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需要通过阅读来感知,理解,进而学会运用。“数学阅读”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苏联数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这数学语言包含着除文字以外的符号,数字,关系,空间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读出数学独具的特色呢?
关键词:读的意义;读的内容;读的方法;数学特色
阅读教学之于语文就如水对于鱼儿一样,而对于数学课堂来说,阅读是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着学生们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文本传递的概念,摸清隐藏着的思维线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无可估量的思维想象力。所以我们必须像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一样,将阅读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学特色!
数学的特色,不是用色彩、线条、旋律或语言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概念、符号、数字、公式、图形等描述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及规律。
又该如何读?
一、以疑导读,从疑中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阅读前设置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下面以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来谈谈实践体会。初步认识小数,对孩子们来说,很抽象,为了能让孩子们读懂小数各部分的含义,我选择了1.1这个小数,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问:这个数中的两个1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解释给同学们听吗?学生开始纷纷讨论。有的举例说明,如1.1元,前面这个1表示1元,后面这个1就只表示1角。有的画图表示,先画一个正方形表示1,再画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表示出它的十分之一。有的说,左边这个1大,右边这个1小,左边的1比右边的1大0.9。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数,给孩子去读,仔细地读,孩子们会发现,左边的1是1个,右边的1是十分之一。让孩子们发现这简单的小数里虽然外形上看上去一样,但意义差别很大。感知数里藏着無限的秘密。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道题。我有2元钱,买一块橡皮用去0.8元,还剩多少元?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有的孩子将元化成以角作单位,来解决。也就是20-8=12角,12角=1.2元。但也有的孩子,直接用2-0.8,经过计算孩子们得知差是1.2。这个时候,我问孩子们,对这个计算,有什么疑问吗?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问:为什么在写竖式时2要与0对齐?为什么2的后面可以先加一个小数点,再加一个0?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是疑点,凭什么可以在2后面加个0?为什么要在2的后面加个0?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发现,2元表示2元,2.0元表示的还是2元,2.00元表示的还是2元。而在小数点的后面加了0之后,大小不变,计算起来不容易出错。这样分析之后,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很高。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学习前,在学习中,在学习后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思考”。学生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
二、以“动”带读,从动中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在低段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若单从文字上理解,会有困难,我常常让孩子们借用画画的方式将遇见的问题读出来。这一读,把问题简化了,把抽象的问题读成形象的图画了。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因为一画,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了。比如,小明前面站4个人,后面站4个人,一共有几个人?如果单看数字,很多孩子,直接用4加上4去计算了,而如果引导学生去画一画,没有谁会把这个1落了。又比如,有20个橘子,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基础弱的孩子,有可能将20乘以4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认真地反复地去读每4个装一袋这个句子,就是一袋里面装4个。再去画一画,每4个装一袋的情况,孩子们便会很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只需解决20里面有几个4即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这样引导孩子们,认真地去读每一句,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读到的画下来,那么学生们眼中的数学课,就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干巴巴的概念,硬生生的关系了。这一动,就将静态的符号、文字、关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出来了。
三、以“辨”明读,从辨中读
以“辨”明读就是“咬文嚼字”品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大多概念以抽象的术语来表达概念的内涵。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品读,看似单一,枯燥的概念会显得丰富、特别。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如果只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则认识不深,思维肤浅;若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则理解不透,难以灵活应用。为此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辨别品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显得格外重要。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辨别推敲:
(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成立吗?
(2)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3)零为什么要除外?
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或者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學生渐渐领悟了蕴含在其中的阅读方法。这样抓住关键词深入透彻地比较,学生对比,理解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效促进概念的意义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字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对比辨别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四、以“议”促读,从议中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中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讨论,可以内化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引导学生来读一读,并讨论对“乘法分配律”的疑问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这一思维灵感的闪现,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发现:不仅仅只适合于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三个数、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也同样适合,其中有一个孩子还发现,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这样一讨论,把这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变得丰富了,灵活了。
又如:“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让孩子们讨论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數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种数量关系,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样的多角度的讨论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
五、以“比”引读,从比中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来深化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若能通过比较,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因此,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进行对比引读,能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为以后灵活应用和知识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对比,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对比这些公式中,引导学生发现图与图之间的同与异。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比着前行,从比较中感悟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比较中读出数学独特的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學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像语文教学一样重视数学中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概念,关系,公式,符号时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隐藏着的规律。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体验阅读的美丽,养成数学阅读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加强数学阅读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小学数学教育,2015(11).
[3]翁昌来.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5(4).
关键词:读的意义;读的内容;读的方法;数学特色
阅读教学之于语文就如水对于鱼儿一样,而对于数学课堂来说,阅读是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着学生们发现数学之美,欣赏数学之美,创造数学之美。通过阅读,学生能够了解文本传递的概念,摸清隐藏着的思维线索,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激发儿童无可估量的思维想象力。所以我们必须像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一样,将阅读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读出数学特色!
