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蚁国英雄”》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中的第一则故事,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身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这一课我“以学定教”,旨在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真正把握好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生长”。
以学定教,读者之读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读者,要以文学的视角品读文本,走入文本,感受、理解思想内容;要走进作者心灵,缘文探情,获取人生哲理的感悟和精神意义的启迪;要沉浸在文本之中,潜心涵泳,细嚼琢磨,剖析语言风格;要联想拓展,最大限度地靠近作者的本意,读出自己的理解。
我读《“蚁国英雄”》,就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量不足毫克,然后,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这区区弱者竟能如此沉着、镇定、团结,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逃生的勇敢、其脱险的智慧、其团结的紧密,怎能不发人深思、令人敬慕呢?
一、品读文本,发现对比
读着这则故事,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强一弱两个画面。处于强势的是熊熊烈火,处于弱势的当然是“区区弱者”的蚂蚁。
1.强势——熊熊烈火。
为了突出火势的旺盛,作者描写时运用了“火神肆虐”“火舌舐动”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熊熊烈火的肆虐。
“火舌舐动”是说比较高的火苗不断乱窜,窜到哪片草丛,哪片草丛就燃烧起来。风再一吹,如同火上加油,草丛烧得更旺更快了。“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当这小小的丘陵全都被火淹没了的时候,这地方就成了“火海”。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描摹了滚滚的浓烟,熊熊的烈火,像是火神在不顾一切地发威,誓要把整个世界烧毁,这就是“火神肆虐”。
2.弱势——区区弱者。
在火舌舐动、火神肆虐的熊熊烈火中,小小的蚂蚁被火包围,被焚烧,被烧焦,被灼焦,发出了“焦臭”的气味,连一旁的作者都联想到蚂蚁将“束手待毙”“葬身火海”。显而易见,这场大火对于区区弱者的蚂蚁,意味着灭顶之灾。
于是,我抓住“熊熊烈火”与“区区弱者”的对比,进行了第一次的教学。
二、抓住对比,进行教学
1.(板块一)直面蚂蚁弱小。
(1)由题目《“蚁国英雄”》谈谈蚂蚁。
蚂蚁体形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让你联想到哪些词?(生:微小、渺小、弱小等。)
(2)为什么文中对蚂蚁的称呼是“区区弱者”。
过渡:“弱”与“强”相对,那处于强势的是什么?文中是如何用四字词语描写的?
2.(板块二)感受熊熊烈火。
出示词卡,学生交流,理解“火舌舐动” “火神肆虐”。
3.(板块三)体悟蚂蚁壮举。
(1)小小的蚂蚁在熊熊烈火中,命运将会如何呢?找出与“火”有关的词语。
(先出示词卡“焚烧”“烧焦”“灼焦”“焦臭”,学生交流,理解词语;再出示词卡 “束手待毙”“葬身火海”,理解词语。)
过渡:面对熊熊烈火,作者联想到小小蚂蚁将束手待毙,葬身火海,然而事实上,蚂蚁又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
(2)抓住关键短语“万万没有想到”品味词句,体悟蚂蚁壮举。
三、教学反馈,事倍功半
反思这次教学,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我设计的问题牵着走,学得很被动。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教学事倍功半。
教师光以“读者”的角度品读文本而进行施教,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经验与认知,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看来,“以学定教”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到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上来,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以学定教,儿童之读
教师在教学前,还应以“我是儿童”的姿态来阅读文本,尽量考虑学生的前理解,寻找、预测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
一、学生质疑,调整教学
质疑之一:.蚂蚁之“弱”,仅限外形?
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蚂蚁的认识仅停留在对体形、重量方面的认识,这够吗?能体会到作者笔下“区区弱者”的真正含义吗?
教学调整:创设情境,层层深入。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如,小小的蚂蚁,被人捏一下,会怎样?被人吹一口气,又会怎样?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再让学生联想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微不足道”等词语自然而然地就从他们的嘴里“蹦”了出来,要比“微小”“弱小”等更深一个层次。学生明白了蚂蚁之弱真正的原因是,无论对外界人为的因素,还是自然的因素,它们都无力反抗。
质疑之二:区区弱者,何为“英雄”?
