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交友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散见于《论语》各篇,内容丰富。本文拟从为什么交友、怎样择友及如何与友相处等三个方面,对孔子的交友之道作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孔子 交友 择友
一、为什么交友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也乐于交友,他把多交贤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喜悦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呢?因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劝勉,正如他所说的“朋友切切、偲偲”。这种切磋、劝勉主要涉及学问和道德两个方面,换言之,交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磋学问、增益道德。对此,孔子的学生曾子体会颇深,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这是他成为渊博的学者的重要内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朋友。正如《学记》所指出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文会友”,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学问,相互探讨,从而使思路开阔,学有进益,否则便孤陋寡闻。这应该是孔子的经验之谈,他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的。
所谓“以友辅仁”,是指取友之贤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主张“友其士之仁者”,因为士之仁者可助己成德,共进于道。孔子言行高洁,严于律己,他的深厚的道德修养也得之于朋友的帮助。孔子自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友之贤则思与之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友之不贤而反省自己,引以为戒。朋友之间相互责善,如此,则道德自有所进。
二、怎样择友
孔子乐于交友,但是并不主张滥交,在择友方面,他提出了很多标准。
1.无友不如己者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是以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
2.道不同,不相为谋
朋友一词在古代意指志同道合者,所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在择友标准上,孔子很注重“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同弘扬儒家的仁道。
3.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能够交上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做朋友,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便退而求其次,可以与激狂、狷介的人交朋友。因为激狂的人有进取心,狷介的人有所不为。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而反对交损友的。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对于后几种人,孔子深恶痛绝。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自然,孔子是不屑与此等人为伍的。
三、如何与友相处
孔子提倡“善与人交”,即要善于与人,尤其是善于与朋友相处。在如何与朋友相处的问题上,孔子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
1.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唯义是从,只要符合义,该做便做,不该做便不做。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论语》中记载有孔子交朋友之义的事例。“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慨然说:“由我来负责安葬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所以接受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孔子也不下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定下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可以说,对于以何礼对待朋友的馈赠,孔子是深知所宜的。
2.言而有信
与友相处,孔子特别看重一个“信”字。他把“信”看作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这就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孔子曾经对学生讲述过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如何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呢?首先自己必须守信,能够做到诚实无欺。现实生活中的孔子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白无欺的君子。
正是在孔子的教诲和影响下,他的学生也非常重视诚信的作用,并把诚信视为交友的根本原则。比如,曾子就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他“日三省”其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应“言而有信”。
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子贡问友于孔子,孔子作了如是回答。看到朋友身上的缺点,要及时善意地指出,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意在使之改进。经过善意规劝、启发开导,对方仍坚决不听,那就只好到此为止,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自取其辱。
由此可知,与朋友相处时,“忠告善导”固不可少,“不可则止”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孔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掌握好分寸。“朋友数,斯疏矣”,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可勉强行之,过于烦琐,以致“言者轻,听者厌”,求亲而反疏”,落得难堪收场。
总之,在交友方面,孔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既是对他个人结交朋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强调朋友之间以道相合,以信相处,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169.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关键词]孔子 交友 择友
一、为什么交友
孔子十分重视交友,也乐于交友,他把多交贤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喜悦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呢?因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劝勉,正如他所说的“朋友切切、偲偲”。这种切磋、劝勉主要涉及学问和道德两个方面,换言之,交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磋学问、增益道德。对此,孔子的学生曾子体会颇深,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这是他成为渊博的学者的重要内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朋友。正如《学记》所指出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交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文会友”,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学问,相互探讨,从而使思路开阔,学有进益,否则便孤陋寡闻。这应该是孔子的经验之谈,他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的。
所谓“以友辅仁”,是指取友之贤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孔子主张“友其士之仁者”,因为士之仁者可助己成德,共进于道。孔子言行高洁,严于律己,他的深厚的道德修养也得之于朋友的帮助。孔子自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友之贤则思与之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友之不贤而反省自己,引以为戒。朋友之间相互责善,如此,则道德自有所进。
二、怎样择友
孔子乐于交友,但是并不主张滥交,在择友方面,他提出了很多标准。
1.无友不如己者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是以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
2.道不同,不相为谋
朋友一词在古代意指志同道合者,所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在择友标准上,孔子很注重“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同弘扬儒家的仁道。
3.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能够交上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做朋友,自然最好;如果不能,便退而求其次,可以与激狂、狷介的人交朋友。因为激狂的人有进取心,狷介的人有所不为。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朋友有“损”、“益”两种类型,孔子是主张交益友而反对交损友的。那么,何为“益友”,何为“损友”呢?“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要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惯于装饰外貌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对于后几种人,孔子深恶痛绝。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自然,孔子是不屑与此等人为伍的。
三、如何与友相处
孔子提倡“善与人交”,即要善于与人,尤其是善于与朋友相处。在如何与朋友相处的问题上,孔子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
1.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唯义是从,只要符合义,该做便做,不该做便不做。在对待朋友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论语》中记载有孔子交朋友之义的事例。“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慨然说:“由我来负责安葬吧!”对朋友可谓尽心竭力,仁至义尽。朋友间有通财之义,所以接受朋友赠送的礼物,即使是车马那样贵重的东西,孔子也不下拜。然而对于馈赠的祭肉则必定下拜,这是孔子尊重朋友的祖考,以示同于己亲之表现。可以说,对于以何礼对待朋友的馈赠,孔子是深知所宜的。
2.言而有信
与友相处,孔子特别看重一个“信”字。他把“信”看作立身之本,一再强调“信”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类社会虽有法律契约与道德礼俗的指导约束,但人与人之间若互不信任,则一切人事都无法推进。这就好比大车上没有輗,小车上没有軏,它靠什么行走呢?
孔子曾经对学生讲述过自己的志向,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渴望人与人之间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朋友的信任。如何才能取得朋友的信任呢?首先自己必须守信,能够做到诚实无欺。现实生活中的孔子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白无欺的君子。
正是在孔子的教诲和影响下,他的学生也非常重视诚信的作用,并把诚信视为交友的根本原则。比如,曾子就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作为他“日三省”其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夏也认为“与朋友交”,应“言而有信”。
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子贡问友于孔子,孔子作了如是回答。看到朋友身上的缺点,要及时善意地指出,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意在使之改进。经过善意规劝、启发开导,对方仍坚决不听,那就只好到此为止,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自取其辱。
由此可知,与朋友相处时,“忠告善导”固不可少,“不可则止”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孔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掌握好分寸。“朋友数,斯疏矣”,出于忠心而诲之,但忠言逆耳,若不被听从,也不可勉强行之,过于烦琐,以致“言者轻,听者厌”,求亲而反疏”,落得难堪收场。
总之,在交友方面,孔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既是对他个人结交朋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强调朋友之间以道相合,以信相处,他的学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169.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