“V”前都有程度副词“最”或“更”的修饰,沈家煊(1995)从认知的角度指出动词的“有界”和“无界”之分,动词表示的动作在时间上有一个起始点,而且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则是“有界动词”;动词表示的动作有起始点,但是没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则是“无界动词”。“爱”“喜欢”这类动作,没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止点,代表着不定的量幅,因此属于“无界”动作。“最爱”“更喜欢”是相对于“爱”“喜欢”而言的,表示程度高的“爱”和“喜欢”,是“爱”和“喜欢”的一个量段或量点,因而是有界的,所以前面有“更”等程度副词修饰,再加上表示确定量点的补语“上”就是多余的。学生不了解这一语法规则,在习得“V上”结构的过程中,“喜欢上”“爱上”是学生急于表达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类推泛化,造成偏误。至于例(42)中“喜欢”没有程度副词的修饰,但是句子没有表示“新的状态开始”的语义,只是陈述事实,所以也不应该用“上”。例(43)中有表示程度加深的“越来越”的修饰,显然也是和表示“新的状态开始”义的“上”相排斥的。留学生没有注意到句子里的细微差异,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够,造成了“上”的误加。
  四、结语
  前面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V上”结构“上”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将偏误产生的原因归为留学生对目的语规则掌握不够,从而出现了回避、类推和泛化。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出现的几个高频偏误“考上”“当上”“喜欢上”“爱上”一共有18个,占了偏误总数的54.5%。这些动词所构成的“V上”是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其使用规则,学生很容易出现类推泛化现象。在我们对教材的考察中也发现,对于这些引申义,特别是“上”的虚化程度比较高的“喜欢上”“爱上”,有些教材根本没有提及,比如《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本》,这也可能引发学生偏误的产生。
  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对留学生“V上”结构中“上”留学生“上”的偏误及产生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但由于我们的语料和研究方法有限,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
  (1).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李冠华.由“上,下,进,出”充当趋向补语对处所宾语的语义
  制约[J].汉语学习,1985,(6).
  [4]朴珍玉.对“V上”之再考察——基于韩国学习者偏误类型的分
  类[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6]史锡尧.动词后“上”“下”的语义和语用[J].汉语学习,1998,
  (1).
  [7]王建勤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赵莹.“V上/下”中“上/下”的意义及相关习得情况考察[D].
  上海: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0.
  (王璐菲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留学生部 400031)
其他文献
摘 要:有关“望”“尊”两词用为量词的用法,《汉语大词典》或未收录或释义不够全面,应予增补。从郭沫若文学作品的用例来看,“望”可用作量词,可用于计量大范围的面积或空间,还可用于计量景色或气象;“尊”用作量词,还可用于计量带脚的物品。  关键词:量词 望 尊  郭沫若文学作品中使用了各类量词400余个,其中绝大部分量词及其用法在《汉语大词典》中都已收录,但仍有少数词语用为量词的用例颇多而其量词用法却
期刊
摘 要:选取了10类常用的“的”字结构,通过对St.Mark国际学校5~7岁的30位儿童使用“的”字结构的情况进行访谈调查及数据分析,探讨出多语背景儿童“的”字结构的使用偏误情况,包括不同类型“的”字结构的偏误率高低,不同母语的儿童出现偏误的情况及原因分析,出现偏误的类型等。最后,结合泰国St.Mark国际学校的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的”字结构 偏误分析 儿童 教学  一、选
期刊
摘 要: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乌鸦”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联想与象征意义,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与乌鸦相关的表达。汉英两种语言中有许多关于乌鸦的习语与谚语,若译者在翻译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传达汉英语言背后乌鸦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关键词:乌鸦 文化内涵 翻译方法  在汉英文化中,“乌鸦”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与“乌鸦”相关的习语或谚语时,了解“乌鸦”在这两种不
期刊
摘 要: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由副词位置使用不当引起的偏误频频发生。本文认为造成韩国学生副词位置使用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知识的缺乏。基于此,本文从韩国留学生的三类典型副词位置偏误入手,比较了汉韩副词位置分布的差异,即:汉韩副词的原型位置分布不同,非原型位置分布存在差异,对应缺位,以及原型位置和非原型位置的关系不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若干教学对策。  关键词:汉
期刊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由于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本文拟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相关的翻译方法,认为植物词翻译当以传译其隐喻意义为中心,并视具体语境选择翻译方法。  关键词:植物词 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翻译  一、引言  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
期刊
摘 要:《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思想的集中体现,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得到广泛传播。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审美心理差异产生了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文章从国内外《周易》具有一定影响力的5种译本中关于“色彩”的不同翻译方式入手,试
期刊
摘 要:说话者的语气、态度和感情色彩使话语的韵律特征产生不同变化,同时,说话者的思想正是通过韵律特征的变化得到确切体现。本文考察英语自然话语中话语标记语“you know”处于不同话语位置时表现出来的语用功能和韵律特征。研究显示,不同话语位置的“you know”发挥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同时,它在时长、停顿、音高和音强几方面的韵律表现也是不同的。“you know”在自然话语中的语用功能与其韵律特征
期刊
摘 要:使役概念表达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典型使役事件的临摹或概念化。英汉语言中都有表达使役概念的词汇和句式。本文通过对比英汉语言使役概念表达的异同,以短篇小说《小王子》的英汉译本为语料,结合Talmy以英语为例提出的表达“实现”意义的四种词汇化模式,尝试提出英汉语言使役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并剖析其异同。  关键词:使役概念 词汇化模式 泰尔米的模式  一、引言  江蓝生指出:所谓使役,是指动词有使令、致
期刊
摘 要:“道德暴力”一词是随着近年来多起社会负面事件而引出的新兴词汇,除了大众对“道德暴力”现象的关注,己经有学者从学术角度加以思考和研究。本文通过反思社会事件、解析词义,诠释“道德暴力”的概念。  关键词:道德 暴力 道德暴力 概念界定  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以公交车让座事件为典型的社会事件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道德暴力”这一概念。“道德暴力”现象出现于社会公共视野中,引发了大众的思考。国内对于
期刊
摘 要:梳理了自《马氏文通》开始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研究。对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归类法”和“集中的归类法”;对疑问代词的分类体系主要分为“分散的分类法”“按照语法功能分类”和“按照语义分类”。对相关研究的梳理有利于我们对疑问代词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语法研究 代词 疑问代词 分类体系  疑问代词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语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内容。对疑问代词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