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练笔,大文章。在新课改、新视角、新教材下,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既要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口,又要加强随文练笔的调控与指导,在水乳交融中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指向不明,指导不力,过程粗糙,无病呻吟,是制约练笔效果的瓶颈与短板。打破瓶颈,弥补短板,是实施有效练笔的重点和节点。本文以《师恩难忘》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引导学生,以追求教学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情感;《师恩难忘》;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是现代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田老师上课时情景的回忆,写出了田老师教学有方,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抒发了作家对启蒙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作者所选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典型、具体,表达出了作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作为入选教材的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因而,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迁移练笔,探索读写结合的最佳路径。
然而,随文练笔是一个颇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环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练笔时机的把握、练笔落点的优化、练笔氛围的创设、练笔形式的选择,都会影响练笔的效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前蜻蜓点水,匆匆忙忙给学生布置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对你的印象最深,选择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下来”。窃以为这种练笔虎头蛇尾,浅尝辄止,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进而流于形式,打了“水漂”。
众所周知,随文练笔的初衷有二:一是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变被动积累为主动积累,变消极语汇为积极语汇;二是迁移运用课文的经典写法,通过“布云”来促使“下雨”。随文练笔语言训练的落实,应从文本空白处、语言转换处、情感升华处、欲言又止处寻觅切入点,以实现学文与学写的有机渗透。在《师恩难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步:补充资料,适度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教师随机插入以下资料:“在离开田老师的四十年间,作者于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56年在团中央工作,后来从事专业写作,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职。”然后接着点拨:“有人说人生的有幸与不幸,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站在你对面的那个人。四十年后,成为作家的刘绍棠,面对日渐衰老、拄着拐杖的恩师,面对着春雨点点、教学有方的引路人,他心中该会涌动怎样的情感,他又有多少话想对田老师说。恭恭敬敬行礼,蕴含着多少谢意和崇敬啊。这谢意、这崇敬,发自肺腑,呼之欲出。孩子们,请你想象一下,见到你最亲近、最感激的人,那该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你又会说哪些感恩的话?”
第二步:盘点词语,激活思维,挑起学生心动的话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无穷无尽的宝藏”,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孩子们,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会用哪些词语引起话题,敞开心扉?比如说,记得,忘不了,俗话说,古人说……再比如说,每次……每次……,虽然……但是……,无论……都……
第三步:调动积累,激活语言,交流赞颂老师的语句。
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又挑起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最美的语言来抒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比如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你还能想起哪些语句?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四步:创设情境,引领动笔,抒发心中的感恩之情。
有了以上的启发,有了情感和语境的无痕铺垫,学生在积极、愉悦、沟通、展示的心态下动笔,心中的语言定会随着情感的搏动而自然而然流淌于笔下。此时教师适时出示挂图,并深情诱导:“孩子们,现在你就是大名鼎鼎、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刘绍棠,看着自己白发苍苍的恩师,想着四十年前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回忆着那犹如春雨点点、滋润心田的往事,请你用手中的笔,‘唱出’你心中最美的赞歌吧。”
总之,小练笔,大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改、新视角、新教材下,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既要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口,又要加强随文练笔的调控与指导,在水乳交融中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永恒的课题。指向不明,指导不力,过程粗糙,无病呻吟,是制约练笔效果的瓶颈与短板。打破瓶颈,弥补短板,是实施有效练笔的重点和节点。只要我们随时随地做个有心的“布云者”,日积月累,就会“云多雨自来”,功到自然成。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情感;《师恩难忘》;随文练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师恩难忘》,是现代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田老师上课时情景的回忆,写出了田老师教学有方,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抒发了作家对启蒙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作者所选的事例平常、普通,却典型、具体,表达出了作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作为入选教材的文本,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因而,在教学时,很多老师都注意充分挖掘教材的练笔资源,引导学生迁移练笔,探索读写结合的最佳路径。
然而,随文练笔是一个颇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环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练笔时机的把握、练笔落点的优化、练笔氛围的创设、练笔形式的选择,都会影响练笔的效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前蜻蜓点水,匆匆忙忙给学生布置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对你的印象最深,选择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下来”。窃以为这种练笔虎头蛇尾,浅尝辄止,缺乏教师有效的指导,进而流于形式,打了“水漂”。
众所周知,随文练笔的初衷有二:一是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变被动积累为主动积累,变消极语汇为积极语汇;二是迁移运用课文的经典写法,通过“布云”来促使“下雨”。随文练笔语言训练的落实,应从文本空白处、语言转换处、情感升华处、欲言又止处寻觅切入点,以实现学文与学写的有机渗透。在《师恩难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第一步:补充资料,适度拓展,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教学环节的有序推进,教师随机插入以下资料:“在离开田老师的四十年间,作者于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56年在团中央工作,后来从事专业写作,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并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一职。”然后接着点拨:“有人说人生的有幸与不幸,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站在你对面的那个人。四十年后,成为作家的刘绍棠,面对日渐衰老、拄着拐杖的恩师,面对着春雨点点、教学有方的引路人,他心中该会涌动怎样的情感,他又有多少话想对田老师说。恭恭敬敬行礼,蕴含着多少谢意和崇敬啊。这谢意、这崇敬,发自肺腑,呼之欲出。孩子们,请你想象一下,见到你最亲近、最感激的人,那该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你又会说哪些感恩的话?”
第二步:盘点词语,激活思维,挑起学生心动的话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无穷无尽的宝藏”,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孩子们,当你回忆往事的时候,你会用哪些词语引起话题,敞开心扉?比如说,记得,忘不了,俗话说,古人说……再比如说,每次……每次……,虽然……但是……,无论……都……
第三步:调动积累,激活语言,交流赞颂老师的语句。
在学生交流汇报之后,教师又挑起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最美的语言来抒发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比如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你还能想起哪些语句?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四步:创设情境,引领动笔,抒发心中的感恩之情。
有了以上的启发,有了情感和语境的无痕铺垫,学生在积极、愉悦、沟通、展示的心态下动笔,心中的语言定会随着情感的搏动而自然而然流淌于笔下。此时教师适时出示挂图,并深情诱导:“孩子们,现在你就是大名鼎鼎、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刘绍棠,看着自己白发苍苍的恩师,想着四十年前那一幕幕动人的场景,回忆着那犹如春雨点点、滋润心田的往事,请你用手中的笔,‘唱出’你心中最美的赞歌吧。”
总之,小练笔,大文章。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新课改、新视角、新教材下,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既要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口,又要加强随文练笔的调控与指导,在水乳交融中实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这是语文教学提质增效永恒的课题。指向不明,指导不力,过程粗糙,无病呻吟,是制约练笔效果的瓶颈与短板。打破瓶颈,弥补短板,是实施有效练笔的重点和节点。只要我们随时随地做个有心的“布云者”,日积月累,就会“云多雨自来”,功到自然成。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