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父子的一面镜子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jxb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魏征死后,唐朝太宗皇帝的感慨之悟,早已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唐皇李世民的镜子理论帮助他辅佐李渊灭隋建唐,继而开创贞观之治的宏图伟业。而当这一切成为历史,李氏父子亦成为照耀后世的一面镜子。不过,对历史这面镜子的观照,并不像端坐在铜镜前整理仪容那样简单,因为历史的确有可能像一个千依百顺的女孩子,被人涂抹修饰一番。
  读《大唐创业起居注》(以下简称《起居注》),我们至少可以别具一眼,得窥李氏父子之一面,特别是与后世所修新、旧《唐书》中不同的一面。
  首先,关于起兵反隋。《新唐书·高祖本纪》:
  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耶?”
  这一条材料,给我们展现了李渊与次子李世民截然不同的形象。李世民深谋远虑,甚至未卜先知,“知隋必亡”,暗地里展开了一系列的造反准备工作,“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为说服父亲又策划断其后路,将之“逼上梁山”。反观李渊,在起兵这件事上,不惟被动,毫无头脑,步步为李世民牵引,自己的心腹(裴寂)与儿子已经暗地准备造反,自己也毫无所知。当阴谋变为阳谋,李世民“入白其事”,他竟愚蠢到要“执世民送官”,难道他认为大隋的法律对他这位唐国公、造反头目的父亲会网开一面么?幸亏史官写这一笔的时候,在“不许”前嵌入一“阳”字,稍稍为我们的高祖皇帝挽回了些许面子。
  《资治通鉴》记述李氏父子起兵这件事与两《唐书》大致不差,主谋是李世民,李渊只是在最后时刻感慨一声“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从之耳”。而《起居注》所记起兵一事与两唐书、《资治通鉴》颇有出入。《起居注》卷一:
  炀帝后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后突厥……数侵马邑……(马邑郡守王)仁恭等违帝指踪,遂为突厥所败……隋主……遣司直驰驿,系帝而斩仁恭。……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在《起居注》的记载中,李渊才是起兵事件的主谋和总指挥官,建成和世民只是配角。李渊起兵不惟是时局大势之趋,亦带有时事偶然的性质。倘若没有兵败突厥,隋炀帝没有加罪于李渊与王仁恭,李渊即使早有反意,也可能需要一个更为恰当的时机。因此,从情理上揆度,《起居注》所记起兵事宜更近当然,而后世所修史书皆有拔高美化李世民之嫌疑。
  其次,关于李渊的才干。
  李渊之文韬武略,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皆轻描淡写,不甚措意。很多时候,只是将李渊作为秦王李世民的陪衬而已。如义兵起后,入关之后,夺取霍邑是关键一战。《旧唐书·高祖本纪》:
  隋武(虎)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匀,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太宗本纪》:
  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召问其故,对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
  《资治通鉴》的记述更为细致,但着意突出世民而贬低李渊则毫无二致。《旧唐书》只不过说“高祖乃悟而止”,《资治通鉴》则称引李渊之语云“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李渊完全成了傀儡。但是我们翻开《起居注》,情形完全不一样了。《起居注》卷二:
  壬戌,霖雨甚,顿营于贾胡堡……西京留宋代王遣骁将兽(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人据河江,与老生相影响……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屈突胆薄,尝无曲突之虑,自防轻敌,二子有之,阃外相时,俱非其事……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时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
