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努力探索品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展开实验,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发展,使学生犹如源头活水般融入生活,感悟生活,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
一、强化科研意识,明确课题理念
我们围绕“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实验的总目标,采取“一学习、二建立、三培训、四落实”强化课题研讨意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学习”:即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经验典型为示范,有效地转变观念。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现代教育理论及各地实验经验典型材料,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使教师从中受到启迪,将所学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新思想。同时采取抓典型、树榜样的方式,通过“抓一批、带一批、促一批”的方法营造实验氛围。
“二建立”:即建立实验机构和工作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实验例会,确保实验课题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制定了《实验研究管理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等,要求实验教师搜集、整理好实验档案资料,并记录好自己的实验反思、一定阶段学生情况对比等一线资料,为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和测评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依据。
“三培训”:即培训实验教师,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感。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型校本培训网络,形成合作互动的实验队伍。在培训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仅采用集中讲课方式,更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及时反馈、小组研讨等参与式的研讨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组织教师深入研讨分析,合作交流,一起反思,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感受困惑问题,教师个体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实现其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实质性改善。
“四落实”:即一是实验教师落实。我们配备了有一定班级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验工作;二是实验班级落实。确立了实验班、实验班保证运行的一致性,以利研究;三是实验经费落实。学校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实验经费的投入。四是实验研究落实。定期进行专题研究,保证实验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探讨教学方法,搭建生活平台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学生。品德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世界,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实验中,我们把新课标理念辐射到课题研讨,将科研与课改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的体悟式学习和以主题性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观察(实践)—假设(体验)—分析(交流)—发现(实践)”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这两种模式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把知识、规范和技能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中,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和分析、角色扮演、动手制作、讲故事、调查、访谈等各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成为再现学生生活的开放的课堂。
这一模式使品德课堂更具开放性,其具体表现为:内容开放实现生活化,主体开放凸现活动化,设计开放呈现多样化,导行开放体现实践化。让教材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三、加强资源开发,拓展德育空间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与重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是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要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有广阔的空间。需要教师灵活地生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进行德育资源开发。为此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与开发的研究。其具体做法: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主要以生活主体和活动范例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承载和传达的价值的目标。
二是结合本校特点,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校本资源开发是最便捷、最经济、效果最显著的课程资源,且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更具生活化。我校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占80%,不少家长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致使学生丢三落四、卫生习惯较差,根椐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看看谁最爱整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三是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如公园树木四季变化明显,我们就设计“和秋天一起玩”,带领学生到公园感受秋天的美,利用秋天的礼物——落叶、果实、种子等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体验大自然的乐趣。针对我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家乡特产的秘密”等课程,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心自己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感。
四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我校开通校园网,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德育素材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通过“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研究,我们课堂教学将品德教育根植于生活,将活动与游戏融入课堂,使传统的品德课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开发"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使品德课形成趣味盎然、情理并重、寓教于乐的新的课堂形式。
一、强化科研意识,明确课题理念
我们围绕“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实验的总目标,采取“一学习、二建立、三培训、四落实”强化课题研讨意识,逐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一学习”:即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我们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经验典型为示范,有效地转变观念。课题组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现代教育理论及各地实验经验典型材料,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使教师从中受到启迪,将所学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新思想。同时采取抓典型、树榜样的方式,通过“抓一批、带一批、促一批”的方法营造实验氛围。
“二建立”:即建立实验机构和工作制度。为了保证实验工作有组织、有目的地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实验例会,确保实验课题正常、有效地开展。学校制定了《实验研究管理制度》、《实验资料管理制度》等,要求实验教师搜集、整理好实验档案资料,并记录好自己的实验反思、一定阶段学生情况对比等一线资料,为实验的进一步开展和测评提供真实、可靠、准确的依据。
“三培训”:即培训实验教师,强化实验教师的责任感。本着“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相结合,构建研究型校本培训网络,形成合作互动的实验队伍。在培训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不仅采用集中讲课方式,更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及时反馈、小组研讨等参与式的研讨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提问,组织教师深入研讨分析,合作交流,一起反思,共同分享成果,共同感受困惑问题,教师个体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团队精神也增强了,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实现其教育素质和能力的实质性改善。
“四落实”:即一是实验教师落实。我们配备了有一定班级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验工作;二是实验班级落实。确立了实验班、实验班保证运行的一致性,以利研究;三是实验经费落实。学校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实验经费的投入。四是实验研究落实。定期进行专题研究,保证实验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探讨教学方法,搭建生活平台
教材是课程和教学的一种主要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面对的是教材和学生。品德教学应该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因此,教学应该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通向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世界,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实验中,我们把新课标理念辐射到课题研讨,将科研与课改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感受—体验—表现”为主的体悟式学习和以主题性系列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观察(实践)—假设(体验)—分析(交流)—发现(实践)”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这两种模式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把知识、规范和技能重新融入学生生活中,将讲授、游戏、实验、讨论和分析、角色扮演、动手制作、讲故事、调查、访谈等各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成为再现学生生活的开放的课堂。
这一模式使品德课堂更具开放性,其具体表现为:内容开放实现生活化,主体开放凸现活动化,设计开放呈现多样化,导行开放体现实践化。让教材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过他自己的生活”,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三、加强资源开发,拓展德育空间
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与重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是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要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有广阔的空间。需要教师灵活地生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进行德育资源开发。为此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与开发的研究。其具体做法: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主要以生活主体和活动范例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范例的意图及其承载的价值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自主活动,来“展开”教材中的“生活”和“活动”设计,来达到“感受、理解、体验”教材所承载和传达的价值的目标。
二是结合本校特点,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校本资源开发是最便捷、最经济、效果最显著的课程资源,且贴近学生生活,内容更具生活化。我校学生外来务工子女占80%,不少家长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致使学生丢三落四、卫生习惯较差,根椐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看看谁最爱整洁”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三是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如公园树木四季变化明显,我们就设计“和秋天一起玩”,带领学生到公园感受秋天的美,利用秋天的礼物——落叶、果实、种子等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体验大自然的乐趣。针对我校外来务工子女较多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家乡特产的秘密”等课程,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培养学生亲近自然、关心自己家乡发展变化的情感。
四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我校开通校园网,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使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德育素材涉及到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学生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生活中受到教育。
通过“小学生生活化德育教学”的研究,我们课堂教学将品德教育根植于生活,将活动与游戏融入课堂,使传统的品德课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回归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开发"原汁原味"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使思想品德教育贴近学生,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使品德课形成趣味盎然、情理并重、寓教于乐的新的课堂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