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春四月,万木争荣,百花斗艳。2011年4月,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第18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在江苏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教育考察活动,45位学员积极参与收获颇丰。考察学习期间,全体学员认真听取了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处长和教育科研所董主任关于江苏省初中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划和有关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经验介绍,学员们先后考察了苏州市景范中学、无锡市天一中学、江南大学附中、锡山匡村实验学校、南京市外国语学校等九所学校。通过10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分享到江苏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他们的成功得益于江苏省各级领导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每所学校对教育改革的务实精神,每所学校的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成果丰硕,正如马处长所说,“江苏省教育一直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不断地创新实践和探索”。此外,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东庐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和洋思中学等的特色办学经验。现就这几所学校的课程建设情况的感悟与反思作个简要汇报,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一、校长出色的课程领导力是三级课程建设的源动力
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指校长在对课程和教学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形成学校自身对课程文化和课程价值的选择,组织课程开发,指导课堂教学,诊断课堂进展,从而调整课程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管理能力。我总结所考察九所学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执行好国家课程
我们所考察的江苏省的九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校长都很注重对学校课程的领导,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健全了课程改革管理机制
我们所考察的每所学校都较好地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和管理机制。溧水的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的体系,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泰兴的洋思中学也立足学校实际,在90年代初期就探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锡山匡村实验学校探索实行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江苏省较好地建立了地方课程体系,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江苏省的地方课程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强调促进学生对本地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苏州市的景范中学,挖掘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成材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无锡市天一中学以“诚”文化引领的校本课程,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无锡市的江南大学附中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比特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无锡市天一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开展了戏剧社、魔方社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沙龙,本身就是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教研团队的培育,强力推动校本研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师成长的载体是教学实践,教师成熟的途径是教学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则是校本研修的住渠道。因此,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就我们这次考察来说,无论是溧水的东庐中学,还是泰兴的洋思中学,学校的有关教学改革理念都是通过教研组分析研讨、交流学习,然后制定规划,确定主题,再深化实践。同时,也是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活动,骨干带头,通识培训,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教研团队的建设有效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是一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切实加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江苏省在这方面先行开展了一些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各兄弟省市交流分享,通过学习考察,更加深了我个人对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解。
1.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早在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第一次规定学校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与决策权,在以后的各类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拥有某些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是有益的补充,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学校对于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的开发,对进行改造、补充与完善,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如:溧水的东庐中学和泰兴的洋思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根据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如:苏州市景范中学和江南大学附中。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平台。
2.准确厘清学校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关联
学校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目的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在确立学校课程目标时,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时代、学生和学科的要求,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我认为,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这种“草根式”的教学模式,如不与时俱进,与新课改同步,很难说能走多远。
3.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确不能如“海市蜃楼”,一定要立足与学校办学现状,并切合办学理念的需要。课程目标过高,不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就会无法实现,它最多只能成为“花瓶”;反之,课程目标过低,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就会丧失动力,使学校安于现状。因此,学校课程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相符,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方向进行设置。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学校的办学现状:第一是否具备学校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因为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尽心理解,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育意图了解,确立课程的开发方向与目标,精心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形式。第二是否有学校课程建设所需的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如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师培训和交流的资金保障。第三是否建立了与学校课程建设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学校课程目标定位才不会“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当然,学校课程建设要利于推进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因为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学现状、学生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发展的总方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办学目标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所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命力的激发源,学校课程建设是为了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而提出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当一个阶段的学校课程目标完成之后,就要根据新的办学目标更新课程目标。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和办学理念与目标保持一致。