  从《起居注》的这则材料可以看出,李渊对霍邑之战在战略上的认识是清醒的,对敌将也颇有了解。只是此时天公不甚作美,“秋霖未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役的进程而已,而接下来的事件则更显示出李渊作为军事统帅的才能。《起居注》卷二:
  刘文静之使蕃也,来迟,而突厥兵马未至,时有流言者云:“突厥欲与武周南入,乘虚掩袭太原。”帝集文武官人及大郎、二郎等,而谓之曰:“……诸公意谓何?”议者以“老生、突厥相去不遥,李密谲诳,奸谋难测。突厥,见利则行,武周,事胡者也。太原一都之会,义兵家属在焉。愚夫所虑,伏听教旨”。帝顾谓大郎、二郎等曰:“尔辈如何?”对曰:“武周位极而志满,突厥少信而贪利,外虽相附,内实相猜……必未同谋……今若却还,诸军不知其故,更相恐动,必有变生……李密恋于仓米,未遑远略,老生轻躁,破之不疑,定业取威,在兹一决。诸人保家爱命,所谓言之者也,儿等捐躯力战,可谓行之者也……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帝喜曰:“尔谋得之,吾其决矣。”
  刘文静使蕃,是奉李渊之命向突厥示好称臣,以取得突厥的军事援助。当突厥的兵马迟迟未见时,流言四起,说突厥与刘武周要联合南下攻袭太原。恰又逢秋雨连绵,不利进攻,李渊于是召开军事会议,集思广益,最后采纳了李世民等人的建议,暂且搁置太原之忧,先取霍邑,最后取得了成功。《起居注》虽然也写到了此次战役中,李世民等人建议的重要,但毕竟拿定主意的是总指挥李渊。   进攻霍邑之前,李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遣使与突厥通好,向瓦岗军首领李密示弱,并派人去管理嵇胡、离石、龙泉、文成等与霍邑相邻之郡,又亲自前往还不太顺从的西河郡,《起居注》记其“引见庶民等,礼敬耆老,哀抚茕独,赈贷穷困,擢任贤能,平章狱讼”。可以说,李渊为夺取霍邑,做好了战略战术上的一切准备,不大可能轻易放弃。
  最后,关于李建成。
  在两《唐书》及《资治通鉴》中,李建成不仅于灭隋建唐毫无建树,反而是一个昏庸之才、凶虐之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引《高祖实录》曰:“建成幼不拘细行,荒色嗜酒,好畋猎,常与博徒游……建成帷薄不修,有禽犬之行,闻于远迩。今上以为耻,尝流涕谏之,建成惭而成憾。”引《太宗实录》曰:“隐太子始则流宕河曲,逸游是好,素无才略,不预经纶,于后虽统左军,非众所附。既升储两,坐构猜嫌。太宗虽备礼竭诚以希恩睦,而妒害之心日以滋甚。”《旧唐书》史臣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迹,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建成在后世史书中的形象看来的确不大好,直至现代,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还称建成为“纨绔无赖子”和“凶险之徒”。
  由于《起居注》所记的下限是李渊称帝,因此不涉及争夺储位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比较考察《起居注》中所记建成在建唐过程中的作用与后世史书的不同。
  前文论及起兵反隋主谋的时候提到,两唐书与《资治通鉴》皆认为李世民是主谋,而根据《起居注》则是李渊无疑。而且在李渊的心目中,大郎、二郎的分量同样重要。李渊虽早有反心,但迟迟未动,曾是缘于“尔兄弟未集耳”,而到了六月己卯,建成、元吉回到太原,李渊不仅“欢甚”,而且立即兴兵举事。可见,李渊起兵造反,非但主谋不是李世民,李渊所倚重的力量也并非仅是世民一边。
  在《起居注》中,大郎、二郎总是并肩作战,不分彼此。如霍邑之战的具体经过,《起居注》卷二:
  是日未时,帝将麾下左右轻骑数百,先到霍邑城东,去五六里,以待步兵至。方欲下营,且遣大郎、二郎各将数十骑逼共城,行视战地。帝分所将人为十数队,巡其城东南而向西南,往往指麾,似若安营而攻城者。仍遣殷开山仇追马步等后军。老生在城上,遥见后军欲来,真谓逼其城置营。乃从南门、东门两道引兵而出,众将三万许人。帝虑其背城不肯远斗,乃部勒所将骑兵马左右军,大郎领左军,拟屯其东门,二郎将右军,拟断其南门之路。仍命小缩,伪若避之。既而老生见帝兵却,谓之畏己,果引兵更前,去城里余而阵。殷开山等所追步兵,前军统列方阵,以当老生,中军、后军相续而至。未及战,帝命大郎、二郎依前部分,驰而向门。义兵齐呼而前,红尘暗合,鼓未及动,锋刃已交,响若山崩,城楼皆振。帝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遂平霍邑。
  《旧唐书·太宗本纪》的记载与《起居注》差异颇大,其曰:
