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校中厂”,推进实施“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适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校中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36-0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虽然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数控实训基地能满足基本的实训需求,但设备离生产企业的实际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加大,学校的设施始终处在相形见拙的状态。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仍沿用由原来的“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学生演练”传统三步法教学模式,一些学校也尝试转换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但由于企业行业对专业建设融入不够,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脱节,未能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体系,学生难以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道德”,因此,学生整体综合职业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教育上级门和学校虽然提倡教师深入生产企业,提升实操能力,但是教师个人很难在企业得到有效的针对性锻炼。为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校中厂”生产车间,让企业产品进入课堂,实现“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有效地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确定产教融合“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数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技术人员、场地和设备优势,通过学生实训项目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对接融合,使学生在学校内就可以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生产环节、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真实的绩效考核,从而获得与本专业对应的基础技能、关键技能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的“校中厂”及企业技术人员优势,通过“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实践,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形成校企合一的育人环境,使专业教学由原来的“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学生演练”传统三步法教学模式转换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适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推动产教融合“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环境。
引企入教是培养适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可以依托师资、生源、设备、减税优势,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企业生产车间,即“校中厂”。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并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形成“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实训室、车间合一,“校中厂”教学、生产双功能,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形成“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黑板变图纸,练习变实操”的“校企合一”育人环境,使专业教学、实训实现功效“五合一”,即实训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过程、产品加工流程合一。
“校中厂”按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按坯料存放区、岗前实训区、产品生产区、产品储存区、产品检验区、工具摆放区、资料查询区进行布置,教学实训做到“做学一体化,工厂情境化”的目标,“校中厂”的管理模式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
2.实现人员身份的双重化。
(1)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教学、生产双肩挑。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车间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教师除教学岗位外,亦安排到入驻企业挂职锻炼,兼任入驻企业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负责企业产品加工生产的指导和管理;入驻企业的师傅亦兼任专业实训课指导教师,承担学生下车间实训、生产的指导任务。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均担任教学、生产任务,均由学校和企业对其进行考核。
(2)学生、员工合一,学生亦学亦工双角色。专业学生进入教学班级管理,同时也由入驻企业编入相应的生产班组,亦是学生亦是员工,承担真实的加工生产任务。学生在入驻企业实训生产期间,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评价。使其在实训、生产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岗位”的一线员工,如表1-1所示:
如此定位人员的身份,教师、学生在实训中心就可以感同身受企业气息,时刻以“职业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极大的锻炼提高。
3.实行作品、产品合一,专业教学、生产双任务。
学生在“校中厂”“产品生产区”进行实训、生产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织实施,以真实的企业典型产品为实训项目载体,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程序和成品质量要求完成作品加工,让学生在全真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在作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 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同时,把学生在实训生产中按企业产品质量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场,作品、产品合一,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4.实行教学过程、产品加工流程合一,学生上课如上岗。
在“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过程中,按照企业产品加工流程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业,4至6人为一组,每一组设一个小组长,管理日常活动。组长每周轮换一次。每个小组按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分工,设置工艺员、仓管员、质检员、操作工、现场管理员等角色,在不同时段進行轮换。在完成企业产品加工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活动过程与企业产品加工过程合一。
5.典型性、递进性统一,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有效对接。
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而言,实训项目必须系统、全面,同时具备典型性和递进性。因此,作为教学项目载体的企业典型产品的选择必须尽量满足教学功能。这类产品的特点应是技术难度适中,工艺覆盖面广,涉及多项技能点,能实现教学实训功能。 专业学生第2、3学期技能学习主要以企业典型生产产品为载体进行项目教学,按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进行教学。第4学期进入“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学习,“校中厂”的管理模式包括考勤、工艺制定、加工、成本控制、質量监控、考评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学生的实训岗位根据工种分为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钻削加工、检测和生产调度等多个岗位。学生经过不同岗位的轮岗工作,完成不同工位的加工,才能掌握机械加工各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三、“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保障条件
1.学校应具备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设备。
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厂”是实施“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学校应加大投入,配置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生产实训设备,能满足入驻企业生产和实施“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2.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是保障。
学校应具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和保证能开展正常生产的一定数量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确保 “在学校能教学,在企业能生产”,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3.“让利于企”,校企“捆绑”共建“校中厂”是关键。
“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基础在于拥有实力雄厚的“校中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吸引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校热企热”?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具有为企业筑巢引凤,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一是“以利诱之”,“让利于企”, 依托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和租金低廉的优势,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校企“捆绑”,共同管理和经营“校中厂”;二是学校自身要强大,因为要想招引企业的“白马王子”,自己首先要成为“美丽公主”,因为强大才能赢得尊重,所以职业学校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有自己的“杀手锏”,让企业强烈意识到,与职业学校合作有利可“图”,方能“钓”来企业的“入驻”。
4.校企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是保证。
“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既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合格的次品,造成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产品加工生产中,尽可能减少操作的失误,以避免损失和浪费,师生必须具备良好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规范、职业纪律。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
