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涵入手,介绍了在《期货与期权》专业课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简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期货与期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别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自引入我国后,已经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在专业课中加强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践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衡量标准
创新意识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意识。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从表现形式来看,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具体表现为:①创新意识培养: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即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五个特征。③创新能力培养:即创新主体行为技巧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④创新情感培养:即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价值而创新的情操和为优化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十条标准是:①善于观察,并能以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进行表达;②敢于挑战权威观点,提出疑问;③喜欢刨根问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④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从中受到启发或发现问题;⑤善于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⑥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⑦遇到问题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⑨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启示;⑩在学习中经常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课题。
二、《期货与期权》专业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要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具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教师应当树立教育创新观念,重视创新启蒙,丰富实践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成果,积累和丰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教学规律的、富有新意的实用的教学模式。
1.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期货与期权》教学的课堂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3)做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的评价。
2.培养善于运用案例教学的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自己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如下条件:有创造能力及强烈的求知欲;设法形成创新型的班集体;创立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3.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尝试”的机会。同时,在《期货与期权》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呆板,缺乏新意。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一些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科前沿远远不够,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以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对适合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很少使用。
2.偏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与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创造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不只是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有时,非智力因素往往显得更重要,如意志力、自信心、自我激励、情绪管理、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协调等。虽然学生大多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干起来却虎头蛇尾,“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另外,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承受失败的韧性,自我批评和超越自我的勇气以及包容、谦让、合作的心态等。
3.专业范围狭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尽管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狭窄也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学生科技活动大多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学生没有时间或缺乏条件学习掌握相邻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单一环节的变革,而是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内容到方法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对前人经验及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过度依赖。高校应转变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启发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未知世界。
1.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广“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及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同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试讲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及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离不开创新教育,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沿袭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养,促进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融入创新教育思想。要重视教师参与科研,以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亲身经历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3.搭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搭建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有组织、有系统地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内容丰富,自由宽松,以兴趣爱好为前提,这些特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爱好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构成个人创新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第二课堂环境宽松、民主自由,与第一课堂相比而言,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在高校学生创新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制作专题网页,创建虚拟空间,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场所,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在线与学生实时探讨相关专业领域热点问题。
推进校企联合,创建社会与学校一体化的创新活动基地和创新活动基金。在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帮助大学生尽快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渠道吸引企业创新基金投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层次,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着力培养,常抓不懈,方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3).
[2]武建华.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
[3]周仁仪等,教苑遐思: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家军.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研究[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林永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4).
【关键词】期货与期权;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别人才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自引入我国后,已经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在专业课中加强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践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衡量标准
创新意识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意识。创新能力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从表现形式来看,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从心理学层面来看,具体表现为:①创新意识培养:推崇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②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即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五个特征。③创新能力培养:即创新主体行为技巧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等。④创新情感培养:即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价值而创新的情操和为优化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衡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十条标准是:①善于观察,并能以归纳、类比、演绎等方法进行表达;②敢于挑战权威观点,提出疑问;③喜欢刨根问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④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从中受到启发或发现问题;⑤善于发现事物与现象之间的逻辑联系;⑥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⑦遇到问题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⑧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⑨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启示;⑩在学习中经常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课题。
二、《期货与期权》专业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要培養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具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教师应当树立教育创新观念,重视创新启蒙,丰富实践活动。通过案例教学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由“要我学” 转变为“我要学”。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成果,积累和丰富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教学规律的、富有新意的实用的教学模式。
1.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期货与期权》教学的课堂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3)做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的评价。
2.培养善于运用案例教学的创新型教师。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自己独创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要具备如下条件:有创造能力及强烈的求知欲;设法形成创新型的班集体;创立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评价以激发或促进学生创新为主。
3.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必须将学生从“吸取→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也就是说,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尝试”的机会。同时,在《期货与期权》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忽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呆板,缺乏新意。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练习。一些专业课所涉及的学科前沿远远不够,表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还是以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对适合创新思维培养的“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很少使用。
2.偏重培养学生智力因素,而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与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创造潜能的发挥。创新能力不只是智力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有时,非智力因素往往显得更重要,如意志力、自信心、自我激励、情绪管理、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协调等。虽然学生大多能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干起来却虎头蛇尾,“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另外,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承受失败的韧性,自我批评和超越自我的勇气以及包容、谦让、合作的心态等。
3.专业范围狭窄,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尽管高校专业设置对培养专门人才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专业知识面狭窄也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学生科技活动大多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学生没有时间或缺乏条件学习掌握相邻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个单一环节的变革,而是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内容到方法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对前人经验及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课本过度依赖。高校应转变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启发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未知世界。
1.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广“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为基本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及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同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试讲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索及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
2.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离不开创新教育,如果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创新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沿袭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养,促进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融入创新教育思想。要重视教师参与科研,以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亲身经历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
3.搭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搭建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有组织、有系统地积极开展高水平的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内容丰富,自由宽松,以兴趣爱好为前提,这些特点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爱好为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构成个人创新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第二课堂环境宽松、民主自由,与第一课堂相比而言,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在高校学生创新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制作专题网页,创建虚拟空间,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创造交流思想、讨论问题的场所,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在线与学生实时探讨相关专业领域热点问题。
推进校企联合,创建社会与学校一体化的创新活动基地和创新活动基金。在相关企业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帮助大学生尽快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渠道吸引企业创新基金投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层次,推动学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总而言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着力培养,常抓不懈,方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建东.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3).
[2]武建华.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
[3]周仁仪等,教苑遐思: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研究论文集[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杨家军.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研究[A].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林永柏.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