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 ; 创新能力 ;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45-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下面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育,把学生当作一张纸,一个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我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质疑问难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转变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教育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潜能,进而创造火花,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出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3.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因此,要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鲁迅,就让学生搜集了鲁迅身平事迹等知识,同时还要搜集作者周晔及背景的有关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主持”擂台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調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学生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要公正的评价,以他们同年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侪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评价。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会知识,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带动学生创造性地继承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养成创新习惯,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 2000(03)
[2]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00(Z2)
[3]张凤鸣.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3)
【关键词】语文教学 ; 创新能力 ;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45-01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下面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四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育,把学生当作一张纸,一个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我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质疑问难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转变教学方法,发展创造思维
教育观念更新不是停留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应是以教案为剧本,以教师为主角,而是一个动态的创造过程。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使课堂活起来。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潜能,进而创造火花,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出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
2.引导学生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象力也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3.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
三、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因此,要通过各种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技能技巧。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等。如学习鲁迅,就让学生搜集了鲁迅身平事迹等知识,同时还要搜集作者周晔及背景的有关知识等,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诗歌朗诵赛”、“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主持”擂台赛;“课文成画”(把课文的内容转化成美丽的图画或逼真的示意图)展览等活动,极大地調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在经验体现中得到提高。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听、说,思,辨的能力也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为他们标新立异,创新的思维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改革教学评价,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就要求所有的学生用掌声对其表示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学生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要公正的评价,以他们同年龄、同年级、同程度的这种侪辈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能相互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若同学之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讲解评价。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学会知识,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带动学生创造性地继承知识,才能在学习中养成创新习惯,成为新时代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洁琼.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基础教育研究. 2000(03)
[2]陈妙兴,林月娥.小学语文目标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00(Z2)
[3]张凤鸣.浅谈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