  太宗恐老生不出战,乃将数骑先诣其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者,以激怒之。老生果怒,开门出兵,背城而阵。高祖与建成合阵于城东,太宗及柴绍阵于城南。老生麾兵急进,先薄高祖,而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与建成军咸却。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
  据此条材料,攻取霍邑的总指挥似乎由李渊变成了李世民,李渊与建成在此役中毫无贡献,被敌军打得“咸却”,建成在战斗中还狼狈“坠马”,幸得太宗相救才免得一难。
  《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作者温大雅,记录的是自隋朝末年李渊起兵至攻占长安,正式建唐称帝为止共三百五十七天的历史。由于此书写作时间较早,世民、建民的帝位之争尚未萌蘖,因此,书中涉及二人的记述应该相对公正和可靠一些。而后世所修史书的材料来源大都在贞观之后问世,不能不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太宗对于史臣之影响,见于《唐会要》卷六十三: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知起居,记录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必书,庶几人君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黄门侍郎刘洎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太宗谓房玄龄曰:“国史何因不令帝王观见?”对曰:“国史善恶必书,恐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不同。今欲看国史,若善事固不须论。若有恶事,亦欲以为鉴诫。卿可撰录进来。”房玄龄遂删略国史。表上,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以安社稷,利万人耳。史官执笔,何烦过隐。宜即改削,直书其事。”至七月八日,又谓遂良曰:“尔知起居,记何事善恶。朕今勤行三事,望尔史官不书吾恶。一则远鉴前代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鹰犬平生所好,今亦罢之。虽有顺时冬狩,不踰旬而返。亦不曾绝域访奇异,远方求珍馐。比日已来,馔无兼味。自非膏雨有年,师行克捷,未尝与公等举杯酒,奏管弦。朕虽每日兢惧,终藉公等匡翊,各宜勉之。”
  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杀建成而夺帝位之事颇有心虚,所以他十分关心史臣的记录。后世再修史书,往往以这些经过太宗授意修改撰著的实录、国史为依据,所以,出现了与武德年间成书的《起居注》的显著差异。尽管《起居注》也未必尽是客观之言,其对李渊的美化我们也能从情理上猜得几分,但毕竟少了许多对李世民的拔高和对李建成的贬损。所以,我们读初唐史,了解李渊父子,《大唐创业起居注》是一面不能缺少的镜子。
其他文献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此,我没有格外兴奋的感觉。十多年来,我只在等待一个人拿这个奖,他就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 觟mer,1931— ,因为他的译名很长,下面有时简称“托马斯”)。去年我终于愿望成真,兴奋的感觉至今仍在,这种偏爱无疑是任性的。这几年来,我在香港浸大开设的新诗创作课,都以他的短诗做教材(主要教《黑色明信片》、《哀歌》和《四月与沉默》几首)。暑假前在校园
曾有自题小像,录于此:抬眼栏杆,低眼栏杆,管什么月牙儿挂在那山梁上。踱回到书房,俯身在桌旁。画一个醉眼和尚,题两行歪斜文章。涂一匹烈马,腿儿又颤弯弯,勾几位侍女又丑得不像样。不觉夜已尽,星落光,且喜得几张拙作挂在粉墙上。罢了,罢了。伸一会儿懒腰,打几个哈欠汆汤,做一团跌睡在藤椅上,又谁知斜阳早透进了碧纱窗。  《古本山海经图说》,有一种叫类的兽,样子像野猫,吃了它的肉,人不知妒忌。这野味,如今倒是
在昆曲史上,文人与歌姬始终是两个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阶层。不惟发源地是如此,在流布的区域也是如此。徽州就是一个突出的典型。明代中叶,由于传奇作家梅鼎祚是宣城人,汪廷讷是休宁人,汪道昆是歙县人,加上评论家潘之恒和鼎鼎大名的阮大钺,那里的昆曲演出活动十分兴盛,业内一直有“金陵歌舞诸部甲天下,而怀宁歌者为冠”的说法。八卷信札集《精选当代各名公短札字字珠》(明·许以忠选编)中,收录了汪道昆的多封信札。仔细
