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hu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当今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 。苏鸿老师也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一文中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在于重建学校文化 ”。而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文化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互相影响、互相制约。首先,新课程改革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新课程改革以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价值取,为班级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的途径都指明了方向。其次,班级文化的建设也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群体建构、主体多向互动等理念,要求在班级成员在合作交流与互动中体现,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很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合作热情。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精神文化建设上突显出开放性、民主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设施。这些硬件设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们能够迅速为师生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班级文化。班级物质文化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学生”。在教室的物质环境布置过程中,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对于小学生阶段来说,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创造者、把学生的个性化设计充分的体现到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当中。班主任则应注意把班级的教育目标、班级的价值取向等通过具体环境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二、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组织结构和非正式群体组织,是班级文化的载体。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制定的、起规范作用的各项规章或条例。以上两方面构成了班级的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能够体现班级特有的管理理念。班级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为实现班集体的目标,让班级日常活动有序进行的基本准则。班级制度的建设要符合每个班级的特征,创建有个性、有力度、有效度的制度文化。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被动的受制度制约的被管理者。而新课程倡导的人文性、民主性的管理思想,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建立展示、锻炼的平台。设置合理的管理岗位,让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充分得到发挥。班干部管理要采取轮流制、竞选制等方式,让小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锻炼其意志品质,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三、行为文化建设
  班级的行为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活动文化,是班级作风、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新课程从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理解学生个性的发展,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而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往往形成于班级活动的实施过程当中。小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多数学生不满足学校单调甚至有些枯燥的课堂生活,他们向往和追求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和多色彩的学习生活。而课外活动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此学生对于课外活动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走向社会学会学习,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四、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是指班级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为班级全体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传统的课程开发深受工具理性的支配,并表现出明显的“工学模式”,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使学校、班级被彻底地工具化,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与生命提升的价值也被泯灭。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力图突破工学模式的束缚,使课程由传统的工具形态走向当代的生命形态。 要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积极的精神风貌。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体现,充分展示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班级的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建立目标,同时也将影响班级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基础之上,而且是长期积累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立足于为学生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审美观,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学校文化为适应新课改的理念,进行了重建。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为促进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其他文献
做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想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那就需要有一个有效的课堂。但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必须抓住课堂教学的要点,采取有效的操作策略。  要教好学生,教师就要备好课,把最重要最精炼的东西提取出来,确定好要教给学生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提供
期刊
低年级的小朋友对于音乐方面更多的是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去学习它。  一、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的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恰具有喜形于色、感情外露的特点。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而音乐中强烈的情绪对比,鲜明的感情描写,正抒发了儿童的内心世界。  1教孩子学会听。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就谈不上音乐。在大
期刊
繁忙的小学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无暇静下心来写点感悟:班主任身兼多职,学生虽少,但工作量大。这些都无所谓,教育事业讲究奉献精神。最让我们这些教师烦恼的是农村孩子的学习状况:农忙时节,家长早出晚归忙于播种收获,没时间经管孩子的家庭作业,有点责任心的会问上一句:写作业了吗?孩子轻松扔一句:写完了。心想:你也不知道。老师批评我就当没听见,能把我怎么样?再说农闲时,打打麻将,唠唠家常,孩子的学习内容我也不会
期刊
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有八、九个年头了,说长不长,可说短也不短了,而从开始教音乐到现在,音乐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到多样,从死板到灵活,可以说,音乐课的内容是更加丰富了,上课的形式更加精彩了,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比较喜欢上音乐课,唱书上的歌曲,可一到了高年级(如五、六年级),学生的兴趣就没有那么浓厚了,甚至有点厌学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在与学生交流
期刊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协调各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  班主任在学校的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教育的是否成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完成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呢?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这就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
期刊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
期刊
一、教师树立形象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从模仿中学习,并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 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
期刊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究竟如何进行略读课的教学呢?值得我们探讨和思索。  一、淡化朗读训练,凸显默读、快速浏览  每一篇课文都离不开自读自悟、读悟结合的学习方式,而读是学习语文之根本,在略读教学中的读与精读教学中
期刊
办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作为音乐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具备良好的师德、高超的业务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人格魅力,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素质,特别是在教育改革、新课标的引导下,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利用多种方法来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一、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  1师德。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
期刊
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意义重大。无论是少年还是成年如果养成了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小学阶段是少年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培植健康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氛围,养成良好的习惯至关重要。作为班主任孩子们的领路人,应该把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充满自信、喜欢学习、并且文明做人等放在班级工作的首位。  一、 从点滴起,把事做好  追溯我国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