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高中语文为了应付高考,在教学中多围绕考题类型、答题技巧进行专项研究、反复操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文章情感的细细品味。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书、玄幻小说等快餐式阅读成为了学生热衷的阅读类型,使得学生逐渐形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在新一代背景下,在高中语文中推行深度阅读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围绕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育;深度阅读;终身学习;高中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求。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不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深度阅读培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中,阅读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形势比较严峻,具体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浅显化,文本阅读的应试化,主题理解的单一化。此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表层的阅读解释,无法触及阅读的广度,更无法达到阅读的深度,丧失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本身可划分成不同层次,深度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已发展成熟,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将重点放置在深度阅读上。
目前,高中阅读仍未实现理想状态,具体表现在:第一,图书阅读量少、范围狭窄,可供借鉴的知识较少,无法拓展思路、思维滞后,学生无法形成独立的认知观点,通常表现为人云亦云。造成此类问题的因素主要有:首先,高中生学习节奏和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缺乏时间接触除学科书籍之外的读物,所以学生对阅读缺乏了解,无法调动阅读兴趣,更加难以进行深度阅读。其次,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学习压力不言而喻,学生只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材资料方面,忽略其他刊物的阅读,无论是文化修养方面的书刊,还是哲学思考等方面的书籍,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但是,近年来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在考核学生思想性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考核,以及思维深度的考察。因此,不管是以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亦或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高中阶段的教育,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深度阅读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排斥读书,找不到准确读书方式,读不懂书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方法
1.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素养,更多的是解放学生个性,鼓励其解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层剖析,探知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字生命,润泽自己。
想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领会,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的解读中理解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通常我会借助问题的设计引入,让学生的探究趋向于深度和张力,直接和文本对话,实现文本内涵的把握。
比如,在阅读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结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时掉了一颗大眼泪,这是普通的眼泪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变得很安静,学生开始埋头阅读,偶尔会有小声的讨论。在之后的回答中,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开心感激之泪,有的认为是自责悔恨之泪,学生在剖析的时候都很到位,找到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不仅要灌输学生深阅读的思想,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其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2.扩展阅读,提高思维广度
阅读重在理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感性的成分辅助思考,有助于问题考虑的全面性。“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懂得延伸,在不断的拓展中提升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内容不加拓展,那么学生反复斟酌也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最后陷入无解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拓展,搜寻课外资料辅助理解。
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不知如何理解,反复阅读后也没有领悟。我就引导其回顾课外知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传》,学生有了些感觉以后,我又给其介绍了几篇文章让其理解。慢慢地,学生了解到在苏轼主要尊崇儒家思想,有报国之志,早期也受过道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仕后挫折不断,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加深了儒、道思想。
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苏轼在句词里的感叹和抒情了。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放大视角,把一些矛盾、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虑,通过“内引”和“外联”促进解读。
又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回归文本满眼都是周朴园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但要是不爱,为什么又要保持以前家具的样子?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了解了时代背景,阅读了些名家解读,逐渐发现周朴园怀念的是当年青春貌美的梅姑娘,而不是现在的老妇人,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他就原形毕露,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由此可见,深入到位的阅读不仅要立足文本,反复斟酌,还要联系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在促进问题解决的同时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芳.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和实施[J].文学教育(下),2016(01).
[2]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1).
[3]陈起景.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J].语文知识,2014(05).
关键词:语文教育;深度阅读;终身学习;高中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需求。在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深度阅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不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深度阅读培养。
一、高中语文阅读现状
高中语文课程中,阅读是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形势比较严峻,具体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浅显化,文本阅读的应试化,主题理解的单一化。此种形式上的阅读,技术表层的阅读解释,无法触及阅读的广度,更无法达到阅读的深度,丧失阅读的本质意义。阅读本身可划分成不同层次,深度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高中阶段的学生,各方面已发展成熟,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将重点放置在深度阅读上。
目前,高中阅读仍未实现理想状态,具体表现在:第一,图书阅读量少、范围狭窄,可供借鉴的知识较少,无法拓展思路、思维滞后,学生无法形成独立的认知观点,通常表现为人云亦云。造成此类问题的因素主要有:首先,高中生学习节奏和生活节奏相对较快,缺乏时间接触除学科书籍之外的读物,所以学生对阅读缺乏了解,无法调动阅读兴趣,更加难以进行深度阅读。其次,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学习压力不言而喻,学生只能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教材资料方面,忽略其他刊物的阅读,无论是文化修养方面的书刊,还是哲学思考等方面的书籍,缺乏足够的时间去阅读。但是,近年来对人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现象充分体现,在考核学生思想性的前提下,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广度的考核,以及思维深度的考察。因此,不管是以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亦或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高中阶段的教育,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深度阅读实践,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排斥读书,找不到准确读书方式,读不懂书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方法
1.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开展阅读教学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素养,更多的是解放学生个性,鼓励其解读,引导学生融入文本深层剖析,探知到作者的创作目的,在领会作品内涵的同时赋予文字生命,润泽自己。
想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的效果,一方面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自主领会,另一个方面需要我们恰到好处的引导,促进其思考探究,在不断的解读中理解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的关键是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通常我会借助问题的设计引入,让学生的探究趋向于深度和张力,直接和文本对话,实现文本内涵的把握。
比如,在阅读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就结合学生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时掉了一颗大眼泪,这是普通的眼泪吗?谈谈你的看法。”这个问题一抛出,课堂变得很安静,学生开始埋头阅读,偶尔会有小声的讨论。在之后的回答中,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开心感激之泪,有的认为是自责悔恨之泪,学生在剖析的时候都很到位,找到具体内容作为依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由此可见,不仅要灌输学生深阅读的思想,还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促进其思考,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实现其与文本对话的目标。
2.扩展阅读,提高思维广度
阅读重在理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理性的思维,还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感性的成分辅助思考,有助于问题考虑的全面性。“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懂得延伸,在不断的拓展中提升思维。
对于一篇文章的理解,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内容不加拓展,那么学生反复斟酌也跳不出原来的思维,最后陷入无解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要鼓励学生拓展,搜寻课外资料辅助理解。
比如,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学生读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不知如何理解,反复阅读后也没有领悟。我就引导其回顾课外知识: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以及《苏东坡传》,学生有了些感觉以后,我又给其介绍了几篇文章让其理解。慢慢地,学生了解到在苏轼主要尊崇儒家思想,有报国之志,早期也受过道家思想的熏陶,但是入仕后挫折不断,在经历磨难的过程中加深了儒、道思想。
這样一来,学生就能理解苏轼在句词里的感叹和抒情了。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放大视角,把一些矛盾、问题放到实际生活中去考虑,通过“内引”和“外联”促进解读。
又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学生就“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爱”的问题展开了探究,回归文本满眼都是周朴园严厉的表情和无情的话语,但要是不爱,为什么又要保持以前家具的样子?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了解了时代背景,阅读了些名家解读,逐渐发现周朴园怀念的是当年青春貌美的梅姑娘,而不是现在的老妇人,一旦利益受到威胁,他就原形毕露,露出自私虚伪的一面。
由此可见,深入到位的阅读不仅要立足文本,反复斟酌,还要联系课外知识有效拓展,在促进问题解决的同时深化理解。
参考文献
[1]王芳.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探索和实施[J].文学教育(下),2016(01).
[2]王毅.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1).
[3]陈起景.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深度阅读”[J].语文知识,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