总之,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显性课程(各学科的教材),也包括隐形课程(如校园文化等)。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体现在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谐统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上,这既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我们的事业的确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三架中学)
一、校长出色的课程领导力是三级课程建设的源动力
所谓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指校长在对课程和教学深刻领悟的基础上引导全校教师形成学校自身对课程文化和课程价值的选择,组织课程开发,指导课堂教学,诊断课堂进展,从而调整课程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一种管理能力。我总结所考察九所学校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执行好国家课程
我们所考察的江苏省的九所学校的共同特点是校长都很注重对学校课程的领导,能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根据学校实际认真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健全了课程改革管理机制
我们所考察的每所学校都较好地建立了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系和管理机制。溧水的东庐中学从1999年开始进行“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构建了以校本教研为中心,教学、教研和培训“三位一体”的体系,营造了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泰兴的洋思中学也立足学校实际,在90年代初期就探索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锡山匡村实验学校探索实行了“目标导引”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江苏省较好地建立了地方课程体系,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江苏省的地方课程非常注重地方特色,强调促进学生对本地经济,自然,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苏州市的景范中学,挖掘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读书成材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无锡市天一中学以“诚”文化引领的校本课程,注重联系社会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并且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心理品质;与此同时,无锡市的江南大学附中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比特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无锡市天一中学和南京外国语学校开展了戏剧社、魔方社等多种形式的社团沙龙,本身就是自己独特的校本课程,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教研团队的培育,强力推动校本研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师成长的载体是教学实践,教师成熟的途径是教学研究,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则是校本研修的住渠道。因此,抓好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工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就我们这次考察来说,无论是溧水的东庐中学,还是泰兴的洋思中学,学校的有关教学改革理念都是通过教研组分析研讨、交流学习,然后制定规划,确定主题,再深化实践。同时,也是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开展活动,骨干带头,通识培训,集体备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由此可见,这种通过教研团队的建设有效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是一条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三、关于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了切实加强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江苏省在这方面先行开展了一些教育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各兄弟省市交流分享,通过学习考察,更加深了我个人对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解。
1.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关系
早在1999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学校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这是在国家教育政策上第一次规定学校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权与决策权,在以后的各类文件中明确规定学校拥有某些对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因此,我认为,国家课程是基础,地方课程是有益的补充,对于学校课程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学校对于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符合教育规律与学校实际的开发,对进行改造、补充与完善,创造性地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如:溧水的东庐中学和泰兴的洋思中学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是根据学校、老师和学生的特点,自主开发相应的课程与教材,如:苏州市景范中学和江南大学附中。因此,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须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学校特色平台。
2.准确厘清学校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关联
学校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学校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是密不可分的。国家教育目的决定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学校培养目标决定学校课程目标,学校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在确立学校课程目标时,要在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考虑时代、学生和学科的要求,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我认为,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这种“草根式”的教学模式,如不与时俱进,与新课改同步,很难说能走多远。
3.要准确厘清学校课程建设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
学校课程建设的确不能如“海市蜃楼”,一定要立足与学校办学现状,并切合办学理念的需要。课程目标过高,不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就会无法实现,它最多只能成为“花瓶”;反之,课程目标过低,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就会丧失动力,使学校安于现状。因此,学校课程目标要与学校办学现状、学校办学理念相符,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的方向进行设置。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学校的办学现状:第一是否具备学校课程建设的人力资源条件,因为教师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所面临的问题情境尽心理解,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育意图了解,确立课程的开发方向与目标,精心策划与组织课程内容,决定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形式。第二是否有学校课程建设所需的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如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师培训和交流的资金保障。第三是否建立了与学校课程建设相应的组织与制度保障。只有这样,学校课程目标定位才不会“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当然,学校课程建设要利于推进学校办学理念与目标的实现。因为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办学现状、学生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发展的总方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办学目标则是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课程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所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结合形成学校独特的发展定位,是学校生命力的激发源,学校课程建设是为了落实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目标而提出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当一个阶段的学校课程目标完成之后,就要根据新的办学目标更新课程目标。因此,学校课程建设一定要和办学理念与目标保持一致。
总之,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显性课程(各学科的教材),也包括隐形课程(如校园文化等)。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要体现在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谐统一、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上,这既是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作为一校之长,我们的事业的确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三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