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当今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 。苏鸿老师也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重建学校文化 ”。而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首先,新课程改革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价值取,为班级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的途径都指明了方向。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群体建构、主体多向互动等理念,要求在班级成员在合作交流与互动中体现,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很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上突显出开放性、民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能够迅速为师生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班级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学生”。在教室的物质环境布置过程中,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对于小学生阶段来说,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创造者、把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充分的体现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当中。班主任则应注意把班级的教育目标、班级的价值取向等通过具体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群体组织,是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作用的各项规章或条例。以上两方面构成了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体现班级特有的管理理念。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为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让班级日常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准则。班级制度的建设要符合每个班级的特征,创建有个性、有力度、有效度的制度文化。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受制度制约的被管理者。而新课程倡导的人文性、民主性的管理思想,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建立展示、锻炼的平台。设置合理的管理岗位,让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得到发挥。班干部管理要采取轮流制、竞选制等方式,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锻炼其意志品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的行为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活动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新课程从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往往形成于班级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色彩的学习生活。而课外活动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此学生对于课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走向社会学会学习,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班级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班级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传统的课程开发深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并表现出明显的“工学模式”,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使学校、班级被彻底地工具化,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与生命提升的价值也被泯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力图突破工学模式的束缚,使课程由传统的工具形态走向当代的生命形态。 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积极的精神风貌。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体现,充分展示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班级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同时也将影响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且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审美观,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文化为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重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促进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当今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 。苏鸿老师也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重建学校文化 ”。而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首先,新课程改革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价值取,为班级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的途径都指明了方向。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群体建构、主体多向互动等理念,要求在班级成员在合作交流与互动中体现,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很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上突显出开放性、民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能够迅速为师生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班级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学生”。在教室的物质环境布置过程中,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对于小学生阶段来说,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创造者、把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充分的体现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当中。班主任则应注意把班级的教育目标、班级的价值取向等通过具体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群体组织,是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作用的各项规章或条例。以上两方面构成了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体现班级特有的管理理念。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为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让班级日常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准则。班级制度的建设要符合每个班级的特征,创建有个性、有力度、有效度的制度文化。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受制度制约的被管理者。而新课程倡导的人文性、民主性的管理思想,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建立展示、锻炼的平台。设置合理的管理岗位,让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得到发挥。班干部管理要采取轮流制、竞选制等方式,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锻炼其意志品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的行为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活动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新课程从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往往形成于班级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色彩的学习生活。而课外活动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此学生对于课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走向社会学会学习,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班级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班级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传统的课程开发深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并表现出明显的“工学模式”,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使学校、班级被彻底地工具化,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与生命提升的价值也被泯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力图突破工学模式的束缚,使课程由传统的工具形态走向当代的生命形态。 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积极的精神风貌。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体现,充分展示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班级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同时也将影响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且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审美观,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文化为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重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促进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