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为阮籍八十二首《咏怀》中的第一首,在诗集之中有序诗的作用。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开篇直抒胸臆,用白描手法写自身行动。阮籍的父辈——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亦有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之句,相比之下,本来诗风“隐晦难解”的阮籍却写得更为简练直白。而身为名士的阮籍,失眠之时并没有走亲访友,而是起坐弹琴,亦可想见其忧思深沉,有口难言之状。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此句紧承“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而来,描绘帐内情形。正常语序似乎应该是“明月鉴薄帷”,而且这并不影响诗律和句式。然而写“薄帷鉴明月”则更能使当时情境毕现。诗人“起坐弹鸣琴”,想必是坐于室内、帐中而非野外,故抬头所见,当先见薄帷而再见明月,且月光照入帷内更能显月光之清幽、帷帐之薄,室内光景依稀可见的情形。如写为“明月鉴薄帷”,便仿佛自外观之,先见月亮、月光再见帷幕,月光之清幽尚不明显,室内之光景又安可见得,帷帐之薄亦显勉强。且也正是帷幕之薄,微风方能入帐以“吹我襟”,正是月之清幽,方显“风”之“清冷”,境凄冷,方能表现作者内心忧愁不安之状。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由近及远,由帐内而至帐外,由所见而至所闻。“鸿”即大雁,属群居候鸟,以故“孤鸿”“断鸿”为失群、离散的意象,寓含孤独、失意的意味,如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张九龄《感遇》),“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 《夕阳楼》)“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孤鸿 “嘎、嘎”的叫声而而曰“号”,自可见夜之寂静,更显情之凄切。“翔鸟鸣北林”即即盘旋飞翔的鸟在北边的树林上空鸣叫,这本是寻常之景,然而联系首句可知,本诗所写时间是深夜——“夜中不能寐”,如时是时间尚早,大多数人都还有休息,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提出来了,深夜之中,鸟儿——包括前面的“孤鸿”都应该归宿于巢中才是,怎么会飞翔而且鸣叫呢?想必是受了什么惊扰吧?又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惊扰呢?这样的“孤鸿”“翔鸟”,与“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作者何其相似,不正好是诗人的影子吗?唐代诗人王维亦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句,但其情境却是淡雅娴静之景,与阮籍此诗迥然不同。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的似乎是 “孤鸿”“翔鸟”,而并非作者本人在月光中、清风走来走去。当然,就“孤鸿”“翔鸟”本身有作者的影子而言,说诗人的心灵在徘徊思虑,亦无不可。“徘徊将何?”问而不答,含蓄蕴籍,意味深沉,引导着读者去思考阮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乱象。“忧思独伤心”,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满怀忧虑、孤独和惆怅。
诗人究竟为什么“夜中不能寐”?又是在忧虑、伤心什么?作者始终没有明言,然而联系“徘徊将何见”,联系阮籍所生活的时代及其个人遭际,便可一探究竟,追寻到诗人欲言又止的原因和内容。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政治环境十分险恶,与阮籍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被杀,就是明证。以故即使阮籍“本有济世志”,能够说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壮语,在生活中却只好自剪羽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与世周旋,苟且偷生。《咏怀》组诗,正是阮籍在这种情况下的抒情寄怀。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阮籍既心怀天下,明察世事,当然能对司马家之心洞若观火,忧虑时局变动;既心细如发,又忧谗畏祸,当然只能苦苦压抑、欲言又止。所以他只能如同他诗歌中那只号叫于野外的孤鸿,作猖狂之态,穷途之哭。以“孤鸿号外野”之句作为其《咏怀》组诗的意旨和标题,亦无不可。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此为阮籍八十二首《咏怀》中的第一首,在诗集之中有序诗的作用。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开篇直抒胸臆,用白描手法写自身行动。阮籍的父辈——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亦有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之句,相比之下,本来诗风“隐晦难解”的阮籍却写得更为简练直白。而身为名士的阮籍,失眠之时并没有走亲访友,而是起坐弹琴,亦可想见其忧思深沉,有口难言之状。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此句紧承“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而来,描绘帐内情形。正常语序似乎应该是“明月鉴薄帷”,而且这并不影响诗律和句式。然而写“薄帷鉴明月”则更能使当时情境毕现。诗人“起坐弹鸣琴”,想必是坐于室内、帐中而非野外,故抬头所见,当先见薄帷而再见明月,且月光照入帷内更能显月光之清幽、帷帐之薄,室内光景依稀可见的情形。如写为“明月鉴薄帷”,便仿佛自外观之,先见月亮、月光再见帷幕,月光之清幽尚不明显,室内之光景又安可见得,帷帐之薄亦显勉强。且也正是帷幕之薄,微风方能入帐以“吹我襟”,正是月之清幽,方显“风”之“清冷”,境凄冷,方能表现作者内心忧愁不安之状。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由近及远,由帐内而至帐外,由所见而至所闻。“鸿”即大雁,属群居候鸟,以故“孤鸿”“断鸿”为失群、离散的意象,寓含孤独、失意的意味,如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张九龄《感遇》),“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李商隐 《夕阳楼》)“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孤鸿 “嘎、嘎”的叫声而而曰“号”,自可见夜之寂静,更显情之凄切。“翔鸟鸣北林”即即盘旋飞翔的鸟在北边的树林上空鸣叫,这本是寻常之景,然而联系首句可知,本诗所写时间是深夜——“夜中不能寐”,如时是时间尚早,大多数人都还有休息,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提出来了,深夜之中,鸟儿——包括前面的“孤鸿”都应该归宿于巢中才是,怎么会飞翔而且鸣叫呢?想必是受了什么惊扰吧?又究竟是受到了什么惊扰呢?这样的“孤鸿”“翔鸟”,与“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作者何其相似,不正好是诗人的影子吗?唐代诗人王维亦有“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之句,但其情境却是淡雅娴静之景,与阮籍此诗迥然不同。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的似乎是 “孤鸿”“翔鸟”,而并非作者本人在月光中、清风走来走去。当然,就“孤鸿”“翔鸟”本身有作者的影子而言,说诗人的心灵在徘徊思虑,亦无不可。“徘徊将何?”问而不答,含蓄蕴籍,意味深沉,引导着读者去思考阮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乱象。“忧思独伤心”,则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满怀忧虑、孤独和惆怅。
诗人究竟为什么“夜中不能寐”?又是在忧虑、伤心什么?作者始终没有明言,然而联系“徘徊将何见”,联系阮籍所生活的时代及其个人遭际,便可一探究竟,追寻到诗人欲言又止的原因和内容。
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政治环境十分险恶,与阮籍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被杀,就是明证。以故即使阮籍“本有济世志”,能够说出“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壮语,在生活中却只好自剪羽翼,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与世周旋,苟且偷生。《咏怀》组诗,正是阮籍在这种情况下的抒情寄怀。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耳。”(《文选》李善注引)李善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
阮籍既心怀天下,明察世事,当然能对司马家之心洞若观火,忧虑时局变动;既心细如发,又忧谗畏祸,当然只能苦苦压抑、欲言又止。所以他只能如同他诗歌中那只号叫于野外的孤鸿,作猖狂之态,穷途之哭。以“孤鸿号外野”之句作为其《咏怀》组诗的意旨和标题,亦无不可。