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晚清军事建设、洋务运动、以及外交活动等方面,李鸿章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1901年梁启超为李鸿章作传,完成了《李鸿章传》一书,它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梁启超“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并且“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以公平之心行之”为其作传,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一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客观史笔。
关键词:梁启超;客观史笔;《李鸿章传》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国四十年来大记事》)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传记通篇文言,书中用字之渊博,作者厚实之国学,不禁让人为之叹止。同时,本书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笔者试以此书为例,浅谈梁氏在军事、洋务、外交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评述时的客观史笔。
关于为一个人作传,梁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谈到:“为一个人作传,先要看为什么给他做,他值得作传的价值在哪几点。想清楚后,再行动笔。”①在他看来,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有为他作传的意义。“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②,这就是梁氏为李鸿章作传的态度。“不可不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即是他想要展现的客观史笔。
梁氏开篇即认为:“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③他认为在中国近世的这段时间内,李鸿章不仅是“时势所造之英雄”,更是“造时势之英雄”。除此之外,梁氏还“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同时谦虚地把自己当作“常人”,希望可以“以常人而论非常人”,并从军事、洋务运动、外交、中日战争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详细的叙论。
关于军事上的李鸿章,梁氏谈到:“吾观中兴诸大臣,其声望之特达,以李鸿章为最迟,而其成名之高,当国之久,亦以李鸿章为最盛。”他给予李鸿章这么高的评价,因为其在淮军平吴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鸿章与曾国藩密切相关。李鸿章曾经师事曾国藩并得到赏识,他的精神与士气,深受曾的影响,并对曾有一种“事之父母,敬之如神明”的感恩敬仰之情。评价人物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个人物本身,周围的人物也不能忽视。
在海军建设方面,李鸿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梁氏认为:“海陆军事,是其生平全力所注也。…… 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瘁于此者亦至矣。”用一种“不寻常人”的眼光,以及踏实力行的精神,李鸿章海陆军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洋务运动方面,梁氏认为:“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虽然李鸿章在军事建设的思想见识方面,梁氏给予其较高的评价,但是其“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作者没有掩饰李鸿章的缺点,仍指出其弊病所在。
对于李鸿章而言,洋务运动是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其“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之后对其影响较大的便是甲午战争以及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关于甲午战争,梁氏认为李鸿章有三个“失机”的地方,并且不能辞咎的地方有十二点,这十二点“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但是“日本果真与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以一人之力抵抗一国之力,李鸿章的失败是可以理解与宽容的,其虽败犹荣。
李鸿章在兵事上声誉的终止,也是他在外交上困难的开始。整体看来,“李鸿章外交之历史,实失败之历史也”。《中俄密约》以前中国为一种局面,《中俄密约》以后又变为另一局面。蒋廷黻也认为,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引狼入室”④。梁启超虽“深为李鸿章怜也”,但仍说“不能为李鸿章恕焉矣”。
在最后梁氏以两句话对李鸿章做整体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以一长一短、一优一缺整体进行评价,这就是梁氏眼中的李鸿章。
总之,在梁氏看来,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和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为他作传的必要。他从军事、外交、中日战争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评述,虽“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但是仍然“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以公平之心行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李鸿章。同时,梁氏客观理智的治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不断追求的。
注释: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②梁启超:《李鸿章传·序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页。下文若引用梁启超的观点,除过特别说明,均出自该书。
④详见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作者简介:王 兴(1990-),男,陕西泾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历史学基地班。)
关键词:梁启超;客观史笔;《李鸿章传》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国四十年来大记事》)是第一部研究李鸿章的专著。传记通篇文言,书中用字之渊博,作者厚实之国学,不禁让人为之叹止。同时,本书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并称“二十世纪四大传记”。笔者试以此书为例,浅谈梁氏在军事、洋务、外交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评述时的客观史笔。
关于为一个人作传,梁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谈到:“为一个人作传,先要看为什么给他做,他值得作传的价值在哪几点。想清楚后,再行动笔。”①在他看来,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有为他作传的意义。“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书中多为解免之言,颇有与俗论异同者,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不然,何取乎祸梨枣也”②,这就是梁氏为李鸿章作传的态度。“不可不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盖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即是他想要展现的客观史笔。
梁氏开篇即认为:“一言蔽之,则以李鸿章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也。” ③他认为在中国近世的这段时间内,李鸿章不仅是“时势所造之英雄”,更是“造时势之英雄”。除此之外,梁氏还“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同时谦虚地把自己当作“常人”,希望可以“以常人而论非常人”,并从军事、洋务运动、外交、中日战争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详细的叙论。
关于军事上的李鸿章,梁氏谈到:“吾观中兴诸大臣,其声望之特达,以李鸿章为最迟,而其成名之高,当国之久,亦以李鸿章为最盛。”他给予李鸿章这么高的评价,因为其在淮军平吴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鸿章与曾国藩密切相关。李鸿章曾经师事曾国藩并得到赏识,他的精神与士气,深受曾的影响,并对曾有一种“事之父母,敬之如神明”的感恩敬仰之情。评价人物时,不仅要注意到这个人物本身,周围的人物也不能忽视。
在海军建设方面,李鸿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梁氏认为:“海陆军事,是其生平全力所注也。…… 故兢兢焉以此为重,其眼光不可谓不加寻常人一等,而其心力瘁于此者亦至矣。”用一种“不寻常人”的眼光,以及踏实力行的精神,李鸿章海陆军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
在洋务运动方面,梁氏认为:“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洋人之所务者,仅于如彼云云也。”虽然李鸿章在军事建设的思想见识方面,梁氏给予其较高的评价,但是其“以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作者没有掩饰李鸿章的缺点,仍指出其弊病所在。
对于李鸿章而言,洋务运动是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其“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之后对其影响较大的便是甲午战争以及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关于甲午战争,梁氏认为李鸿章有三个“失机”的地方,并且不能辞咎的地方有十二点,这十二点“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但是“日本果真与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以一人之力抵抗一国之力,李鸿章的失败是可以理解与宽容的,其虽败犹荣。
李鸿章在兵事上声誉的终止,也是他在外交上困难的开始。整体看来,“李鸿章外交之历史,实失败之历史也”。《中俄密约》以前中国为一种局面,《中俄密约》以后又变为另一局面。蒋廷黻也认为,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对中国而言是一种“引狼入室”④。梁启超虽“深为李鸿章怜也”,但仍说“不能为李鸿章恕焉矣”。
在最后梁氏以两句话对李鸿章做整体的评价——“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以一长一短、一优一缺整体进行评价,这就是梁氏眼中的李鸿章。
总之,在梁氏看来,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和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为他作传的必要。他从军事、外交、中日战争等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评述,虽“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但是仍然“以近世史之笔力行之”、“以公平之心行之”,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李鸿章。同时,梁氏客观理智的治史方法,也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不断追求的。
注释: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95页。
②梁启超:《李鸿章传·序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③梁启超:《李鸿章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页。下文若引用梁启超的观点,除过特别说明,均出自该书。
④详见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1页。
(作者简介:王 兴(1990-),男,陕西泾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历史学基地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