作为狭义上的随笔文集,止庵目前共出版十二种。这十二种随笔集,多是他“因读书而生的想法”,都有“一点儿自己的意思”。对于这些随笔集子,很值得称道的是:其一,这些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从第一册《樗下随笔》起,均保持很高的水准,前后文章差距并不明显,可见其起手甚高。其二,止庵似乎没有一些其他随笔作者将新旧文章混编的习惯,除了选集外,他的文集中的文章,均是初次收录,这一方面说明其有很强的文集编选的自觉意识,另
《文本盗猎者》一书的结构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到第四章介绍了参与式文化的基本信息,包括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粉丝的社会和文化身份、粉丝接受模式的特点、粉丝社群的批评和阐释行为以及粉丝反馈中所起的作用。后四章将目光转向粉丝群体的文化产品,详细介绍和分析包括同人写作、同人视频和音乐在内的文化产品的发展与流传现状。  有研究者指出:“粉丝群体是一个基于趣缘的人际交往而逐渐形成的社会交往圈。因为对某个偶像的
郑也夫先生新著《文明是副产品》,堪称是继《代价论》、《信任论》之后的第三论“文明论”,基本风格与前二者类似,但这本文明论关注更宏大,为人类文明寻找逻辑,大胆推论下缜密的逻辑,让人叹为观止;不管是外婚制的形成、农业的起源、文字的起源,还是造纸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背后的逻辑是它们都是非目的性的“副产品”。在这个共同逻辑之下,这每一项人类重大发明自身的形成逻辑都具有自身个性。因而阅读
丰子恺在评价弘一大师的时候说,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为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是衣食,精神生活是学术和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或灵性。  丰先生说,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有的人终其一生赖在一层楼上,他们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丰裕,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也就满足了;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欲望,想爬到二层楼去看看,或者久居于此,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
一  1942年1月19日,在战火纷飞的香港医院临时救护站,萧红留下遗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萧红去世时才三十一岁,确实不甘!  可是,萧红如果地下有知,她恐怕也无法料到当今学界会掀起如此强劲的“萧红热”:各类传记至今已有七十多部,相关研究论文更是成千上万难以计数;2011年3月其百年诞辰,三卷本两百万字的《萧红研究七十年
在大多数人看来,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区别在于:哲学家提倡抽象的思考,而日常人的思维方式则是具体、形象的。作为德意志观念论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更是被认为是在抽象思考这条道路上走到了极致。恩格斯曾说,黑格尔哲学乃是“倒立行走”,也就是说,它过于注重头脑和思考,而忽视了日常的现实生活。  然而,在黑格尔的作品中,有一篇奇文却让我们颠覆了对这位哲学家的以往印象。这篇文章名曰:《谁抽象地思考》。早期黑格尔著作
一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西方谚语  对于犹太民族而言,二十世纪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自希特勒登上德国的政治舞台,一场以犹太民族为主要迫害对象的大屠杀便拉开了历史序幕,以纳粹德国为首的反犹主义罪恶势力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推向极端。从1933年至1945年的十二年间,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达六百万,其中仅儿童就超过一百万。被屠杀的犹太人人数占当时全世界犹太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