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来了,各省、各地的作文题一直以异彩纷呈的态势呈现着不同地区的多元追求。同时,老师与学生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指导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的罗盘到底在哪里?在这种反思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凝聚在新课改大旗下的2009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老师们发现全国各省18道作文题在纷繁中流露出相似的神韵——重视个性理性开放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理念,无疑是当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风向标,也真正契合了新课程高中作文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有如下指导:①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这就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个性”;②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正对应了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理性”;③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这正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开放性”;至于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中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些年来一直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的,这也符合先贤们所推崇的为文应“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在这种“重视个性理念开放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作文理念的指导下,2009各地高考作文题的确迸发出了很多美丽而耀眼的火花: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天津卷“我说90后”,江苏卷“品味时尚”等等。这些作文题让学生能够“自主为文”,我手写我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无庸讳言,在这种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也日渐陷入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倡导关注自我,重视个性,但这“自我”到底是老师的“自我”还是学生的“自我”?
诚然,高中作文教学前些年倡导学生作文应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为时为事为国为民”,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逆境出人才》,命题中就往往“无自我”;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倡导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避免假、大、空的为文倾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涌现出了一些好题目,如“给生活加点糖”、“给自己一个微笑”等等。
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和平常作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极形象、极贴近生活热点,但又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题目。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面对着这些不带霸气,没有明显是非标准的很诗意的题目,学生仍然不能驰骋想象,纵笔挥洒,仍然不能写出真正的“自我”或者写成了“伪自我”文中也就“无真实”;再如2009年的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我们不用踮起脚尖也能看到本题存在如下不足:踮起脚尖尽管存在于考生日常经验中,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只是一个生活中的难以引起注意的小细节,命题本身又缺少提示,多数考生的现实观感、生活体验难以调动起来,约6成的考生在写下二三百字后便不能悟出一个正确、适当的立意进行下去,只能毫无逻辑地拼凑材料,他们费尽心力地踮起脚尖也摘不到作文成功的果实。
这些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正踌躇满志地进行新课改作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和酝酿高考作文题的各位专家们:我们不能光喊口号“要让学生关注自我”,而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正给学生培育“关注自我”的土壤。要知道,这“自我”不是“饱读诗书,阅历丰富,心智成熟”的夫子教师们的“自我”,而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正在步履蹒跚地学会品味人生、关注社会的孩子们的“自我”呀!我们不能老是高高在上,而应真正俯下身来想一想哪些东西存在于学生们的视野,哪些哲理是孩子们的真心所悟呀!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一些极有蕴味、极富哲理、极能体现老师水准的作文题,让学生“理不清头绪,找不到自我”。像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浮生若茶”之类的作文题不要再横空出世折磨孩子们了吧!
二.倡导理性思维使议论文有了“新八股”倾向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李理曾总结说:“在这次高考作文中,‘辩证’成了新的八股倾向。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辩证思维’。比如谈创新,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谈到个性,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与世俗格格不入也不好。辩证固然重要,但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就显得生硬,这种倾向应当警惕。”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的确应发散理性思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样写来的议论文才能使老师颌首赞许“于我心有戚戚焉”,甚至给老师一丝丝启迪以滋润心灵怡人性情,在考试时获得高分。
但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不是让老师教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呢?据我所知,现实就是这样,老师们积极推行的议论文模式有如下两种。
1.生硬照搬“三W”,即“what”、”why”、“how”,学生根本不思考所见材料、所给命题应该深入发掘这“三W”中的哪一个,就按部就班地、平分笔力地一个“W”接着一个“W”悠着写,800字很快就写完了。但是,殊不知“见证”这个作文题,应侧重挖掘“过程”及“意义”;“我说90后”应侧重于分析“what、why”。学生知道作文要追求理性思考,但在老师的“机械操作”下反而对命题没有了理性思考,因而对不同作文题目只会有条不紊地“理性”写下去。
2.“正反对比论证法”或“结尾辩证法”。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或机械呈上正反两三个事例,匆匆结尾;或在结尾时一定不忘辩证一笔,像上海评卷组组长李理总结的那样,千文一面,机械生硬,俨然成了“新八股”,文章也就像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
由此,我不由反思,老师们这样大包大揽浇铸议论文模式格局,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吗?