数学的特色,不是用色彩、线条、旋律或语言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概念、符号、数字、公式、图形等描述自然中存在的现象及规律。
又该如何读?
一、以疑导读,从疑中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在阅读前设置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们提出问题,带着思考去读。下面以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这一单元为例,来谈谈实践体会。初步认识小数,对孩子们来说,很抽象,为了能让孩子们读懂小数各部分的含义,我选择了1.1这个小数,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问:这个数中的两个1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解释给同学们听吗?学生开始纷纷讨论。有的举例说明,如1.1元,前面这个1表示1元,后面这个1就只表示1角。有的画图表示,先画一个正方形表示1,再画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十份,取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表示出它的十分之一。有的说,左边这个1大,右边这个1小,左边的1比右边的1大0.9。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数,给孩子去读,仔细地读,孩子们会发现,左边的1是1个,右边的1是十分之一。让孩子们发现这简单的小数里虽然外形上看上去一样,但意义差别很大。感知数里藏着無限的秘密。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设计了一道题。我有2元钱,买一块橡皮用去0.8元,还剩多少元?也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有的孩子将元化成以角作单位,来解决。也就是20-8=12角,12角=1.2元。但也有的孩子,直接用2-0.8,经过计算孩子们得知差是1.2。这个时候,我问孩子们,对这个计算,有什么疑问吗?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孩举起了手,问:为什么在写竖式时2要与0对齐?为什么2的后面可以先加一个小数点,再加一个0?我很欣喜,因为,这对于孩子们来说,真的是疑点,凭什么可以在2后面加个0?为什么要在2的后面加个0?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发现,2元表示2元,2.0元表示的还是2元,2.00元表示的还是2元。而在小数点的后面加了0之后,大小不变,计算起来不容易出错。这样分析之后,孩子们的作业正确率很高。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留足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学习前,在学习中,在学习后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思考”。学生带着以上这些问题去阅读,不仅能纠正一些片面的理解,在积极的思维中逐步逼近概念的实质。
二、以“动”带读,从动中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在低段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若单从文字上理解,会有困难,我常常让孩子们借用画画的方式将遇见的问题读出来。这一读,把问题简化了,把抽象的问题读成形象的图画了。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因为一画,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了。比如,小明前面站4个人,后面站4个人,一共有几个人?如果单看数字,很多孩子,直接用4加上4去计算了,而如果引导学生去画一画,没有谁会把这个1落了。又比如,有20个橘子,每4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基础弱的孩子,有可能将20乘以4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认真地反复地去读每4个装一袋这个句子,就是一袋里面装4个。再去画一画,每4个装一袋的情况,孩子们便会很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只需解决20里面有几个4即可。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这样引导孩子们,认真地去读每一句,并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读到的画下来,那么学生们眼中的数学课,就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干巴巴的概念,硬生生的关系了。这一动,就将静态的符号、文字、关系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出来了。
三、以“辨”明读,从辨中读
以“辨”明读就是“咬文嚼字”品概念,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大多概念以抽象的术语来表达概念的内涵。以“咬文嚼字”的方式去品读,看似单一,枯燥的概念会显得丰富、特别。在数学概念教学时,如果只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则认识不深,思维肤浅;若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则理解不透,难以灵活应用。为此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辨别品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显得格外重要。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辨别推敲:
(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成立吗?
(2)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举个例子说明吗?
(3)零为什么要除外?
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乘或者除以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學生渐渐领悟了蕴含在其中的阅读方法。这样抓住关键词深入透彻地比较,学生对比,理解起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有效促进概念的意义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文字的关键字词,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让孩子学会咬文嚼字,对比辨别斟酌语言文字的含义。 四、以“议”促读,从议中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中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讨论,可以内化知识、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引导学生来读一读,并讨论对“乘法分配律”的疑问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这一思维灵感的闪现,引发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发现:不仅仅只适合于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三个数、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也同样适合,其中有一个孩子还发现,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这样一讨论,把这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变得丰富了,灵活了。
又如:“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4∶5”,让孩子们讨论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25%”,“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0.8倍”,“男生人數比女生多1/4”,等等。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同一种数量关系,使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经常做这样的多角度的讨论与练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而利用各种变化,使概念的本质特征更为突出。
五、以“比”引读,从比中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来深化所学知识。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若能通过比较,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因此,对知识的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进行对比引读,能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为以后灵活应用和知识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例如: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对比,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对比。我们可以从对比这些公式中,引导学生发现图与图之间的同与异。在教学中,不断地对比着前行,从比较中感悟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从比较中读出数学独特的美!
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學数学教学课堂中,要像语文教学一样重视数学中的阅读教学,在阅读概念,关系,公式,符号时善于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发现隐藏着的规律。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体验阅读的美丽,养成数学阅读的好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加强数学阅读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小学数学教育,2015(11).
[3]翁昌来.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