如此体形微小、力量微弱的蚂蚁,作者为什么却将“英雄”的光荣称号赋予它们呢?这是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产生的最大疑惑。
教学调整:根据学情,解读“英雄”。
结合以上质疑的问题,在第一次教学的三大板块后,我根据学生的“学情”添加了板块四:解读英雄内涵。
1.心目中的“英雄”。
在品读文本之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学生们情有独钟的动画片、电影里,英雄比比皆是。如《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就是英雄,它们是守护森林的英雄;《铠甲勇士》中,五个“五行铠甲”就是维护地球和平的英雄;《变形金刚》中,“擎天柱”和“大黄蜂”伸张正义,是保护人类的英雄……
2.课文中的“英雄”。
那本课中,谁又是 “英雄”呢?学生立刻意识到外层蚂蚁是英雄,它们为了拯救整个蚁群,保全其他蚂蚁而“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3.授予“英雄”称号。
在生死关头,外层的蚂蚁用一种悲壮而又智慧的方式,让弱小的生命得以保全,它们是机智、团结的;危在旦夕时,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种族的延续,它们是勇于献身的。所以,我们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为了他人壮烈牺牲的小生灵,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它们为“蚁国英雄”。
教师一边给“蚁国英雄”四个字加上引号,一边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称呼。学生不仅明白了小小蚂蚁被赋予“蚁国英雄”称号的原因,更知道了这里加上引号,是着重论述的作用。
4.给“英雄”写颁奖词。
授予了“英雄”的光荣称号,自然少不了给“蚁国英雄”写一段颁奖词。学生对颁奖词熟悉,但对形式却不大清楚。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提供了句式,让学生在句式中进行颁奖词的创作。
有学生写道: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你们迅速地扭成一团;在火神肆虐的热浪中,你们勇往直前地滚动着。你们宁愿肝胆俱裂,也不束手待毙。虽然你们是区区弱者,但你们却是“蚁国英雄”。
二、教学反馈,事半功倍
这种充分的“儿童本位”意识,根据学生的质疑来调整教学,这种紧贴儿童生活的情境创设,谈谈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激起了学生先前的零散认识,也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将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教学事半功倍。
以学定教,教师之读
教师还要“站起来引”,以“长大儿童”的身份,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来解读文本,不忘记自己肩负着“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领责任。
一、依据学情,故事引领
如,教师要从整体上去审视,真正把握课文范例的教学价值,找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在第三次教学中,我考虑到《“蚁国英雄”》是一则故事,而编者把它作为范例,意图为训练学生讲故事,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对“听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我就以“故事”这种文体为着眼点,以“听故事”“读故事”“概述故事”“讲故事”的教学流程,层层推进。
二、教学反馈,相得益彰
1.听故事。
我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认真聆听。我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来概括内容,第一层为“蚁群被围”,第二层为“蚁团突围”。
在第一层“蚁群被围”中,我抓住“万分危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直面文本。学生读着故事,一唱三叹,身临其境,体会充分,感受着灾难降临时情况的危急。
在第二层“蚁团突围”中,“在熊熊大火的围攻下,‘区区弱者’的小小蚂蚁凭什么能成功突出重围呢?”这一问题的引领下,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蚂蚁行为的关键词语,通过潜心阅读、自由思考、咀嚼回味,感受蚂蚁身上的机智、合作、坚定等可贵精神。
3. 讲故事。
在这一环节我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简及详,促进了学生语言的习得。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不仅是读者,而且还要以“我是儿童”的姿态来阅读文本,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以“长大的儿童”的身份来引领,使课堂教学真正从儿童出发,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
这一课我“以学定教”,旨在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真正把握好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生长”。
以学定教,读者之读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读者,要以文学的视角品读文本,走入文本,感受、理解思想内容;要走进作者心灵,缘文探情,获取人生哲理的感悟和精神意义的启迪;要沉浸在文本之中,潜心涵泳,细嚼琢磨,剖析语言风格;要联想拓展,最大限度地靠近作者的本意,读出自己的理解。
我读《“蚁国英雄”》,就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量不足毫克,然后,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这区区弱者竟能如此沉着、镇定、团结,不惜个体牺牲,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逃生的勇敢、其脱险的智慧、其团结的紧密,怎能不发人深思、令人敬慕呢?