非也,主要是我们老师们没有留心发现学生们的思想火花,没有花心思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没有日复一日地培养学生们思索的习惯,而是一味想走捷径,想速成“貌似理性”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在“舍本求末”而导致“南辕北辙”了呢?
三.前三年议论文后三年记叙文,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为文差异
曾几何时,议论性文体在湖北省语文高考中是“口碑极好”、“人缘极佳”的一种文体,从“买镜”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再到“说三”,材料中虽号称“文体自选”,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材料或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事实上,前些年的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中议论文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于是乎,一段时期内,各学校的语文老师都推荐甚至是规定学生只写议论文,乃至高一伊始议论文就“大行其道”,直至高三结束议论文仍“辉煌无比”。这可苦了一批具备感性思维,善长写记叙性文体的学生了,他们只能极力迎合这种“议论文才得高分”的风向标。
这两年,这种风向标好像有转向的趋势。湖北省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强调高考作文要“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这话本身可能并未暗示高考作文要扭头多写记叙文,但下边学校的老师们就这样意会了,一时间,千村万落齐开“记叙花”,煞是壮观。
笔者对这种现象很是不解。文章何必要“因文体而争天下”,百花齐放,“各体盛开”岂不更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理念本身甚好,它给过去沉闷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受师生欢迎。可是我们老师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歪曲了这些理念与精神,陷入一些误区。希望咱们教育界同仁多动真脑筋,多下真功夫,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喜欢写作文,能够写出好作文。
徐晓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 猛
这些理念,无疑是当下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风向标,也真正契合了新课程高中作文的标准。新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有如下指导:①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这就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个性”;②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这正对应了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理性”;③鼓励学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这正是2009高考作文评价中的“重视开放性”;至于高考作文评价体系中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这些年来一直渗透在作文教学中的,这也符合先贤们所推崇的为文应“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在这种“重视个性理念开放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新课程作文理念的指导下,2009各地高考作文题的确迸发出了很多美丽而耀眼的火花: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天津卷“我说90后”,江苏卷“品味时尚”等等。这些作文题让学生能够“自主为文”,我手写我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无庸讳言,在这种理论与思想的指导下,目前高中作文教学也日渐陷入了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倡导关注自我,重视个性,但这“自我”到底是老师的“自我”还是学生的“自我”?
诚然,高中作文教学前些年倡导学生作文应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为时为事为国为民”,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判断句或陈述句式的作文题,如《近墨者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逆境出人才》,命题中就往往“无自我”;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倡导以“我”的眼光看自己、看世界,避免假、大、空的为文倾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涌现出了一些好题目,如“给生活加点糖”、“给自己一个微笑”等等。
但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和平常作文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极形象、极贴近生活热点,但又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题目。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面对着这些不带霸气,没有明显是非标准的很诗意的题目,学生仍然不能驰骋想象,纵笔挥洒,仍然不能写出真正的“自我”或者写成了“伪自我”文中也就“无真实”;再如2009年的湖南作文题“踮起脚尖”,我们不用踮起脚尖也能看到本题存在如下不足:踮起脚尖尽管存在于考生日常经验中,但对多数考生而言只是一个生活中的难以引起注意的小细节,命题本身又缺少提示,多数考生的现实观感、生活体验难以调动起来,约6成的考生在写下二三百字后便不能悟出一个正确、适当的立意进行下去,只能毫无逻辑地拼凑材料,他们费尽心力地踮起脚尖也摘不到作文成功的果实。
这些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正踌躇满志地进行新课改作文教学的一线老师们和酝酿高考作文题的各位专家们:我们不能光喊口号“要让学生关注自我”,而要想一想我们有没有真正给学生培育“关注自我”的土壤。要知道,这“自我”不是“饱读诗书,阅历丰富,心智成熟”的夫子教师们的“自我”,而是一群十七八岁的正在步履蹒跚地学会品味人生、关注社会的孩子们的“自我”呀!我们不能老是高高在上,而应真正俯下身来想一想哪些东西存在于学生们的视野,哪些哲理是孩子们的真心所悟呀!不要动不动就搬出一些极有蕴味、极富哲理、极能体现老师水准的作文题,让学生“理不清头绪,找不到自我”。像诸如“一蓑烟雨任平生”、“浮生若茶”之类的作文题不要再横空出世折磨孩子们了吧!
