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本的文化内涵,立足于课堂,延伸至课外。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唤醒、丰富学生的文化意识,在生活中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时的兴趣,锻炼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指导生活。
  【关键词】新课标;唤醒;深化;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少理念,其中明确提出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等观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觉得应科学地引导学生,唤醒、丰富、深化他们的文化意识。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特别是我们泱泱中华古国,文化灿烂锦绣辉煌,严凌君在《青春读书课·古典的中国》中写道:“小儿郎,上学堂;月光下,背诗行。二司马细说历史,八大家铺陈文章;李杜诗篇在,光芒日月长;魏晋妙人多,人心知音赏;举杯邀东坡,低回菊花黄;闲暇无事说聊斋,梦入红楼卧西厢……这是我的书房。”其实这些东西我们的课本上都有,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文本,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闪耀着先人思想的光芒,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出课文有什么好呢?恐怕一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把课文讲得有趣,没让学生在听课时获得一种美感,一种享受,一种能力之外的思想上的收获。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有很多方法,但其中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文化底蕴,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唯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探索得更远。
  一、在教学中唤醒、丰富文化意识
  (一)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唤醒文化意识
  这要求问题设计得好,曾经看过一名优秀教师设计的《女娲造人》教案。其中她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女娲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而不是“黑土”?黄泥与黑土都是土,古人创造神话用“黄土”是顺手拈来还是有意为之?这迅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调动了生活感受、知识经验和文化的积淀后,学生得出结论:“黄泥说”传承着“中华文明始于黄河流域”之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等文化意识被唤醒了。这个问题设计得好,的确,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创世神话,它诠释了中华民族对人类起源的独特理解,但在自主阅读中,学生很少会追溯民族的本源,而只是看故事。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的文化意识。由此,我深受启发,在高中教学中,应该深入课本,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丰富文化意识
  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从简单层面上可引导学生思考维纳斯看起来美吗,有很多学生可能体会不到维纳斯的美,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西方的审美观。维纳斯有着希腊人特有的鼻子和椭圆形的脸庞,身体是丰腴而不是苗条的,是充满了力量而不是单薄的,这和东方审美观不同。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欣赏要求是很科学的:和谐、匀称、完美、统一,在精确中又有所变化。断臂的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就是典型的艺术作品,维纳斯身段是匀称的、和谐的、优美的、完善的。它使你在那富于曲线的鲜活身体上,感受到婀娜和优雅的神韵,体会到母性的伟大和人生的希望。然后再由此引导学生去欣赏外国的一些雕塑作品,让其获得美学上的享受。进而从更深的层面上,引导学生思考断臂的维纳斯为什么具有艺术魅力?
  学生不难从中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残缺美”和我们中国的哪些文化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使学生更深地理解了中国千年文化中的“留白”艺术。通过这样的对比、拓展,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深化文化意识
  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在语文应用中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关注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吸取文化中的精髓,用来指导自己诗意的生活,从而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中国人。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生命意识、责任意识、仁义意识、超然意识等,中国文化太多这样的精华了,如老庄的超脱、孔孟的仁义、魏晋士人的风流、唐人的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生活中,成为他们的精神脊梁。如在学习《赤壁赋》时,从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超然意识”深化开去,让学生了解苏轼坎坷的一生以及他在坎坷命运中表现出的豁达向上、超然物外的文化素养,“尽人事而后知天命”,這是苏轼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也应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力量,指导学生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苏轼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到位,由此及彼,如教师可趁热打铁,联系到其同样含有“超然意识”的《记承天寺夜游》,在我讲到这些的时候,联系校园中的东园,自己仿写了一篇《记东园之游》:“丁亥冬日,闲游园中,以适其意。忽嗅得寒香一片,神痴而情迷,飘飘呼欲醉。予乃驻足四望,摄衣而前,竟得腊梅一株,孤栖于一隅。予喜而笑。是时也,百花不觅其踪,独此梅淡雅素放,天益寒而香益清。不求人知,而香自远飘。推其志之高也,则何人可至也与?终使予嗟叹不已!”
  其目的是想以实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让语文融入生活,让文化点缀生活,让精神支撑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文化的花朵不仅要开在课堂内,还要盛开在课堂外!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唤醒、深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可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并且,领悟了文化丰富的内涵,有助于学生探讨人生价值,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精华,它就像那满园的春色,永远生机勃勃,让教师播撒文化的种子,让文化的花朵盛开在课堂的内和外!让语文的芬芳四溢,让学生的心灵弥久留香……
  参考文献
  [1] 赵卓青.在阅读中播撒文化的种子.语文学习[J],2008(5).
  [2] 严凌君.青春读书课[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语文课堂中,情感的激发、传导、渲染能为教学插上轻盈的翅膀,把教学引入诗意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智慧的化身。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描绘五彩斑斓的世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作文;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矛盾说过:“想象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
【摘要】立意就是确定主题,就是确定文章的写作意向。立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而我们知晓立意的具体方法才能让你所期待的精彩文章变为现实。  【关键词】记叙文;立意;选材;生活中文章;作文语言;语言表达;求新求深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立意的高低,往往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立意高的文章,能够以尺水见波澜,反映社会生活,能让人感觉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要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积累语言量,提高阅读品位,获得情感熏陶。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以导读课《窗边的小豆豆》教学为例,认为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摘要】本文由小学语文课文联系实际生活来探讨了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由课文为例教授了教育中的情感引导教育的几个重要点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的讨论。笔者联系课文与生活实际,根据教学依据提出了几点引导性的意见和思考,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感悟亲情;父爱母爱;思想教育;自我思考;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了解生活,回味父母的关爱  在
【摘要】知识迁移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知识认知与应用层次。文章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知识迁移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立足“把握‘根基’,夯实知识迁移教学的基础”“扭住‘启发’,增强知识迁移教学的内功”“扣住‘通融’,拓展知识迁移教学的外沿”。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育;要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知识迁移教学法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一
【摘要】新课改的推行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改革,也给予了教师更多发挥发展的空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始充斥于课堂之上,以教师之间的加强交流、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师生间的互动为主要教学途径的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课堂上,由此延伸而出的研究性教学、合作性教学、基于项目(任务)教学等方式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便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本文将就初中语文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来对教师角色的转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
【摘要】本文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同时选用的一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练习系统和助读系统四个方面,比较同一文本在不同教材中的不同设计,考察异同,分析得失,洞悉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文异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具有代表性的两套教材。本文选取了两套教材同时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积极营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实效。因此,要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构建出一个乐学课堂。新课程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课时紧,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在充分考虑相关教学内容之后,试图通过激趣、活动等方法让学生阅读文本,从而推进教学。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原先固定僵化的模式。因而,今天可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新颖的教学过程极力创设学生自主乐学的课堂氛围。  【关键词】语
【摘要】“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笔下的散文《故都的秋》,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特别是忧郁、伤感的情调。本文则对这种《故都的秋》感伤情感进行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故都的秋;感伤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初次看到《故都的秋》,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和奇怪的感受,这故都的秋该是怎样的一种秋呢?“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