一、品读文本,发现对比
读着这则故事,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强一弱两个画面。处于强势的是熊熊烈火,处于弱势的当然是“区区弱者”的蚂蚁。
1.强势——熊熊烈火。
为了突出火势的旺盛,作者描写时运用了“火神肆虐”“火舌舐动”两个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熊熊烈火的肆虐。
“火舌舐动”是说比较高的火苗不断乱窜,窜到哪片草丛,哪片草丛就燃烧起来。风再一吹,如同火上加油,草丛烧得更旺更快了。“火舌活像一串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当这小小的丘陵全都被火淹没了的时候,这地方就成了“火海”。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描摹了滚滚的浓烟,熊熊的烈火,像是火神在不顾一切地发威,誓要把整个世界烧毁,这就是“火神肆虐”。
2.弱势——区区弱者。
在火舌舐动、火神肆虐的熊熊烈火中,小小的蚂蚁被火包围,被焚烧,被烧焦,被灼焦,发出了“焦臭”的气味,连一旁的作者都联想到蚂蚁将“束手待毙”“葬身火海”。显而易见,这场大火对于区区弱者的蚂蚁,意味着灭顶之灾。
于是,我抓住“熊熊烈火”与“区区弱者”的对比,进行了第一次的教学。
二、抓住对比,进行教学
1.(板块一)直面蚂蚁弱小。
(1)由题目《“蚁国英雄”》谈谈蚂蚁。
蚂蚁体形只有米粒般大小,重量不足毫克,让你联想到哪些词?(生:微小、渺小、弱小等。)
(2)为什么文中对蚂蚁的称呼是“区区弱者”。
过渡:“弱”与“强”相对,那处于强势的是什么?文中是如何用四字词语描写的?
2.(板块二)感受熊熊烈火。
出示词卡,学生交流,理解“火舌舐动” “火神肆虐”。
3.(板块三)体悟蚂蚁壮举。
(1)小小的蚂蚁在熊熊烈火中,命运将会如何呢?找出与“火”有关的词语。
(先出示词卡“焚烧”“烧焦”“灼焦”“焦臭”,学生交流,理解词语;再出示词卡 “束手待毙”“葬身火海”,理解词语。)
过渡:面对熊熊烈火,作者联想到小小蚂蚁将束手待毙,葬身火海,然而事实上,蚂蚁又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
(2)抓住关键短语“万万没有想到”品味词句,体悟蚂蚁壮举。
三、教学反馈,事倍功半
反思这次教学,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我设计的问题牵着走,学得很被动。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累,教学事倍功半。
教师光以“读者”的角度品读文本而进行施教,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忽略了学生主体的经验与认知,教学效果不理想。由此看来,“以学定教”至关重要。教师应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到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上来,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以学定教,儿童之读
教师在教学前,还应以“我是儿童”的姿态来阅读文本,尽量考虑学生的前理解,寻找、预测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
一、学生质疑,调整教学
质疑之一:.蚂蚁之“弱”,仅限外形?
在对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对蚂蚁的认识仅停留在对体形、重量方面的认识,这够吗?能体会到作者笔下“区区弱者”的真正含义吗?
教学调整:创设情境,层层深入。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如,小小的蚂蚁,被人捏一下,会怎样?被人吹一口气,又会怎样?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体验,再让学生联想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微不足道”等词语自然而然地就从他们的嘴里“蹦”了出来,要比“微小”“弱小”等更深一个层次。学生明白了蚂蚁之弱真正的原因是,无论对外界人为的因素,还是自然的因素,它们都无力反抗。
质疑之二:区区弱者,何为“英雄”?
