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也越来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
新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赶进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它突破了以为以知识为主线的教材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主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合作、探索、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深入钻研新教材,努力发挥新教材的以上特点,大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获得知识和经验。新教材留给学生太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这样设计:给每个小组提供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没一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4个形状、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用的表格(表格反映图形编号、长、宽、面积)。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自己想办法求出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独立操作,填出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交流,然后让学生上展台展示:有的同学用面积单位去摆,有的同学用透明方格纸量,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下很多数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观察在操作中记录的数据,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经历、感受这些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填鸭式”教学带给他们的知识来得生动、扎实。实践证明,相对于获得知识的结论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显得更为重要。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不出现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称不上一节好课。而我们的合作学习,却往往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需求,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花样。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老师上《统计的初步知识》,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首先放录像,让每个学生统计出1分钟内从学校门前公路上通过的大卡车、小轿车、客车、摩托车的数量,学生经过仔细认真的统计后,来汇报结果,但却没有的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问学生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要:“我们4个同学一组,每人记录一种车,就不会记错了”。通过这样操作结果果然正确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显然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引发的合作学习的需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关于合作的学习方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不要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实质,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提倡有效的合作学习;二是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留有适度的合作学习的空间;三是要关注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会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代替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的密切结合。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发现中学习数学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了完成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我们就要为此创设一定的情景,而在这里,往往会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曾看到一个案例: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有个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画面是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各种动物形象可爱,周围环境优美。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几乎把画面所有的景物都描绘了一番,还用了许多语文成语。教师在不断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发现。在这个案例中,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但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何尝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为了使课堂丰富多彩,往往是绞尽脑汁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还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另外,我们提倡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用,只有在特定情境的需求下,我们才会运用。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这种终身受用的本领,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就等于授人以渔的工具。
四、让学生在“说数学”中学习数学
学习离不开交流,当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时,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清楚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现在的教材,在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很大力气。翻开教科书,几乎每一个新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喜欢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们说说什么等。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不仅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充分张扬了个性,显露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自己说,同学说,老师说的众说纷纭中,学生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而即使纠偏。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能不兴趣高涨、创造性迸发吗?
笔者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载当前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主性、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三者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课堂向有效课堂的转变。
新教材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赶进学习方式上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它突破了以为以知识为主线的教材设计方式,强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的知识出发,创设主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合作、探索、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深入钻研新教材,努力发挥新教材的以上特点,大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以获得知识和经验。新教材留给学生太多的动手机会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这样设计:给每个小组提供12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没一小格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透明方格纸,4个形状、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片(编号)、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用的表格(表格反映图形编号、长、宽、面积)。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自己想办法求出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在学生独立操作,填出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交流,然后让学生上展台展示:有的同学用面积单位去摆,有的同学用透明方格纸量,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并记录下很多数据。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观察在操作中记录的数据,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有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经历、感受这些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获得的知识远比“填鸭式”教学带给他们的知识来得生动、扎实。实践证明,相对于获得知识的结论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显得更为重要。
二、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纵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不出现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就称不上一节好课。而我们的合作学习,却往往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而不是学生自发的需求,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种形式,一个花样。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老师上《统计的初步知识》,是这样来创设情境的,首先放录像,让每个学生统计出1分钟内从学校门前公路上通过的大卡车、小轿车、客车、摩托车的数量,学生经过仔细认真的统计后,来汇报结果,但却没有的得到正确的结果,老师问学生该怎么办?这时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需要:“我们4个同学一组,每人记录一种车,就不会记错了”。通过这样操作结果果然正确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显然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来引发的合作学习的需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关于合作的学习方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是不要片面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要关注合作学习的实质,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提倡有效的合作学习;二是要创设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留有适度的合作学习的空间;三是要关注合作精神的培养,学会共同分享合作学习的成果,提高合作学习的价值。
此外,学生的合作学习只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必须适时适度地应用。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代替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要注意合作学习和其他学习方式的密切结合。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发现中学习数学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了完成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我们就要为此创设一定的情景,而在这里,往往会出现一个误区,那就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曾看到一个案例: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有个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画面是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各种动物形象可爱,周围环境优美。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几乎把画面所有的景物都描绘了一番,还用了许多语文成语。教师在不断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发现。在这个案例中,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但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何尝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呢,为了使课堂丰富多彩,往往是绞尽脑汁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结果却是收效甚微,甚至还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另外,我们提倡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用,只有在特定情境的需求下,我们才会运用。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这种终身受用的本领,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式就等于授人以渔的工具。
四、让学生在“说数学”中学习数学
学习离不开交流,当学生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时,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清楚地、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现在的教材,在培养学生“说”数学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很大力气。翻开教科书,几乎每一个新内容、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你喜欢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想对他们说说什么等。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不仅知道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充分张扬了个性,显露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在自己说,同学说,老师说的众说纷纭中,学生也找出了自己的不足而即使纠偏。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能不兴趣高涨、创造性迸发吗?
笔者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载当前课堂有效教学的研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主性、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三个维度,三者之间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者的优化组合,才能实现由传统的课堂向有效课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