二.倡导理性思维使议论文有了“新八股”倾向
2009年上海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李理曾总结说:“在这次高考作文中,‘辩证’成了新的八股倾向。有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文章在倒数第二段进行‘辩证思维’。比如谈创新,便说过分创新也不好;谈到个性,便说一个人过分有个性,与世俗格格不入也不好。辩证固然重要,但这样千篇一律地都来‘辩证’,就显得生硬,这种倾向应当警惕。”
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的确应发散理性思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并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样写来的议论文才能使老师颌首赞许“于我心有戚戚焉”,甚至给老师一丝丝启迪以滋润心灵怡人性情,在考试时获得高分。
但这种理性思维的培养是不是让老师教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呢?据我所知,现实就是这样,老师们积极推行的议论文模式有如下两种。
1.生硬照搬“三W”,即“what”、”why”、“how”,学生根本不思考所见材料、所给命题应该深入发掘这“三W”中的哪一个,就按部就班地、平分笔力地一个“W”接着一个“W”悠着写,800字很快就写完了。但是,殊不知“见证”这个作文题,应侧重挖掘“过程”及“意义”;“我说90后”应侧重于分析“what、why”。学生知道作文要追求理性思考,但在老师的“机械操作”下反而对命题没有了理性思考,因而对不同作文题目只会有条不紊地“理性”写下去。
2.“正反对比论证法”或“结尾辩证法”。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或机械呈上正反两三个事例,匆匆结尾;或在结尾时一定不忘辩证一笔,像上海评卷组组长李理总结的那样,千文一面,机械生硬,俨然成了“新八股”,文章也就像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
由此,我不由反思,老师们这样大包大揽浇铸议论文模式格局,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吗?
非也,主要是我们老师们没有留心发现学生们的思想火花,没有花心思去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没有日复一日地培养学生们思索的习惯,而是一味想走捷径,想速成“貌似理性”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在“舍本求末”而导致“南辕北辙”了呢?
三.前三年议论文后三年记叙文,忽略了学生的个体为文差异
曾几何时,议论性文体在湖北省语文高考中是“口碑极好”、“人缘极佳”的一种文体,从“买镜”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再到“说三”,材料中虽号称“文体自选”,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材料或题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事实上,前些年的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中议论文也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的。于是乎,一段时期内,各学校的语文老师都推荐甚至是规定学生只写议论文,乃至高一伊始议论文就“大行其道”,直至高三结束议论文仍“辉煌无比”。这可苦了一批具备感性思维,善长写记叙性文体的学生了,他们只能极力迎合这种“议论文才得高分”的风向标。
这两年,这种风向标好像有转向的趋势。湖北省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强调高考作文要“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这话本身可能并未暗示高考作文要扭头多写记叙文,但下边学校的老师们就这样意会了,一时间,千村万落齐开“记叙花”,煞是壮观。
笔者对这种现象很是不解。文章何必要“因文体而争天下”,百花齐放,“各体盛开”岂不更好?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理念本身甚好,它给过去沉闷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受师生欢迎。可是我们老师们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千万不要歪曲了这些理念与精神,陷入一些误区。希望咱们教育界同仁多动真脑筋,多下真功夫,使更多的学生真正喜欢写作文,能够写出好作文。
徐晓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