如此体形微小、力量微弱的蚂蚁,作者为什么却将“英雄”的光荣称号赋予它们呢?这是学生在读这篇课文时产生的最大疑惑。
教学调整:根据学情,解读“英雄”。
结合以上质疑的问题,在第一次教学的三大板块后,我根据学生的“学情”添加了板块四:解读英雄内涵。
1.心目中的“英雄”。
在品读文本之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学生们情有独钟的动画片、电影里,英雄比比皆是。如《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就是英雄,它们是守护森林的英雄;《铠甲勇士》中,五个“五行铠甲”就是维护地球和平的英雄;《变形金刚》中,“擎天柱”和“大黄蜂”伸张正义,是保护人类的英雄……
2.课文中的“英雄”。
那本课中,谁又是 “英雄”呢?学生立刻意识到外层蚂蚁是英雄,它们为了拯救整个蚁群,保全其他蚂蚁而“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3.授予“英雄”称号。
在生死关头,外层的蚂蚁用一种悲壮而又智慧的方式,让弱小的生命得以保全,它们是机智、团结的;危在旦夕时,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种族的延续,它们是勇于献身的。所以,我们把最高的荣誉送给这群为了他人壮烈牺牲的小生灵,让我们恭恭敬敬地称它们为“蚁国英雄”。
教师一边给“蚁国英雄”四个字加上引号,一边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称呼。学生不仅明白了小小蚂蚁被赋予“蚁国英雄”称号的原因,更知道了这里加上引号,是着重论述的作用。
4.给“英雄”写颁奖词。
授予了“英雄”的光荣称号,自然少不了给“蚁国英雄”写一段颁奖词。学生对颁奖词熟悉,但对形式却不大清楚。根据学生的学情,我提供了句式,让学生在句式中进行颁奖词的创作。
有学生写道: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你们迅速地扭成一团;在火神肆虐的热浪中,你们勇往直前地滚动着。你们宁愿肝胆俱裂,也不束手待毙。虽然你们是区区弱者,但你们却是“蚁国英雄”。
二、教学反馈,事半功倍
这种充分的“儿童本位”意识,根据学生的质疑来调整教学,这种紧贴儿童生活的情境创设,谈谈儿童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不仅激起了学生先前的零散认识,也调动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将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教学事半功倍。
以学定教,教师之读
教师还要“站起来引”,以“长大儿童”的身份,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来解读文本,不忘记自己肩负着“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领责任。
一、依据学情,故事引领
如,教师要从整体上去审视,真正把握课文范例的教学价值,找到教学问题的着眼点。在第三次教学中,我考虑到《“蚁国英雄”》是一则故事,而编者把它作为范例,意图为训练学生讲故事,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对“听故事”还是很感兴趣的。于是我就以“故事”这种文体为着眼点,以“听故事”“读故事”“概述故事”“讲故事”的教学流程,层层推进。
二、教学反馈,相得益彰
1.听故事。
我声情并茂范读,学生认真聆听。我先声夺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读故事。
在这一环节中,我指导学生用小标题来概括内容,第一层为“蚁群被围”,第二层为“蚁团突围”。
在第一层“蚁群被围”中,我抓住“万分危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直面文本。学生读着故事,一唱三叹,身临其境,体会充分,感受着灾难降临时情况的危急。
在第二层“蚁团突围”中,“在熊熊大火的围攻下,‘区区弱者’的小小蚂蚁凭什么能成功突出重围呢?”这一问题的引领下,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蚂蚁行为的关键词语,通过潜心阅读、自由思考、咀嚼回味,感受蚂蚁身上的机智、合作、坚定等可贵精神。
3. 讲故事。
在这一环节我紧扣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由易及难、由浅及深、由简及详,促进了学生语言的习得。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不仅是读者,而且还要以“我是儿童”的姿态来阅读文本,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以“长大的儿童”的身份来引领,使课堂教学真正从儿童出发,使语文课堂真正让学生“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