【关键词】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校中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36-01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非常注重动手能力。虽然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数控实训基地能满足基本的实训需求,但设备离生产企业的实际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数控加工技术在机械加工行业中的应用逐渐加大,学校的设施始终处在相形见拙的状态。在教学方式方面,大多数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仍沿用由原来的“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学生演练”传统三步法教学模式,一些学校也尝试转换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但由于企业行业对专业建设融入不够,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脱节,未能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立课程体系,学生难以获得对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极为重要的“工作过程知识”和“职业道德”,因此,学生整体综合职业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教育上级门和学校虽然提倡教师深入生产企业,提升实操能力,但是教师个人很难在企业得到有效的针对性锻炼。为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引企入教,与企业共建“校中厂”生产车间,让企业产品进入课堂,实现“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有效地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一、确定产教融合“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目标
充分利用学校数控实训基地、“校中厂”的技术人员、场地和设备优势,通过学生实训项目与企业产品生产的对接融合,使学生在学校内就可以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生产任务、真实的生产环节、真实的企业管理和真实的绩效考核,从而获得与本专业对应的基础技能、关键技能及基本的发展技能。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的“校中厂”及企业技术人员优势,通过“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实践,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形成校企合一的育人环境,使专业教学由原来的“理论讲解——操作示范——学生演练”传统三步法教学模式转换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适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推动产教融合“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环境。
引企入教是培养适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校可以依托师资、生源、设备、减税优势,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企业生产车间,即“校中厂”。由企业出资金、出技术、出市场,学校出场地、出设备、出人力,并在教学中引进企业的典型产品,以典型产品为项目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形成“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实训室、车间合一,“校中厂”教学、生产双功能,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教学与生产融为一体,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形成“课堂变车间,老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黑板变图纸,练习变实操”的“校企合一”育人环境,使专业教学、实训实现功效“五合一”,即实训室、车间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员工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过程、产品加工流程合一。
“校中厂”按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建设,按坯料存放区、岗前实训区、产品生产区、产品储存区、产品检验区、工具摆放区、资料查询区进行布置,教学实训做到“做学一体化,工厂情境化”的目标,“校中厂”的管理模式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
2.实现人员身份的双重化。
(1)教师、师傅合一,教师教学、生产双肩挑。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车间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教师除教学岗位外,亦安排到入驻企业挂职锻炼,兼任入驻企业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负责企业产品加工生产的指导和管理;入驻企业的师傅亦兼任专业实训课指导教师,承担学生下车间实训、生产的指导任务。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均担任教学、生产任务,均由学校和企业对其进行考核。
(2)学生、员工合一,学生亦学亦工双角色。专业学生进入教学班级管理,同时也由入驻企业编入相应的生产班组,亦是学生亦是员工,承担真实的加工生产任务。学生在入驻企业实训生产期间,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和评价。使其在实训、生产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的文化和职业素养,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生产岗位”的一线员工,如表1-1所示:
如此定位人员的身份,教师、学生在实训中心就可以感同身受企业气息,时刻以“职业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极大的锻炼提高。
3.实行作品、产品合一,专业教学、生产双任务。
学生在“校中厂”“产品生产区”进行实训、生产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织实施,以真实的企业典型产品为实训项目载体,按照企业工作任务的程序和成品质量要求完成作品加工,让学生在全真的生产和工作环境中,在作品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真刀真枪的操作训练, 在生产中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完成生产任务,同时,把学生在实训生产中按企业产品质量要求完成的作品推向市场,作品、产品合一,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
4.实行教学过程、产品加工流程合一,学生上课如上岗。
在“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过程中,按照企业产品加工流程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作业,4至6人为一组,每一组设一个小组长,管理日常活动。组长每周轮换一次。每个小组按企业实际生产任务分工,设置工艺员、仓管员、质检员、操作工、现场管理员等角色,在不同时段進行轮换。在完成企业产品加工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活动过程与企业产品加工过程合一。
5.典型性、递进性统一,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有效对接。
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而言,实训项目必须系统、全面,同时具备典型性和递进性。因此,作为教学项目载体的企业典型产品的选择必须尽量满足教学功能。这类产品的特点应是技术难度适中,工艺覆盖面广,涉及多项技能点,能实现教学实训功能。 专业学生第2、3学期技能学习主要以企业典型生产产品为载体进行项目教学,按企业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进行教学。第4学期进入“校中厂”进行生产性学习,“校中厂”的管理模式包括考勤、工艺制定、加工、成本控制、質量监控、考评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制度执行。学生的实训岗位根据工种分为车削加工、铣削加工、磨削加工、钻削加工、检测和生产调度等多个岗位。学生经过不同岗位的轮岗工作,完成不同工位的加工,才能掌握机械加工各岗位的知识与技能。
三、“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保障条件
1.学校应具备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设备。
引企入校,共建“校中厂”是实施“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前提。学校应加大投入,配置数量充足、品种齐全的生产实训设备,能满足入驻企业生产和实施“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2.高水平的专兼结合师资队伍是保障。
学校应具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和保证能开展正常生产的一定数量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一支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确保 “在学校能教学,在企业能生产”,为“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3.“让利于企”,校企“捆绑”共建“校中厂”是关键。
“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基础在于拥有实力雄厚的“校中厂”。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何吸引企业深度融合、实现“校热企热”?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具有为企业筑巢引凤,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一是“以利诱之”,“让利于企”, 依托实训基地设备设施和租金低廉的优势,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校企“捆绑”,共同管理和经营“校中厂”;二是学校自身要强大,因为要想招引企业的“白马王子”,自己首先要成为“美丽公主”,因为强大才能赢得尊重,所以职业学校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有自己的“杀手锏”,让企业强烈意识到,与职业学校合作有利可“图”,方能“钓”来企业的“入驻”。
4.校企成果共享,风险共担是保证。
“企业产品与教学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实践,既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合格的次品,造成材料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学校与企业要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在产品加工生产中,尽可能减少操作的失误,以避免损失和浪费,师生必须具备良好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规范、职业纪律。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
[2]姜大源,论德国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型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