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学程序进行具体化解读,以学习为中心旳小学数学教学是通过“目标-问题-思考-讨论-总结”这样的一个程序,提出每一个程序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着重发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一个智力基础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习为中心,教学程序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多次与多所不同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师探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在遵循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过程在中可以有灵活的开端,但是其中的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将这些程序简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建立学习情境,整理新旧知识,铺塾好自主学习的路径,为学生自学提供一个方向指引,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便学生在某个特定方向的探索,为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教学情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此,这样可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获得最佳结果,从学生的先验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沟通学生已有知识与付诸努力获取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的目标指向集中注意力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恒变量。问题产生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当前或已有的观点的批判质疑,提出大胆的猜测并通过验证假设的真伪性而得到的一种结论。质疑和好奇是引发探宄和创新的原动力。所以巧妙安排情境制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引发探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程序中,学生总结从现实生活情况下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把握其规律。
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是以学习为中心教学的核心,自主学习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开而弗达”是对自主学习最朴素的检释。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动衔接上一环节的内容,使知识体系化易于掌握,同时融合新旧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但也给给学生自我的自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认真总结经验。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手实践等感觉和知觉的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
笔者相信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想学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个假象外在因素只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和指示在学习对象上以起到迷惑视线蒙混过关的作用,而学生内在的因素才是真正决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上,问题的假设、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来回答”、“我来试试”、“老师我来”等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化,让小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循着这样一条思路:观察了解一大胆猜想一组织实验一思考探究一查阅资料一验证假设一总结运用,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求助他人。这种“摘桃子”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进而形成习惯。
三、严密思考分类整合
每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这时就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严密思考,对提出的问题反复论证和思考,学会总结概括分类,使得问题系统化。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有限,有些问题在学生个人积极思考之后仍未得到解决,就需要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群议群智,发挥群体的作用。每一组选出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让學生以学习为中心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老师此时扮演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形成学生探宄思考的得力助手。笔者发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此环节反映在课堂上多维互动中:课前家校、父母互动,课中师生、小组互动,课外师师、生生互动等方面。互动交流之前要经过严密思考,对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整合和分析,这种互动的有效推进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启发导学,检测学情,信息反馈等方式。互动之后开始反省,分类处理思考中的遗留问题。通过上述指标的量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透明化和清晰化,也散射出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个“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四、反馈交流启发导学
教育专家马云鹏认为“在数学中,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还是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影响往往发挥着长期的作用”。这说明良好的师生情感也是交流反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坚持“没有错误答案”的理念,让学生舒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该环节是关键,决定着学习价值的尊严。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整体效益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结评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以满足学生的有一定倾斜度的问题和练习的学习条件,以满足个别学生的喜好的需求,设计出一些设问新颖奇特、形式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问题。这样可以完美的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太饱”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的‘一般发展”,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通过练习这些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
五、总结巩固迁移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在课堂上可以强化数学方法增添新的思维灵感,让学生总结、概括、提炼所学习过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总结还对学生有着警醒的作用,当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归纳,做每课时的小结时,学生可以回顾起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一方面练习设计,教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梯度学习。第一,习题的基础性;第二,习题的拓展性;第三,习题要考虑到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习题的处理上要做到因生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题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可能照顾到“差生”的需要。通过一定量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概括总结,起到巩固的作用,进而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学习当中去。此外,总结也是为学新知识做好的一种准备,通过总结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前后的内在逻辑性,在思维的加工下形成可操作性的规律。在迁移过程中总是伴随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总是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读新授课内容,将新内容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从而使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耀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新课程(上),2015.07
[2]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学习为中心,教学程序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并多次与多所不同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师探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做了相关的研究。发现在遵循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程序设计的教学设计与案例过程在中可以有灵活的开端,但是其中的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现将这些程序简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建立学习情境,整理新旧知识,铺塾好自主学习的路径,为学生自学提供一个方向指引,明确知识与能力目标,以便学生在某个特定方向的探索,为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教学情境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永恒的话题。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此,这样可以保证以学生为中心获得最佳结果,从学生的先验知识和实际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沟通学生已有知识与付诸努力获取新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学生学习,让学生明确的目标指向集中注意力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数学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恒变量。问题产生是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对当前或已有的观点的批判质疑,提出大胆的猜测并通过验证假设的真伪性而得到的一种结论。质疑和好奇是引发探宄和创新的原动力。所以巧妙安排情境制造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引发探宄兴趣,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个程序中,学生总结从现实生活情况下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把握其规律。
二、自主学习掌握新知
这个环节是以学习为中心教学的核心,自主学习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开而弗达”是对自主学习最朴素的检释。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而不是控制学生,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动衔接上一环节的内容,使知识体系化易于掌握,同时融合新旧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但也给给学生自我的自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认真总结经验。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手实践等感觉和知觉的综合运用,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长智慧。
笔者相信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去学想学时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本人在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个假象外在因素只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和指示在学习对象上以起到迷惑视线蒙混过关的作用,而学生内在的因素才是真正决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上,问题的假设、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我来回答”、“我来试试”、“老师我来”等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自觉化,让小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循着这样一条思路:观察了解一大胆猜想一组织实验一思考探究一查阅资料一验证假设一总结运用,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而不求助他人。这种“摘桃子”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进而形成习惯。
三、严密思考分类整合
每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那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在这时就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严密思考,对提出的问题反复论证和思考,学会总结概括分类,使得问题系统化。小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有限,有些问题在学生个人积极思考之后仍未得到解决,就需要分组讨论,集思广益,群议群智,发挥群体的作用。每一组选出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让學生以学习为中心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老师此时扮演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形成学生探宄思考的得力助手。笔者发现“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此环节反映在课堂上多维互动中:课前家校、父母互动,课中师生、小组互动,课外师师、生生互动等方面。互动交流之前要经过严密思考,对问题解决的思路进行整合和分析,这种互动的有效推进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启发导学,检测学情,信息反馈等方式。互动之后开始反省,分类处理思考中的遗留问题。通过上述指标的量化,使学生的思维过程透明化和清晰化,也散射出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教师讲解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更有效的解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个“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四、反馈交流启发导学
教育专家马云鹏认为“在数学中,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和信息的交流,还是情感的交流,这种情感的影响往往发挥着长期的作用”。这说明良好的师生情感也是交流反馈的重要条件。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坚持“没有错误答案”的理念,让学生舒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该环节是关键,决定着学习价值的尊严。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的整体效益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总结评估。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以满足学生的有一定倾斜度的问题和练习的学习条件,以满足个别学生的喜好的需求,设计出一些设问新颖奇特、形式灵活多变、综合性强的问题。这样可以完美的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吃不饱”和“吃太饱”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的‘一般发展”,同时也兼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通过练习这些题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力求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对知识灵活运用。
五、总结巩固迁移应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总结在课堂上可以强化数学方法增添新的思维灵感,让学生总结、概括、提炼所学习过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总结还对学生有着警醒的作用,当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归纳,做每课时的小结时,学生可以回顾起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无疑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测。一方面练习设计,教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程度的梯度学习。第一,习题的基础性;第二,习题的拓展性;第三,习题要考虑到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习题的处理上要做到因生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题的能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尽可能照顾到“差生”的需要。通过一定量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概括总结,起到巩固的作用,进而迁移到类似的知识学习当中去。此外,总结也是为学新知识做好的一种准备,通过总结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前后的内在逻辑性,在思维的加工下形成可操作性的规律。在迁移过程中总是伴随感知和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总是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读新授课内容,将新内容建构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实现跨学科之间的迁移,从而使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耀斌.《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新课程(上),2015.07
[2]师延平.《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